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圈观察之Asoul篇(下)——继往开来》
本文作为本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主要内容是尝试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au们的实践会落入失败;2.我们应当从au的失败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开展未来的实践。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对上一篇文章做一个小小的补充:经过上一篇的分析我们知道asoul企划的本质就是一个通过偶像来对消费者进行异化和剥削的工具。而au们所持有的较为先进的权利意识天然就是反异化、反剥削的,天然就与asoul的存在目的相对立。au与asoul作为这两个对立概念的现实载体,他们之间的矛盾的爆发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为什么au们的实践会落入失败。
在第一篇文章的分析中,我提出了一些诸如“事发突然”,“证据不足”之类的原因,但这些只是具体的510事件为何失败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au群体的不成熟,作为年轻人对社会现实认识的还不够,社会实践的经验还不够。这使得他们不能认识到asoul企划的本质,不能认识到asoul企划作为一个互联网资本运营下的偶像企划天然就以对消费者的异化和剥削为其最终目的。在这样一个基础上,au们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反饭圈的粉丝社群体系,让自己在作为偶像粉丝的同时仍可以维持个人的主体性,尽量避免粉丝环境的饭圈化及其带来的极端残酷的异化和剥削。
但这样的“斗争”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现实证明了只要asoul在目前这个商业机制下能够获得发展,它一定能吸引到足够规模的不具备权利意识和斗争意识的粉丝群体,而这样的粉丝群体天然是难以被au群体所改造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被asoul所塑造的偶像景观吸引而来,换句话说他们本身就是asoul的目标客户,自然更容易倾向于企划给他们灌输或者引导的一系列意识而难以接受au群体所持有的那些意识),反而基于au群体所持有的那些意识所构建的A圈集体共识会在这样一批新粉丝的冲击下被逐渐淡化,直到彻底消解。
第二,即使在asoul的粉丝环境尚未被改变的那个阶段,au们所构建的那个“去中心化的反饭圈的粉丝社群体系”实际上也没有避免企划对他们的剥削,像第二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数据劳动”(点击,浏览等为资本创造流量价值的行为)和“参与式劳动”(二创等提高IP商业价值的行为以及其他自愿的无偿的宣传行为)恰恰是在au群体占主体地位的“大引流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资本不需要饭圈化(甚至在粉丝群体保有充分的斗争意识的前提下)也能对粉丝进行剥削。
当然,au群体确实进行过一定的斗争,但这样的不触及根本的“斗争”做的越成功,被误导的新au就越多,被“斗争”所掩盖的资本盈利机制运行得就越顺畅,企划就越能因其自身价值(这价值的大部分还是从au们身上剥削得来的)吸引到更多的新粉丝,au群体就会越快地被取代。因此,除非au群体能够认识到真正的资本盈利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并对他们的实践道路进行彻底的改造,那么au群体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他们斗争的目的,反而会将自身迅速地引入失败的深渊。
现实是残酷的,510事件的到来打断了au群体的实践进程,矛盾的提前爆发使得au群体陷入了彻底的分崩离析,他们还没来得及看清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供他们进行实践的平台却已经不复存在了。除少数组织和个人仍在对asoul展开批判以外,大部分前au要么加入了“回旋派”,彻底否定自己曾经支持过的理念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实践;要么“不管节奏”“安心看直播”,放弃对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种种深层次原因的思考;要么从A圈退坑,彻底封存自己作为au的记忆。曾经那个极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理想主义的au群体最终迎来了这样一个结局,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但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尽管au群体经历了阶段性的失败,但只要asoul及其背后的整个产业体系对广大消费者的剥削仍在继续,只要广大消费者不愿再忍受这样敲骨吸髓式的剥削,那么斗争就绝不会终结,它必将以一种更成熟也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直到斗争彻底完成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该做的是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开启更大范围的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我们的理论,深化我们的认识,并尽快做好进行下一次斗争的准备。

下面来讨论一下我们能从au的实践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以及所谓“更大范围的实践”应当如何开展。
第一,从粉丝或消费者身份出发的斗争是不可行的。因为你一旦选择了这个身份,你的一切与偶像的互动行为、消费行为就都在客观上成为了这个产业体系得以发展的养料。只要你不放弃这个身份,不从这个虚假的景观当中脱离出来,不能看到这一体系的问题来源于其本身存在的底层逻辑而试图从外部对它进行“约束”或“修正”,那斗争的目的就永远也无法达成。
第二,从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的斗争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一篇文章对“泛娱乐”产业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这一整个生产体系当中受到最严重的异化和剥削的并不是像偶像或其他基层工作人员,而是由广大消费者组成的为资本创造了最主要价值的用户群体。因此,在对基层劳动者的剥削不足以成为整个产业链运转基础的前提下,从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就很难触及这个体系中各种问题的真正根源。
第三,推动广大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自己以为的消费娱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被剥削的另类的劳动,认识到他们在这种实际上的劳动行为中并不能感受到快乐而是感受到被剥削的痛苦,认识到当代偶像的本质是一种被资本用各种要素堆砌出来的用于剥削他们这些消费者的工具,认识到这一产业链的本质是以剥削他们的劳动为基础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广大消费者群体有了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再去推动普遍的面对这一整个体系的真正的斗争,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比较可行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方法,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上,同时积极寻找其他在情感支持上的替代品,尽量使自己不被这一产业体系束缚住就是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对于有一定的时间精力而又想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改变现状的人来说,对相关的理论、现象等进行讨论和学习,然后对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新的认识进行宣传和交流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而对于那些有着充足的时间精力和高度觉悟的人们来说,结成组织,对与这一产业体系相关的理论和现象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这些研究和分析的成果进行广泛的宣传就是现阶段能做的最有效的工作(当然还有更多更具体的细节,这个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而下一步该做什么,就要等到整个产业体系的现状有所改变之后再做分析了。
至此,本系列文章的正文部分结束。

后记1:这三篇文章把重点放在了对以asoul为代表的虚拟偶像的分析上,而没有多少对v圈另一重要主体“虚拟主播”的分析。那么对虚拟偶像的分析是否也适用于虚拟主播呢?我认为虽然二者的外在表现不同,但它们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虚拟主播也存在着对广大消费者的剥削,只不过剥削的主体变成了平台方而已。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对虚拟主播进行更多具体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实践和斗争。v圈观察的下一篇可能会写比较典型的虚拟主播,但是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而没有具体的计划。
后记2:之前说过要写对于A圈环境混沌原因的分析,但是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可能值得单开一个系列来讲了,而且它在我所构建的这一整套叙事体系当中似乎并不起到任何非讲不可的结构性的作用,所以我就没把这部分内容放进正文里,就在文末这里简单说一下。我认为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asoul的偶像叙事带来的对粉丝认知的异化(例如对偶像产生额外的感情),这个在第二篇文章里已经讲过了;二是整个“泛娱乐”产业体系对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娱乐化,快餐化改造产生的次生影响;三是社会现实的种种因素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当今社会经济不断下行,压力逐渐增大,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再具体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