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战,关羽真正的价值
是这样的,我想针对网上说,关羽之所以能够万军之中斩杀颜良,是凭借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颜良的分兵,曹操的统帅,和张辽,徐晃的辅佐,才能够成功,做出一些回应。因为网络上用了很多春秋笔法,不详细解释的话,都会觉得关羽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家要明白,汉以后勇猛者必推关张,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几乎所有的猛将都自比关张之流,岳飞都这么形容过,就连日本有很多猛将,也自比关羽。而关羽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这场战役。
而这场战役,历史上被称为白马之战。白马之战又称“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初期,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战法,解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袭斩袁绍大将颜良的作战。这场战役当中,关羽充当先锋。
袁绍传中记载,官渡之战,
袁绍十余万之众,而曹操只有8000人
,现在估计袁绍总兵力少说在20万以上,而曹操的8000人指驻扎在延津一带和袁绍对抗的兵力。正史记载,
颜良不光是前锋,还有郭图,淳于琼的辅佐,他们手里都有士兵,这也是为什么沮授不让颜良当统帅。颜良兵力不会少,因为在后期,郭图,郭于琼战败状态下,每人也有万余兵力。而且沮授得罪了袁绍,袁绍不仅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还将沮授的军队由郭图统领。
所以关羽只带了几百个人或者几千个人,冲入了好几万人的军队当中,斩杀了敌方的首领。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祖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就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璧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
正史从来没有记载过颜良分兵一事,只是记载
袁绍先到的延津,后派颜良去攻打白马,
而且袁绍怕是声东击西,所以使出了诱兵之计(诱兵之计在袁绍传中有记载)让先锋文丑和刘备5000人,与曹操的主力牵制。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交战。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白马,乘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这里记载
攻打白马的颜良,是在二月时候被派出去的,期间沮授说了颜良不可独任,并且没有采纳,而曹操去救援白马,是在四月
,颜良已经被派出去了,和曹操的主力相抗衡的是袁绍的主力,所以颜良根本就没有分兵。
荀攸声东击西之计,指的是曹操主力和袁绍主力相抗衡,这个时候白马就会没有防备,然后派前锋轻兵袭取白马,这样的话就更容易成功,而并不是颜良分兵,兵力变少了才成功。
白马之战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从地理上分析,白马在黄河南岸,对面即军事重镇黎阳。白马和黎阳间的渡口作为袁、曹领地的南北通道,极其重要。如果白马城被袁绍获得,曹操之后的作战都会处于极不利的境地。而且曹刿论战中曾说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士气在古代的作战当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失去了士气,也就很难获得胜利了,袁绍第一次对曹操出兵就以失败的下场告终,之后的作战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战果。可以说,这场战争是很关键的转折点。而关羽不仅夺回了城池,还瓦解了袁绍的士气,论功劳,关羽是最大的。
按照东汉末年的制度,张辽当时是中郎将,而关羽是偏将军,在东汉末年,偏将军是管理中郎将的,所以说如果是关羽统领的军队,并且斩杀了敌方的将领,功劳全都是别人的,这怎么想也不合理。
我这么说,只是大家老是拿这件事来说事儿,可是大家从来都没有注意过历史上所有擅长冲锋陷阵的将领,都是有谋士出谋划策和其他将领辅佐的。
黄忠阵斩夏侯渊,是法正的计谋,加上其他将领的辅佐;张辽威镇逍遥津和白狼山之战也是曹操亲自讨伐,郭嘉的谋略,而且是众将领合作;乐进斩杀淳于琼是曹操亲自带兵,而且是许攸的计谋。
光看规模和战争的含金量,关羽就是这种猛将当中的佼佼者,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上,这种事情也不多见。
请大家友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