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一模开放性试题命题与解题思路分析
2021年广一模开放性试题命题与解题思路分析
2021年广东省一模第19题是开放论试题,试题内容如下:
材料 有研究者从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一组命题:
命题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命题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
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
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以上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是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一、命题思路整体分析
在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求理解此题的命题立意,初步了解材料的背景知识,才不至于出现审题的偏差,甚至跑题的情况。
命题材料出自罗荣渠先生的专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世界史学者罗荣渠是将西方现代化理论引入中国史学界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宏观史学视角,把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一元即生产力;多线即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存在统一的道路。论述了世界的现代化发展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
什么是现代化?罗荣渠认为: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现代化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
就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这道命题可以涉及到世界近现代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从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程。但不能适用于古代史的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因为古代史并未开始现代化转型,是不符合题意的。
二、命题与解题思路分解:
1、命题一的观点涉及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部分。“传统政治体制”更多指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现代民主体制”更多指向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政体,包括资产阶级代议制和社会主义代议制。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从前者向后者的政治转型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势力和传统观念过于强大等综合因素影响,转型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随着历史发展最终还是会向现代民主政体转型,但在过程中会产生若干中介或过渡的政体,甚至短期内还存在着政体反复变换与倒退的历史现象。
提到经济落后国家,很多考生会第一时间想到近代中国。在论证过程中,如果从中国近现代史中找论据,可以围绕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艰难历程来论证,如晚清政府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失败(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中“预备立宪”等内容),再到民国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名存实亡(辛亥革命、《临时约法》等内容),再到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1954宪法》等内容),体现出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面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阻碍,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历程的艰难与曲折。但是不少选取命题一的考生,同样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使用的论据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西学东渐的三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递进过程。这种论证虽然也能部分符合命题中的落后国家、转型的中介阶段等特征,但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命题侧重于政治转型层面,而非思想转型方面。
如果利用世界近现代史的论据来论证命题一的观点,也是可以的,但同样应该聚焦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艰难转型这一观点。比如德国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前经济也是相对落后的,两国在19世纪后半期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渡到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建立了代议制,但却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代议制,而且保留了大量封建性与军事性残余,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二战后,两国都经历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基本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现代民主体制。当然,可能还有考生会答到近代英法美三国政治转型的史实,如果涉及到政体变换、政体不断完善等内容,也算基本符合题意,但可能也面临概念上不严谨的问题,比如英美两国相对来说经济较发达,不符合经济落后观点;英法政治转型过程中,两国都存在过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制的变换时期,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不能说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就是从不成熟的中介阶段走向现代民主体制。个人认为命题中的中介阶段,德日两国半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的代议制是比较符合题意的。
2、命题二的观点中,体现了落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一对矛盾问题:国权(民族解放)与人权(个人解放),有的地方理解为“救亡”与“启蒙”的关系。需要指明的是,命题二观点并非不重视人权,而是面对民族危机的特殊国情,优先完成民族解放(救亡图存)的任务。这就涉及到近代史中两种研究范式的问题,即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学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主张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第二种是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它不是用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而是认为现代化范式可以包含革命史范式。反帝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具体来讲,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是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不断前进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现代化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国家独立,现代化只能是幻想。所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可以围绕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侵略斗争的史实,来论证民族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
当然,如果有考生选择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也是可以的。比如美国走向现代化历程中,首先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国家与民族的独立(民族解放),再通过《1787年宪法》及其逐步修订完善的过程来完成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人权解放)。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是不适用于这一命题的,因为它们并非都由于外来侵略阻碍现代化转型,更多的是本国的专制制度或旧制度的阻碍。
3、命题三的观点其实主要涉及的就是罗荣渠提出的现代化的狭义概念:即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这一类型国家被称为外源型(或传导型)的现代化。这一类型国家由于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先天不足,无法通过内部的、原生的因素走上现代化过程,只能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权力量,来推动自上而下的变革,从而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论证这一观点较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国近现代的史实,近代中国由于自然经济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又受到多重阻碍,所以无法走上原发内生型的现代化道路,只能通过政府的主导来推动工业化。官方答案示例一就是这一体现,首先是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晚清近代化的历程,再到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客观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再到新中国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工业化等。但是,个人认为示例一中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命题三强调了在经济落后国家,工业化启动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强大”二字应该蕴含了一层意思:即这一落后国家在短期内首先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或称为威权体制),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等,政府才能有效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国家资源,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来主导工业化的启动与发展。但是晚清政府既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府,没有足够能力主导工业化进程,同时又不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主观上也不愿推动工业化。虽然晚清政府曾有一些有利于工业化的改革,但主观目的仍是维护其统治,并非推动中国现代化。当然,示例一中新中国的史实是没有问题的,也是符合命题观点的。
除了新中国的史实之外,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来论证命题三也是可以的。最符合与贴近题意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推动工业化的相关史实了。当然,在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德国与日本在19世纪后半期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史实也基本符合这一命题,但其它的如英法美等国家则不符合题意,因为他们属于原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工业化的动力更多来自内部的、自发的因素,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启动的。相对来说,命题三的观点是比较好理解的,就答题论证的难度而言,命题三也是相对较小的,考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史实来论证观点。在阅卷过程中,选择命题三的考生是最多的,得分也是相对较高的。
4、命题四的观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经济落后的国家,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城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相对来说力量不足,无法完全承担起领导现代化的重任。同时这些国家往往农业经济较发达,农村势力相对强大,在社会变革中往往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易,运用史实来论证有一定难度,学生选择这一命题的比较少。
和这一论题比较符合贴切的,是中国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始终受到多重压迫与阻碍而发展曲折,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农业经济发达,农民阶级人数多、分布广,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现代化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时期进行了数次的农村生产关系改革,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化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官方答案示例二就是这一体现。以此类推,中国近代史中其它的一些参与到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运动也可以作为史实来论证,如中共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的农民运动、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农村建设等。但并非所有近代的农民运动都适合,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二者虽然是落后国家的农民运动,但在推动现代化的变革中成效不大,甚至是现代化的反动,不符合本题的主旨,更不用说中国古代的任何农民运动了。
除了农民阶级之外,命题四还提到一个阶级——上层地主阶级。如果选择这一命题来论证,难度就更大了。在经济落后国家,传统的农业经济发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某些农村中的地主阶级也能在推动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中发挥较大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命题中的地主阶级,绝非是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地主阶级,而是落后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时期出现的新地主阶级。二者的区别在于,传统地主阶级主要以封建土地生产关系为基础,新地主阶级则是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在落后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能起到较大的作用。个人认为,在世界近代史中,与这一概念相似的,有英国的新贵族、德国的容克地主、日本的武士阶层等,他们虽然大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或军事性,但都在各自国家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中国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地主阶级吗?个人认为,以传统土地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地主阶级肯定不符合,比如中国古代的地主阶级。少数考生答出地主阶级洋务派,推动洋务运动和近代化,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符合。洋务派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阶级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民国时期建立在地主、官僚和大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带有浓厚封建性与落后性,同时也带有部分资本主义色彩,也实行过一系列推动工业化的政策与措施,倒是比较符合这一意义上的新地主阶级。总之,命题四中的地主阶级既不是传统地主阶级,也不是完全的资产阶级,应该是落后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一股特殊社会阶层和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命题的分析解读,都是站在赞同材料观点的前提下。如果选择修改、反对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史实运用准确,论证逻辑严密,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三、结语——经验与启示
在应对开放性试题时,教师与学生比较侧重答题模板的建构与答题规范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答题流程和评分标准,基本能按照格式与规范来组织答案,比如“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首先明确观点,其次举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观点,最后对观点的升华。但往往现实情况是,很多考生得分仍然不高,完整的形式与结构并不能完全弥补内容的不足,在阅卷过程中经常出现审题不清、观点不明确、史实不准确、史实时空混乱、论证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不理解也许只是表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可能才是症结所在。
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如果过份强调答题模板建构与答题规范训练,可能会本末倒置。个人认为,审题仍然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第一要务,即在答题前,一定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命题材料的本质、命题的立意究竟是什么?它决定了解题过程的基本思路,观点的拟定、史实的选取、论证的过程等都是围绕这一思路进行的,如果审题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内容的偏离,得分势必受到极大影响。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重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还需要讲得更深更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