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2023-01-19 14:56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历史背景

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四川远离朝廷,外有群山拱卫,可凭险据守,易成偏安之势,自古以来就有滋生地方割据的土壤,而且这些称雄一方的人多是外地人,他们看重四川的地利,起兵占据此地。

近代大师章太炎曾概括这一历史现象说:“四川重江复关,自为区域,先后割据者七矣。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张献忠皆自外来,而乡土无作者。”

这七个曾经称霸蜀地的人,都是来自外省,其中,公孙述是陕西人,刘备是河北人,李特是甘肃人,王建是河南人,孟知祥是河北人,明玉珍是湖北人,张献忠是陕西人。故而,历史上有另一句话:“朝廷不用忧巴蜀,称霸何曾是蜀人。”

四川盆地内,很多岩石和土壤含有氧化的铁和铝,呈现为紫红色,因此人们又称四川盆地为“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看似地域广阔,沃野千里,但内部并不平坦,历史上四川盆地的核心区域是位于盆地西部、2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地内大部分农业集中于此,堪称巴蜀粮仓。

盆地中部是丘陵,而崛起于川东平行岭谷的重庆与成都遥相辉映,构成现在成渝城市群的双核心。川东平行岭谷在四川盆地东缘,也叫川东岭谷,由许多条状山体组成,地势与成都平原截然不同,因此成就了山城重庆“8D城市”的称号。

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西部主要为蜀人繁衍生息的土地,东部是巴人的地盘。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巴国则以今重庆一带为中心。

秦灭六国的一百年前,即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巴蜀各国占据着四川盆地的富庶土地,凭借蜀道天险防备北方的秦国,且可从水道向东通往楚国。

公元前316年,苴国(都城在今四川广元市)与蜀国交战,苴国国君失败后逃往巴国,并派人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犹豫不决,召集大臣们开会。秦国名臣张仪主张,先东出攻打位于中原的韩国,挟周天子以令天下,建立霸业。

大将司马错却主张借机南下,灭掉蜀国,得其地以扩大国土,取其财以富国强兵。

最后,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经蜀道南下,攻灭蜀国。

蜀亡后,秦军乘胜追击,又灭了苴、巴等国,在当地置郡建城。

秦国南并巴、蜀,是秦统一之路的重要序曲。这标志着位于黄河流域的秦国,将势力延伸到了长江上游,占据天府之国的天时地利,为日后东进灭楚与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基。因此,有“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之说。

随着秦人的到来,巴蜀经济文化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二郎为治理岷江,带领蜀郡百姓,在成都修建了千古工程都江堰(位于今都江堰市)。这一水利工程建成20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都江堰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组成。李冰父子通过实地勘测,选择将渠首建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成都受长江支流岷江、沱江润泽,其所在的冲积平原因江河形成,岷江冲积扇正好位于中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都江堰修建后,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右为外江,左为内江,通过无坝导水,与宝瓶口、飞沙堰彼此配合,既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洪涝之灾,又不影响老百姓用水。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

后人为了纪念李冰,尊称其为“川主”,建庙祭拜

此后,四川盆地开始在全国经济占据一席之地,得到历代中央王朝悉心治理,成为西南经济重心

随着铁制农具广泛应用,天府之国的农田日益丰收。

西汉时,蜀地的粮食曾赈济了全国的灾荒。汉高祖时,刚刚结束秦末的战乱,天下饥馑,死伤者过半,汉高祖下令“就食蜀汉”,靠蜀地大本营的粮食赈济灾民。汉武帝时期,遭遇天灾各地粮食减产,皇帝同样“下巴蜀粟以振之”。

到了唐代,“扬一益二”“扬不足侔其(指成都)半”是当时天府之国经济发达的真实写照。

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生产的各种大宗商品,如丝织品、麻、布、茶、盐、药材等向外输出,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物资也大量输入巴蜀,包括药材、香料、马匹等。巴蜀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城市,如成都、汉州(今四川广汉)、眉州(今四川眉山)、资州(今四川资阳)等。

长江及岷江、嘉陵江等支流组成的水道,为巴蜀商业贸易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条件

早在夏商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成都城西,3000多年前的金沙遗址,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也为古蜀历史提供了实据。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与黄金面具,成为成都的城市图腾;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与青铜神树,尽显古蜀人的精湛工艺。

四川盆地的早期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在此后与各地文化不断交融。


西汉景帝时期,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翻山越岭来到蜀地,发现当地居民仍有“蛮夷”之风。

 

为此,文翁开“蜀学”之先声,在成都挑选出十几个聪明能干的小吏,亲自教授他们知识,在当地发展教育,并创建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用石头砌成,通过考试的优秀才俊都可入学。此后,巴蜀学子纷纷走出盆地,前往京城求学,“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文翁创办的石室绵延至今,从郡学、府学发展为书院、学堂,现在是成都石室中学。


蜀学兴起,巴蜀文坛人才济济,与滔滔长江水一样奔涌而出

宋代,巴蜀文化达到巅峰,文人数量为历代最多。

从眉山走出的三苏父子,为一时风流人物。他们代表的蜀学,与洛学、新学鼎足而立,共同构成了宋代学术的三大主流,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就占了三家

宗教文化也在四川盆地奔流不息。

东汉时,道教的“张天师”张道陵原本在巴郡当官,他目睹官场黑暗与民不聊生的现实后,毅然辞官修道,开创“五斗米道”,广泛传播于四川盆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来发展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传说中,张道陵曾经在青城山收服作乱的鬼怪,青城山因此成为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紧挨着都江堰,一句“青城天下幽”的妙语响彻天下

历史上,著名的佛教东渐,不仅通过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也经由南丝绸之路,将四川盆地作为其东传的重要一站。

青衣江、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的凌云山麓,一座大佛在古城乐山已端坐千年。这是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相传,乐山地处三江汇流,古时每逢夏汛,江水直捣山壁,经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当地名僧海通为了消减岷江水患,募集人力、物力修造大佛。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便圆寂了,后经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前后历经90年才完工,至今巍然而坐。

同一片山水之间,一座山峰在不远处如隐若现,那是蜀地佛教名山——峨眉山。

据说,公元1世纪中叶,一名修行者来到山中,眼见峨眉山幽深寂寥,将其作为理想的修行地,在此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佛寺。

此后,峨眉山兴建佛寺,最多时多达200余座。而今,最高的峰顶是天上宫阙般的金殿,因此得名“金顶”。金顶之上,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闻名天下,高达48米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坐观云起云落

南宋时,大足(今重庆大足区)僧人智凤前往川西修行,此后回到大足宝顶山开山造像,几十年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

从晚唐到智凤所在的时代,再到此后几百年间,重庆大足石刻,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运动。

至此,巴蜀的佛教文化早已超越了宗教意义

蜀道之难,三峡之险,从不阻碍四川人开放与自由的精神。

四川盆地虽然地势封闭,但因长期远离纷争,生活安逸,历代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巴适的四川盆地如大海般容纳百川,四川,不仅是四川人的四川,也是中国人的四川

中国古代有5次移民入川的高潮

第一次,秦灭蜀后,“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

第二次,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永嘉南渡,因为战乱,大量移民迁居四川。

第三次,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又有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长江中游的百姓为避战乱,大量迁入四川。

第五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各地移民响应朝廷号召入蜀

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四川盆地人口锐减,“殷富之区,鞠为茂草”。有人统计,自明末乱世到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四川全省90%的人口丧亡,“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初,四川盆地人口凋敝,虎豹横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川荣昌知县张懋带着七名随从抵达县城,突然蹦出一群老虎,吓得知县和仆人们慌忙逃命,可还是有五人命丧虎口。同一时期,南充知县黄梦卜上书朝廷说,本来招募了500多名移民入川,但在路上有一半的人死于野兽或疾病侵袭。富顺县人烟断绝,不分白天黑夜都有虎豹在户外游荡,见到活人就扑上去

于是,清朝平定三藩后,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并放宽土地税收的年限,任由先入川的移民在四川随意“插占”土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之间,来自湖广、陕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大批移民,沿水陆路线进入四川,重新开垦荒芜多年的山林田地,兴建水利工程,修筑城墙。

到乾隆时期,四川的土地已经是“开垦殆遍”,在川江水的滋养与各省移民的劳作下,巴蜀重新焕发生机。

由于移民大部分经过长江中游进入巴蜀,以湖广籍人数最多,这一改变四川命运的历史事件,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这是说,四川人面对压迫,往往能忍辱负重,但到了积怨已满、积恨已深的时候,实在忍无可忍,就会振臂一呼,发起反抗。

清朝时,四川盛行一种民间帮会组织,俗称“袍哥”,取《诗经》中“与子同袍”之义,在其他地区也称为“哥老会”。

袍哥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浑水袍哥多是来自各地的无业游民,而清水袍哥就是在长江码头、烟馆,乃至军政界有职位的哥老会成员。袍哥曾遍及全省,开山立堂,远近景从,清廷对其屡禁不止。清末,哥老会在保路运动中出过力。

1911年,清朝皇族内阁意图将路权作为抵押,以获得列强贷款,因此以“国有”名义侵吞铁路权,打算再将其出卖给列强。

四川各地民众为保卫路权,掀起了“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在成都附近与清军交火,并包围了成都,清廷发动军队镇压民变,酿成血案。四川的保路风潮,最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引起中华革命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入四川,以重庆为“战时首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四川300万军民出川抗战,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牺牲、受伤、失踪共60余万人,多名川籍将领血洒疆场。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人伤亡总数的20%

四川人有句话,叫“走出夔门变成龙”。夔门是三峡的门户,也是象征意义的四川盆地大门。走出夔门,也就是走出盆地,奔向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崛起的春风中,四川人不满现状,大量向大中城市和东部开放地区挺进,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务工人员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民工潮”的主要源头。这些走出盆地的四川人一度占全国外出务工人员的1/5。

中国的蓬勃发展,始终离不开四川人。

历史上入蜀的人,有落魄逃难的皇帝,有野心勃勃的枭雄,也有才华横溢的文人侠客,更有无数背井离乡的老百姓。

四川人独有的盆地意识,不是故步自封、偏安一隅,而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此,四川在文化上博采众长,一度“文章冠天下”,在经济上走在前沿,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西南最繁荣的地区。

四川人的精神,早已“冲出夔门”,行遍天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