罗威廉所著《红雨》勘误(部分)
笔者手头有一本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著作《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李里峰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2014年5月第3次印刷),细读该著,发现不少错误,仅摘录并订正如下。
一、所任官职错误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六节「李贽来到麻城」提及:“御史张文达要求谴责李贽在麻城期间的种种恶行,并警告说如果不立刻把李抓进监牢,同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就会在帝国的都城发生。”此处有误,张文达应为张问达,彼时其官职为礼科都给事中。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二节「梅之焕与麻城的东林党运动」提及:“他于1604年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任职7年。”此处有误,实则梅之焕于1604年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任职6年。
同节又提及:“自1611年担任第一个重要职务都察院都御史后,梅就是官员腐败和朝廷奢华的坚定批评者。”此处有误,实则梅之焕于1610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
同节又提及:“早在他首次担任省级要职广东副使时,他就对掌管海上贸易的宦官头目李陵敲诈迫害商人的行为进行了抨击。”此处有误,实则梅之焕于1615年被任命为广东参议,而非广东副使。在明代,参议为布政司属官,从四品;而副使为按察司属官,正四品。
同节又提及:“在梅之焕所称道的春秋学专家,最负盛名的是苏州籍短篇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1620年他在麻城呆过数月。直接邀请冯的是时任苏州知府的麻城人陈无异,冯在该县的生活开支主要由极其富有的田氏家族承担,他是田氏公子们的老师。”此处有误,陈无异即陈以闻(字石泓,号无异,别号寄生),1620年其所任官职为礼部主客司主事,而非苏州府知府,陈以闻曾任吴县知县与无锡县知县。
二、生卒年份错误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二节「梅之焕与麻城的东林党运动」提及:“1628年天启皇帝驾崩,倾向改革的崇祯皇帝即位,李得以重回朝廷中枢。”此处有误,实则天启皇帝驾崩于1627年而非1628年。
三、人物关系错误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二节「梅国桢和1570年税收改革」提及:“在明代梅氏的4个进士和11个举人中,第一位是国桢的曾祖父梅吉(1499年进士),他备受争议地做了一任(广东)惠州知府。”此处有误,实则梅吉是梅国桢的祖父而非曾祖父。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三节「耿定向与黄安县的设立」提及:“兄弟中最年长的定理,考中了生员后就有意回避科举,却因精于新儒家哲学和佛学而声名远扬。”此处有误,耿定理系耿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并非最年长。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四节「周氏兄弟与龙湖」提及:“毕竟,麻城著名的苦行者道一就是他们表兄弟思善的儿子,思久和思敬与另一位全国知名的僧人无念也很亲密,他是东山熊氏的后人,他们让他做了芝佛院的住持。”此处有误,实则道一是周氏兄弟(指周思久与周思敬)的堂兄党周思善的儿子,周思善与周思久、周思敬系堂兄弟关系而非表兄弟关系。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二节「梅之焕与麻城的东林党运动」提及:“麻城本地人包括梅之焕,他的堂兄弟之熉,他的叔父国桢,以及另外7位亲属,再加上分别来自田、刘、周、李家族的一些成员(李长庚因为某种原因不在其中,但其兄弟长年代表了他的家族)。”此处有误,梅国桢于1605年去世,绝不可能参与1620年的学术活动,实则参与此次活动的是梅国楼。但梅国楼不是梅之焕的叔父而是其二伯父,梅国桢则是梅之焕的大伯父,梅之焕早逝的父亲梅国森在三兄弟中排行最末。
四、人物姓名错误
本书「导论」提及:“不过,一位叫黄奇的后人回到麻城,于1456年通过湖北省乡试,开始了知县生涯。”此处有误,1456年通过湖广省乡试并被任命为知县的万人崖黄氏后人名叫黄瑀而非黄奇。
本书第一章「暴力的社会生态」第五节「常规的暴力」提及:“这个故事讽刺了15世纪中期的文人刘仲普。”此处有误,刘仲普应为刘仲輢。
本书第三章「繁荣时代」第四节「功名与做官」提及:“锁河口刘氏是刘名梦的后人,他曾在朱元璋的征服大军中效力,后来担任知州并在该县得到一块帝国赏赐的土地来维系自己的家族。”此处有误,锁河口刘氏的始祖并非刘名梦而是刘梦。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一节「麻城走上中心舞台」提及:“以唐代的杜甫和宋代的苏东坡曾经来访而自豪。”此处有误,杜甫应为杜牧,杜牧曾于会昌年间担任黄州刺史,麻城县归属黄州管辖,他应去过麻城。另外,苏东坡应为苏轼,众所周知,“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才给自己取的号,故而在其被贬官黄州以前应称其为苏轼,这更符合历史事实。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五节「筑城防御」提及:“我们已经看到,1633-1635年间梅国桢在麻城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在县城修筑工事,利用壁垒积极防御。”此处有误,梅国桢应为梅之焕。
本书第六章「灭绝」第三节「联盟的复兴」提及:“这出闹剧的主角是黄冈人和零落。”此处有误,和零落应为何昌祚。
五、所属地域错误
本书第三章「繁荣时代」第二节「宗族的发展」提及:“他们的祖先有很多甚至大部分是作为军官、文职官员、商人或者田产所有者,跟随明朝创建者朱元璋的军队进入这个地区的,大多来自朱的老家江西。”此处有误,明朝创建者朱元璋的老家并非江西而是安徽。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五节「筑城防御」提及:“15世纪60年代,该地区再次爆发大规模叛乱,促使明政府新设石阳府,并派都御史常驻此地负责维持秩序。”此处有误,石阳府应为郧阳府。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六节「蕲黄四十八寨联盟」提及:“山寨遍及整个大别山区,包括湖北东部黄州府、蕲州府的大部分地区。”此处有误,在明代,蕲州并未设府,而是隶属于黄州府。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六节「蕲黄四十八寨联盟」提及:“例如,湖北英山县朝阳寨寨主的母亲染病疫,即被移出寨外。”此处有误,在明代,英山县归属于南直隶,并不属于湖广,直到民国二十一年,英山县才被划到湖北省。
六、地名翻译错误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四节「周氏兄弟与龙湖」提及:“这些人都来自掘断山周氏,这是大别山地区最古老的精英家族之一。”此处有误,掘断山应为蕨淡山。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一节「奴役」提及:“河南南部的南阳和如宁地区。”此处有误,如宁应为汝宁。
七、人名翻译错误
本书第一章「暴力的社会生态」第五节「常规的暴力」提及:“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与李忠素有关,他是清初一个非常富有的士绅家庭的后代。”此处有误,李忠素应为李中素。
本书第三章「繁荣时代」第四节「功名与做官」提及:“其后代包括太子少保刘守友。”此处有误,刘守友应为刘守有。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五节「李贽来到麻城」提及:“御史张文达要求谴责李贽在麻城期间的种种恶行。”此处有误,张文达应为张问达。
本书第六章「灭绝」第三节「联盟的复兴」提及:“零落的父亲和宏忠是省里的学监,凑巧的是,他就死在胤昌的父亲担任知县的永昌县。”此处有误,零落应为昌祚,和宏忠应为何闳中。
八、绰号理解错误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四节「梅之焕归乡」提及:“虽然县城没有受到威胁,但农村武装力量身受鼓舞,许多来自该县边缘地带的有野心的强人建立了支持叛军的政权,自封为八大王。”此处有误,八大王系张献忠的绰号,张献忠并非来自麻城县的边缘地带,而是来自距离麻城很遥远的陕西。
九、事件年份错误
本书第三章「繁荣时代」第三节「邹来学对儿子的忠告」提及:“这就是1445年中进士并长期在城市做官的邹来学所写的《戒子书》。”此处有误,邹来学是于1433年中进士而非1445年。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二节「梅之焕与麻城的东林党运动」提及:“他(指钱谦益)在政治上有点像变色龙,最后因1646年在南京投降清军而备受鄙薄。”此处有误,钱谦益投降清军的年份应为1645年而非1646年。
本书第五章「在虎口之中」第四节「梅之焕归乡」提及:“1633年,甘肃巡抚梅之焕因西北军事失利而受到指责,陷入一连串指控和反指控,最终被革职并最后一次返回自己的家乡。”此处有误,甘肃巡抚梅之焕实于1630年被革职返乡而非1633年。
十、所引资料错误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七节「李贽与明王朝的衰落」提及:“例如,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保守主义声音来自顾炎武,他直接把李的狂妄思想与日后的激变联系起来。顾写道:‘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竟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不知遵孔子家法……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无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此处有误,上述引文并非顾炎武的原创,而是来自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于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弹劾李贽的奏疏。
十一、所用词汇错误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四节「周氏兄弟与龙湖」提及:“思久和思敬在麻城县城和全县各地修建了宏伟的儒学宫、图书馆和佛寺。”此处有误,明代并无“图书馆”这一场馆,亦无这一词汇,“图书馆”应为“藏书楼”。
本书第四章「异端」第五节「李贽来到麻城」提及:“例如,他公开批评周思敬没能主动去职以抗议他的恩主张居正在死后被免职。”此处有误,人在死后不可能被免职,“免职”应为“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