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白城市——看《恶童》(2006)

2022-10-29 11:02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1、谱系


最早见到《恶童》这个名字,我一度以为是大友克洋的作品。后来才发觉自己搞错了。。

自我开脱地认为,之所以张冠李戴,是因为松本大洋与大友克洋两人的名字里都有“大”和“洋”,而《恶童》与大友克洋的《童梦》又都有“童”字,因此二者的相似度竟然高达50%!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偶然。但是,在看了一些《恶童》相关的考证之后我发现,还是那句话——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偶然。

“松本大洋出生于1967年的东京,母亲是诗人和童话作家工藤直子,高中时期被喜欢漫画的母亲推荐了大友克洋与吉田秋生的作品,然后被大友克洋的《童梦》震撼到,就逐渐对漫画产生了兴趣。”

(*摘自《十年回首,依然恶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09985)


恶童的画风很特别,这个特别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一是主角的人物设定。两位主角的面部设定与其他人物有明显不同,即眼睛间距很大,加上圆圆的脸,给人一种略带痴呆的丑陋感。但这种画风并不罕见,美术、艺术领域就有不少类似的创作风格,只是我不知道谁是创始。。其实看了动画化的最初设计草稿,当初的两位主角并不是这样的脸,而是正常的五官分布和比例,也许最后相关人员改了主意。这么改我猜可能有两点考虑,一是要忠于原作的画风。说实话,《恶童》的原作漫画在画风和艺术美感上不如动画。漫画中的两位主角就是一种丑陋凌乱的风格,假如动画后全部改为汤浅政明风可能并不合适,而如果走烂大街的通俗设定则显得毫无个性,不符合这部片子的性格,因此,主角做了保留,当然这是我猜的。另一点考虑,是想表达一种想法,即两位主角面相上看有些痴呆,尤其是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恶童画风的第二个独特地方,也是这部作品在美术上最强的地方,就是场景。

最近几年,风评中夸赞某导演的作品每一帧截图下来都是壁纸。其实,我觉得《恶童》里有强烈手绘感和浓郁美术风、具有大量精微细节的场景设定,应当在电脑风的壁纸之上。


上述两点都有可追溯和联系到一些人物及作品。

在人物造型设定上,不少观众都感觉到了《乒乓》的影子,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则是汤浅政明的另一部小众作品——《兽爪》(2006)。


无论如何,整体的汤浅政明风非常明显,为了不至于喧宾夺主,非汤浅系的布景设定和主角设定就是非常重要的平衡因素了。


在场景设定上,毫无疑问,我们能看到大友克洋的深刻影响。例如之前我提到的《大炮之城》。大友克洋那种对机械结构的迷恋,对细节的疯狂追求,以及浓烈的手绘感,对松本大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恶童》原作是日本漫画中的名作,但动画化还是掺杂进了大量西方的东西,比如最重要的导演,就是来自美国的Arias。因此,举例来说,整部作品的颜色设定在我看来是充满了西方美术风味的。还有比如不少动作场景,显然也有黑客帝国的影子(这跟导演本人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整体来讲,《恶童》以松本大洋为底本,综合了大友克洋、汤浅政明、Arias等多位人物的风格元素,加上4度工作室的超强制作,使之成为了一部有强劲实力的动画作品。


2、内涵


国内不少评论说看不懂《恶童》,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有一个评论我很想吐槽,因为它影响颇广。我认为既然能写出那条评论,就表明智商是没问题的。但何以对《恶童》甚至喜欢的《恶童》的观众做出那样的嘲讽呢?实在不知道究竟怎样的神作才能进那一位的法眼,但那种倨傲和偏狭实在不是应有的评论态度。


说回到《恶童》上来。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甚至作者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把一些想法都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画上圈,标注在人物身上了。比如这部作品里堆积的大量符号元素,每一个都有非常明白的寓意,如“童”,儿童代表什么呢?那为什么是“恶”呢?比如两位主角——kuro &. shiro,黑与白,代表了什么呢?影片中不断表达提示二者的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甚至后半段,黑的一件衣服后背就是太极鱼,这还需要再解释吗?再比如白的梦想是栽种一棵苹果树,种子、萌芽、开花、结果等等这些表达了什么很难搞明白吗?苹果当然也可以过度解读一下。。再再比如,影片中不少人物都有动物名称:猫、鼠、蛇等等,这又暗示了什么呢?


这些都是表象化的东西,我认为理解起来并不难。

接下来是稍深一层的东西。


松本大洋的原作标题其实是开了一个文字玩笑——

小时候松本大洋总是习惯把日语的钢筋水泥“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错念成钢水筋泥“鉄コン筋クリート”,因为这部作品是讲述一个架空都市拆迁的故事,就把名字取为《鉄コン筋クリート》,香港玉皇朝出版社出版中文单行本漫画的时候,将书名翻译成《恶童》。

(*摘自《十年回首,依然恶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09985)


城市虽然由人建成,但它会“脱离”人,成为有自己精神意志的独立存在。将这个独立存在具象化,表达人与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类主题在电影以及二次元中都并非罕见。(宫崎骏的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这个主题的影子)

正如《恶童》中的名台词所言:“这城市肆意变化,丝毫不顾我的想法。”


为什么人会和城市的巨变产生如此的紧张感?

我认为至少部分源于城市承载了居住于其中的人的情感和记忆投射。建筑物、形式、结构、风貌都是每一位城市居民人生的一部分,摧毁、改变这些东西,就意味着摧毁、改变这些人。对此,想必“拆哪”国的居民深有体会。


所以,《恶童》中的另一句频繁出现的台词很重要——“我的城市”。

这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有着不同意味:男主“黑”讲“我的城市”表达的是“我”作为城市一部分、一分子有捍卫城市的天然义务;对立的“蛇”讲“我的城市”,是将城市看作外在于我的所有物、财产、物来看待,因此,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城市。因此,用法律人的逻辑分析,前者表达的是“权利”,后者表达的是“权力”,二者根本不同。更进一步,围绕城市展开的这一攻防战,体现的是“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之间的斗争。这个主旨还是很深刻的。(*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大同》,不同位置的人说“这是我的城市”时表达出来的意味有何等不同,最好的现实版。)


3、台词


我不是一个台词收集爱好者,但《恶童》之中的一些台词,说得实在太好了。

摘录两段我最喜欢的:


“what is it about the fire?” 

“So calm and peaceful but inside, all power and destruction. It's hiding something, just like people do. Sometimes you have to get closer to find out what's inside. Sometimes you have to get burned to see the truth.”

(*最开始的对话。最后一句印象太深了。。)


“白队员做了个梦,海的,天空的,森林的,风的梦。这样的城市,烧掉好了。”

(*当命悬一线的白缓缓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是,无尽悲哀啊!)


4、观感


有评论吐槽《恶童》节奏拖沓,我认为这类观众完全无视了这部作品中的“文戏”。

《恶童》的叙事线索交织的方式非常好,其中一条线是明显的“文戏”,需要观众用心去看,这条线就是黑帮里的“鼠”和自己亲手栽培起来的后辈之间的故事。这部分故事给我印象深刻,尤其是“鼠”的死,整场戏(从鼠离开事务所到最后黑把烟再次放进鼠的嘴里)都非常有张力,氛围营造也相当棒,足见导演的功力。无视了这些,等于没有看《恶童》,还是去看三分钟看完XXXX之类的好。


前面提到,《恶童》的动作场面有黑客帝国的影子,实际上,动作场面一直都不是日系动画擅长的,但在《恶童》中,几处动作场景的紧张感、压迫感、绝望感都营造得很好,体现出日美互补的优势。


全片看完,唯一让我觉得不满意的就是结局。

《恶童》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俩孩子最终的结局应该很惨。这个念头一直挥之不去。

可能是源于我个人阴暗的三观,我认为这种题材的片子最终结局是残酷的才完美。为暴力而生,因暴力而死。这样的人生才圆满。。

但显然,导演的内心是有光明的。所以,安排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如果我是导演,影片进行到中段,白就已经死了,黑疯了之后,最后变成了痴呆的废物不知所踪。。

啊,,,没救了我。。。


最后要提一点,白的声音出演居然是苍井优,表现超一流,尤其是说那句“安心!安心!”天真中带着傻傻的痴呆感,让人心底隐隐泛起苦涩的悲哀。大赞!(还是以前吐槽的,有些声优怎么就没有危机感呢?)


*写于2020-8-17

黑白城市——看《恶童》(200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