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学纲要|第三章

2023-04-08 20:47 作者:今天学什么12137  | 我要投稿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言学和音系学

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物质载体、表现形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2、语音学: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研究的是语言中的声音和发出语言时的肌体动作)

     音系学: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研究的是有自然属性的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

3、语音环节:发音—传递—感知

属性:生理—物理—心理

语言学研究分支:发音语言学—声学语言学—听觉语言学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和音位

1、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2、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详见第四节)

3、语音单位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来说的,而音系单位是针对某一具体语言来说的。(二者本质区别)

三、国际音标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1、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作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

2、制定原则(国际音标):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3、国际音标所采用的符号大多为拉丁字母,不够用时补充采用希腊字母,有时也用一些字母的大写、倒写、反写、变形、连写等方法补充。

4、国际音标一般放在[ ]里,标写音位时放在双斜线中/ /。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结合现代汉语)

1、语音四要素(前三是相对并非绝对):

①音高 与发音体振动所产生的基本频率相关

②音强 与声波的振幅相关(轻重音)

③音长 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④音质 影响因素(从声音的产生来看):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形状不一样

2、音质的声学分析(了解即可)

(1)乐音是由有限多个,频率有着规则性联系的纯音构成的;

噪音则是由无穷多的,频率没有规则性联系的纯音凑合成的。

(2)每个乐音都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频率最低的叫基音,其他的都叫陪音。基音的强度最大,它的频率决定着整个音的音高。

(3)各种乐器声音的陪音不同,跟发音体和共鸣器都有很大关系。

(4)说活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基音的频率通常叫基频,用F0表示,同时也产生许多陪音。

在共鸣腔中被特别强化的陪音在语音分析中叫共振峰。

基频决定整个音的音高,这取决于声带振动的频率;共振峰决定整个音的音质,取决于声腔的形状。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1、发音器官分为三大部分: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人类特有])。可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声带、软腭、舌根等)和被动发音器官(上下齿等)。舌头是最灵活的器官。

2、元辅音区别:声带是否振动、发音器官紧张程度、气流是否受到阻碍。

3、元音的分类: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

辅音的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4、元音舌位图及八个基本元音的名称(P55、56)

辅音国际音标与字母对应(P62、63)

 

第四节 音位和音系(普通话音位P275)

一、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

1、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2、对立关系:在某一语言或方言中,两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位置上出现并且具有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如jiāo、tiāo中的j、t就是对立关系,并且除了他们还有biāo、diāo等语音的存在。

3、互补关系: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两个音素从不会出现在相同的语音位置,不具有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功能。如:普通话中[a][A][ɑ][ɛ/æ]四个音素,绝不会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1、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音位具有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如jiāo、tiāo 。

(2)音位是能够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如māo、mān。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2、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P65):

①对立原则

②互补原则

③相似原则

④历史来源原则

3、音位变体

(1)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即音位变体。如普通话中/a/音位的变体有[a][ɑ][A][ɛ/æ]四个。

①所有的成员都是它的变体,没有“正体”这一概念。

②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

(2)分类:

条件变体:音位变体的出现条件受环境的制约,如英语塞音有送气与不送气两个变体。

自由变体:音位变体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如:湖南方言n与l。

三、音位与音素的区别与联系:类似于数学中的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1、区别

(1)划分的依据不同

(2)划分的范围不同

(3)有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2、联系:

(1)两者都是最小的线性单位

(2)某一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是从其音素中归纳出来的

(3)分析音位时总要落实到具体的因素

四、音位的分类

1、音质音位(音段音位):从音质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包括元音音位与辅音音位)叫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从音高、音强、音长等非音质要素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1)调位(势位):指由音高特征构成的声调音位。

(2)重位:指由音强特征构成的轻重音音位。

(3)时位:指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长短音音位。

五、音位的聚合

1、音质音位是时间维向上线性切分的最小音系单位。

2、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这种特征就叫音位区别特征。

3、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对或几对语音特征的对立。音位的聚合具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

4.①双向的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②音位系统中也还有一小部分音位,它之和某些同部位的音位聚合,而在发音方法上离群索居,说明它只有单向的聚合。

③单向聚合的音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并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

④一般来说,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音位。

六、语音单位的组合

1、音节

①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一个音节可以有一个音位组成,最多不超过四个。

②肌肉紧张的最高点对应着音节的中心,叫做“音峰”。

肌肉紧张逐渐减弱的最低点对应着音节的分界处,叫做“音谷”。

③声调和音腹必有,韵头又叫“介音”。

2、语流音变

①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

   与音位变体的区别:

a.音位变体的分布条件一般只限于语素或词音形的内部,而语流音变则遍常可以跨语素或跨词发生。

b.语流音变只是可能出现的变化。

c.语流音变可能是一个音位变成另一个音位,而音位变体只能是音位内部的几个成员。

共同之处:两者都有受相邻者的影响而发生语音上同化的现象。

同化: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如“啊”的音变“哇”“哪”“ra”“nga”“za”。

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为了避免发音时的拗口,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如两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

④在语流中,一个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得较弱,这叫做弱化。如英语中的“the”。

•弱化通常发生在轻声或弱读音节中。

•元音的弱化表现在:复元音单化、单元音央化。如:of [ɔv] [əv],but [bʌt] [bət]。

•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就发音的阻力而言,清音大于浊音,塞擦

音大于塞音,塞音大于擦音,擦音大于边音或近音。汉语声调的弱化表现为轻声。

脱落:指在语流中某一个音由于邻近音或说话速度的影响而脱落丢失的现象。

⑥如果语法上总是出现于轻读的位置,或是一个语素或词在某个构词搭配中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语流音变也可能固定下来成为该语素或词的唯一形式。比如汉语中的语素“婿”,中古时期还跟“细”同音,但由于长期出现于“女婿”词中,受前一音节韵母圆唇的影响而同化为与“女”一样的圆唇韵母。

3、韵律层级

①语言的节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音节(或韵素)型节奏”,一种是“音步型”节奏

②音步即节奏单元,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

③在音步之上,汉语还有由“停延”分隔开的更大的韵律单位—停延段。

④比停延段更大的是“语调段”,语调段是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其特点是语调段的末尾部分要有承担语气的语调曲线。

⑤音步、停延段的边界与语法单位的边界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