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吴军视角看夷陵之战蜀军作战过程(总结我b站专栏《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

2023-03-23 10:28 作者:狂战士-奥拉夫  | 我要投稿

吴军五万驻扎江北大营是有准确记载的,蜀军的人数是有争议的,《魏书》是4万,后来《资治通鉴》也引用了这个数据,《傅子》是8万,但后人认为这是扩大战果,8万是比较虚的,还是4万比较靠谱。但是《魏书》的4万是孙权在公元222年正月给曹丕的情报,但此时刘备已经率领大军回秭归了,陆逊甚至趁刘备大军不在破五屯推进。到了二月刘备率领的部队从水陆混编变成了几乎纯陆军,到武陵获取蛮夷支持,并获得了一万左右的蛮夷部队,后来又因为黄权和刘备意见不合,刘备给了他一万左右的部队去江北,鉴于刘备具有军事常识,不可能对秭归的部队进行减员调用到其他地方,强行少打多(少打多假设的后果后面就有),只能是保持不变或者增兵,那么在陆逊施展才略之前,刘备江南大营是四万以上人(三万蜀军,一万蛮兵),江北一万人(没法对江南进行支援,后路被绝投魏,对结局影响不大)

   吴军的第一招就是孙桓诱敌,夏侯渊同款大礼包,《吴书》记载孙桓领五千荆州兵,刘备有夏侯渊的经验直接自己带兵去了,把孙桓逼退并将其困在了夷道城,问题是刘备带了多少兵?首先,孙桓带的兵不弱,刘备能直接把孙桓打进城里说明他带的兵不止五千。《孙子兵法》是倍而拒之,那么就应该是一万以上,渤海小吏提出的观点是两万主力打孙桓,但是这问题较大,首先孙桓到了城里看到了“弥山盈谷,军众正盛”,现湖北宜都即古夷道,西面是有很宽敞的空间容纳两万人的,而且盈谷非常让人费解,前面没谷,最大的长江谷地两万人也填不满,所以孙桓根本就不是在这里看到刘备军“弥山盈谷”。第二是营内人数过少,陆逊夜袭破四十余营,四万减去两万汉军,四十余营,平均每个营只有不到500人,但是陆逊集中攻击一个半空的营还不能破营,而且损失了不少士兵,被众将抱怨“空杀兵耳”,只能改成晚上偷袭,这三五百(有大小营之分)人战力过于强悍。所以西面的连营要有三万人才对,刘备第一时间也并没想到自己要攻打夷道城,带一万也是挺合理的。

   当部分蜀军被孙桓调走,陆逊自己在刘备后方集中攻击一个营,结果却碰了壁,很多人说是士气原因,那晚上为啥打了胜仗士气高涨的蜀军会溃退呢?就是人数原因,陆逊发现了去夷道城的并不是蜀军的主力,所以救孙桓并没有啥用,捅刘备还剩三万人的老窝,如果成功了,这一万人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吴军形成两面包夹之势他形单影只,他肯定会撤退。事实也和陆逊想的一样。于是陆逊夜里全力破营,破营过程中,蜀军部将从上到下被砍了大半,同时蛮王也被万军取首了,但为啥只有将的人头,没有砍了多少士兵的数量记载?一是要完成战略包夹的任务,吴军夜袭要破营,要斩将,吴军的荆州兵还要纳降,这要在那一万人回来之前完成,根本没有时间去统计战利品,第二是夜袭时一片混乱,去统计战利品过于危险。这时候刘备这一万人看到后院起火,“备果奔溃”,是直接溃逃回来的,现在刘备的兵力剩多少是逆推回来的,马鞍山被斩首万余,在永安刘备残兵和赵云的部队合在一起吴军不追了,那就是逃回来一万,在马鞍山应该还有两万以上的部队。就算刘备觉得兵力是足够阻挡吴军的,但他的将领已经不多了,剩的是吴班和陈式(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一帮裨将,指挥两万的部队显然是很难的。

马鞍山之战我设想了有三种可能:

1、蛮兵论:马良率领的蛮兵排上了用场,因为当地有很多以蛮兵抗敌命名的地点,但是这时候蛮王被杀,大局已定了!陆逊是从西面包过来的,东面只有孙桓5000人,很难分兵锁武陵道,而且刘备在能在武陵道以北的马鞍山抗敌,说明在吴军四面包夹之前吴军并未取得对武陵道的控制,蛮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是有正常的思考能力的,他们大不可能参加马鞍山战役。

2、增兵论:

   这是我在《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我认为一定有一只后勤部队在马鞍山,由于没被吴军侦察到,自然没受到吴兵打击,所以能整合两股溃军,但当时蜀军本身就是捉襟见肘,很难在拿出更多的部队了,另外为什么陆逊围四面向上猛攻,蜀军就土崩瓦解了。

3、心里博弈论

  陆逊破完连营,整理好部队,看见的情报是“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刘备已经被打成两股溃军了,江岸已经被我封锁,他却要围山列阵,摆出一副与我决战的样子,而这时从夷道快速过来支援的孙桓告诉陆逊的情报是“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刘备不是要和我决战吗?怎么和我这里看到的相比,后面的山谷里这么多人?综合以上情报,陆逊得出了一个让东州兵彻底毁灭的结论,他们决战是假,从小道撤退是真。刘备之所以要上马鞍山是在看我军的动向,就像学生作弊前要看一眼监考老师一样。山谷里的可以不管了,追他们像赶羊,陆逊我就吃完这马鞍山上的,于是下令将马鞍山四面合围。如果马鞍山的士兵是想守山,那么被四面围住,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士气大增。而陆逊又猜对了,这山上万把人就想逃跑,四面被围带给他们的只有绝望。他们想投降,才发现刘备还在上面呢,即使有督战队,士气也是低落到了极点。所以最后“土崩瓦解,斩首万余”,备“仅以身免”。对比增兵论,心理博弈论很好的解释了马鞍山之战蜀军崩溃的原因,若是四万围两万有组织防御的部队,吴军很容易失败,陆逊就是一个冒进主义者,吴军能胜利是不可知的。而如果是四万围一万多军心动摇的士兵,正是说明这场胜利是吴军应得的。


从吴军视角看夷陵之战蜀军作战过程(总结我b站专栏《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