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宜|持续高压下,会展人保持身心状态的实用贴士
在我和会展业同行近期的几十场对话沟通中,我感受到大家承受的压力与疲惫。尤其在中高层群体中,多位告诉我无法如自己所愿理想、高效的处理工作,对自己不满意,身心疲惫。
在今天的环境下,压力是必然的。但过大的压力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同行们更好的爱护与支持自己。人是一起的起点,尤其是管理者,状态好,决策品质更好,团队协作也更好。在另一个隐形而重要的方面,我们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家庭氛围与幸福感。所以,不能不管。

一、识别高压下的倦怠感
工作倦怠出现在一段时间的不堪重负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看自己是否有倦怠症状:
(1)是否在工作中变得愤世嫉俗或非常挑剔?
(2)是否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班,到达公司后又很难开始工作?
(3)是否对同事或客户变得不耐烦甚至易怒?
(4)是否缺乏保持持续高效工作的精力?
(5)是否对自己的成就缺乏满足感?
(6)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
(7)是否通过食物、药物或酒精来减压或麻痹自己?
(8)是否睡眠习惯或食欲发生了变化?
(9)是否有无法解释的头疼、背痛、肚子疼或其他身体不适的困扰?
如果你对其中两个及两个以上问题的答案为“是”,那表明你处于倦怠或离倦怠不远。
*以上引自斯坦福大学教授所著《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
二、如何来应对与调试?
我的观点是不要独立作战,要把自己放进一个资源网。
把领导、同事、家人包括进来,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得到重要他人的滋养、也在具体的事情上得到分担和支持。

(1)合理调动自身资源
在总监及往上的总经理级别人群中,许多人是成就导向的,自我要求非常高。在今天这个非常时期,这会增加许多心理压力。
近期当我问起一些同行“你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愿意对自己说点什么?”我听到多次的都是:“我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我需要再加强能力!”我脑海中这时总会闪现一个画面:“一个小小的人,在拼命推动一个庞然大物,内心还在批评自己。”我感到很心疼,我想和大家说:
–停止苛责否定,去同理并认可自己
我们面对疫情及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都像是在地球上生活要面对重力一样,不是使劲能推开,或自己能控制的。非常努力依然苛责自己,就是思维与感知在作对,你的身体和情绪会表达不满。
如果你已经加班加点、殚精竭虑,我希望你能有一个时刻闭上眼睛、抚摸心口,轻呼自己的名字,说:“你做的很好!这3年里你做了很多新事情,你很有韧性!你跑了快3年,觉得累、疲惫、事情难以应对,这些感受都是被允许的。我还是欣赏你、爱你。你做到能做到的就好,不用要求的那么完美。”
–了解大脑工作机理,顺应它、用好它
人脑似乎潜力无穷,实际上有诸多的局限。大脑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值得我们了解:
i.压力与大脑表现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

1908年,科学家Robert Yerkesh和John Dodson发现,人的最佳表现来自于大脑感受到的Stress程度刚好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要一个恰恰好的甜蜜点。Stress是强调、给予注意力的意思,激活这个状态的不见得是负面因素,但在今天很多时候,的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压力。
压力过大让表现走低,那怎么办?
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Amy Arnsten发现,前额叶(大脑负责认知与思维的区域)的激活状态与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这两种化学物质有关。去甲肾上腺素让人警惕与紧张,多巴胺与高兴相关。
在过度紧张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调节:
–让大脑负责思维之外的其他任务(如动能、声音等)的区域活跃起来,例如通过简单易行的运动、听歌唱歌等等。当氧气与糖分流向这些脑部位置,前额叶会从过度激活的状态舒缓下来。
–安排点高兴的事:聚个餐、为工作中的小成果庆祝一下、自己听个脱口秀等,让多巴胺升起来。
ii.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事项,不如你以为的多
科学家发现,在同时处理两件认知型任务时,大脑的思维认知能力可以从一个哈佛MBA的水平降到一个8岁孩子的水平。认知型任务是指需要介入有意识思考的任务,而不是下意识的举动(如熟练的开车上下班)。
尽管今天很多人都有意识的使用各种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划分重要紧急性等让自己尽量在一个时间点专注于一件事,但在同时面对很多任务时,人很容易 “在尽量聚焦最高级别任务时,大脑仍持续扫描周边,随时防备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现”。这带来的是强烈的精神疲惫,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本文开篇所列的倦怠状况。
能对此做些什么?
–管理工作量。现在你更理解为什么要善于委派任务,因为我们是真的做不好太多的事情。
–把给工作做主次排序作为一天的头一件事。你需要把有限的精力给到重要的事情。先搞完很多杂事,你对主次排序会没脑力去做。
–在一天里需要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先对每件只做粗略记录,不要一下搞太多细节,否则你会被很快消耗掉;记下来、放那儿等着被处理,这样会省下记挂它的脑力。
–穿插安排高度用脑的工作与简单易行的工作。
iii.在思维分析之外,大脑还有深层的智慧值得调动
大脑的智慧除了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叫做直觉、洞察的这类东西,英文是insight。脑科学家对insight的定义是“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突然一下,你就有了个想法,并且你确定这是正确答案,往往它还就是奏效的!”

关于大脑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陷入思维僵局时,越使劲儿越出不来想法。而在另一些你分明没让自己思考的时候,如冲澡、游泳、跑步时,脑海里却浮现出好主意。
这是因为当负责思维的前额叶活跃时,大脑催生洞察的区域——右前颞叶,就被抑制。也就是说,阻碍洞察产生的,正是对细节的使劲分析与思考。右脑较左脑更有大画面,右前颞叶能做的是把远距离相关的信息关联起来,让你灵光闪现。
这样看,遇到思维困境时停下来,去散个步、跳个操,这都不是消极怠工,而是另辟蹊径。我对这篇文章的两个想法,也是在做HIIT运动时冒出来、记下来的。
* 以上关于脑科学的内容源自《Your Brain at Work》。
(2)和领导之间增加透明度
我近期的感受是,我们的一些总经理、总监对自己的要求,可能比他们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给他们的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和领导聊一聊,对保底期望与理想目标有一个共识。聊完你可能会轻松很多。
假如你已经陷入文章开篇所列的倦怠状态,让领导了解你的感受,他们可能会伸出援手、给到支持。假如内在已深度倦怠,而外在还顶着OK面具,这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得不到支持,二是吸引更多任务与压力。
今天我和一位管理者做教练对话时,她说领导的过问和焦虑也是她的压力源。为减少这方面压力,她提出在未来要多给领导主动说想法、说进展,减少领导焦虑,让自己少些被人紧抓的感受。也是不错的想法。
增加透明度在这个时期对你和公司都很重要。

(3)与同事做好分工协作
许多压力很大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共同点是自己承担的多,策划、销售、营销……, 很多事都自己抓。
这里有一个难点是学习相信他人。在冲破这个障碍后,该辅导的辅导,该人岗匹配的匹配,积极性有问题的检查问题在哪里,需要提供学习机会的提供,会逐步好起来。
(4)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我知道很多同行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们特别需要感谢家人。
如果自己出现了本文提到的倦怠症状,也需要告诉家人这是因为什么,避免家人产生误会。如果你需要,可以把下面这部分给家人看看。当你在高压下需要疏通感受时:
–家人的倾听和对你感受及想法的理解,会是特别好的支持;
–劝慰“这有什么”、“何必在意”,对情绪感受反而不太有帮助。
我们也需要和家人沟通好,过了高压时间,会多在时间和精力上为家庭做弥补。

(5)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球队、读书会、登山、舞蹈…各种兴趣团体中的伙伴,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找到你的那一款,得到支持和放松。
找教练沟通,也会是很好的,如找我。我受训练的有这些体系:6秒钟情商教练、组织关系系统教练、盖洛普优势教练和斯坦福大学设计人生教练。
近期,通过教练沟通,我为同行们提供支持的话题涵盖了情绪状态调整、工作与生活平衡、与家人沟通的情绪化问题、如何让下属更有信心、如何与领导协同等等。
在沟通后,他们情绪有所疏解、思路有所打开。

今年我可以为同行提供100小时接近公益性质的教练对话,每小时象征性收费19.9元(一杯瑞幸咖啡)。教练会遵从诚信、尊重、深度民主在内的许多规则,也会有相应的技能帮你突破限制性思维、看到更多可能性。
需要就约,微信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