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9期《说文解字》观影札记

2023-11-24 22:01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〇、山话嵓语

        2023年3月26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9期,这一期是关于东汉召陵人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我这么晚才更新这一期札记,是因为我与许慎先生乃是老乡,许慎是今漯河召陵区人,我是漯河源汇区人,相距不过二十几里地,因此我在水札记时实在是诚惶诚恐,不敢随意下笔,是故蹉跎许久方勉强成文。

(1)春秋仲丁日

        本来,没打算这么早上传,我是打算明年正月正去许慎墓拜谒过先生后,再动笔上传。不过巧在今秋仲丁日我竟然提前放了十一假,因此就去许南阁祠拜谒过了,感觉已可以动笔了,如今水了快两个月才初成此稿。今日先上传,以后若有所得再动笔增补。而本地关于拜谒许慎的时机,每年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一为正月正,这一天许慎墓园区会免费开放,因此拜谒者甚多,说摩肩擦踵都不算夸张,不过医情三年的确影响不小,尤其是其中一年的正月正医情严重,还不得不暂停开放。

        另外两个时间节点是春秋仲丁日,即紫金历仲春月和仲秋月的第二个丁日,古时以天干地支组合计日,六十为一周期,同一个天干日相距十天,一月三十天左右,必能找到两个同一天干日,而仲丁,就是这第二个天干丁日。以今年的秋仲丁为例,紫金历八月是仲秋月,初二是丁丑日,称为上丁日,十二日是丁亥日,即为仲丁日。其他天干同理,不过一般没有下(天干)日,这是因为小月二十九天,注定有一个天干无法出现第三次。

        本地对于春秋仲丁日倒是没有什么特殊活动,只是约定成俗,这两天是去许南阁祠拜谒许圣的传统日子,而许南阁祠一直免费开放,倒也不拘一定是仲丁日,不过今年十一放假提前几天,因此正好秋仲丁日在家,于是就去拜谒了一下。不过不巧,去时门上贴有告示“场馆修缮,暂停开放”。好在门口无人把守,我就溜进去了,四处转了一下,原来是石刻区有一面玻璃碎裂了,之后悄悄拜谒了一下许圣。

(2)回忆·纪念

        拜谒过许南阁祠后,我并未打算立刻水这一期的札记,因为原计划还是明年正月正游览过许慎墓后再开始整理,只不过当时想到此处时忽然回忆起我在幼年的一场游许慎墓的经历,一时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故临时起意,开始整理,并于今日上传以纪我外祖父三周年。

        回忆那次游历,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我还根本不知道许慎是谁,只是一次几所学校的集体春游时意外知道有所学校名为许慎小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当时我已知的学校名都是××路小学、××街小学,忽然出现个许×小学(当时这个“慎”字我还不认识)就感到很奇怪,不解其意,于是就询问了我外祖父。

        然后下一个周末,我外祖父就带着我去看看许慎墓,准备现场教学,当时还没有许慎文化园,许慎墓园区也还是一个占地很小的文化馆。许慎墓距离我家有二十几里路,当时是外祖父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的,早上早早出发,骑了一个上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本来我正高兴呢,可走近之后才发现,没有开门。当时的许慎墓虽然是免费开放,但开放时间却比较任性,时开时不开,至今也没搞明白当时的开放时间规律。

        本来打算就在周围转一转,也不枉骑了这么远的路,权当郊游了,但万万没想到又忽然变天了,于是只能赶紧往回赶,骑到半路开始下雨,当时的许慎墓还是远郊(现在那里也属于远郊),也没有躲雨的地方,只能猛骑,好在春雨贵如油,下的并不大,不过到家时也已经湿透了。

        之后我外祖父就未再带我去许慎墓,主要是吃不准开放时间,而一来一回的成本比较大,再加上这么一次异常糟糕的经历,游园之事也就未再进行。不过我外祖父不久后专门给我买了一本由河南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整理发行的《许慎与郾城》(当时召陵是郾城县召陵乡,县改区时,郾城分出召陵,分别成为郾城区和召陵区),这本书中主要是一些研究许慎的文章,当时我字还认不全,再加上这本书是竖版繁体,所以我当时根本读不了,不过我仍然很喜欢,因为前面二十多页都是图片,有许慎画像,许慎纪念馆的地图和墨宝,这就让我对许慎和《说文解字》有了一个感性的大体认知。而我记忆最深的是王力先生题的字,之所以印象深,是下面的文字介绍中王力先生那里加了黑框,当时十分好奇,问了外祖父,然后才知道这个黑框意味着什么……

        如今忆起当年之事,有时会心一笑,但一忆起这个黑框的事情,就又立刻使我回到现实,此时只能是一声叹息。当年那位尽力让我了解许慎与《说文解字》的外祖父终究是离开我了,到今天已三周年。每想到此处我都心绪颇不宁静,终决定于今日完成这篇专栏。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与许慎和《说文解字》的故事,也是我与外祖父的心灵羁绊,自当作文以纪之。

一、《说文解字》

1、简介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作者为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当中,《说文解字》这部伟大著作是永远绕不开的一部重要典籍。它不是一部普通的字书而是一部浓缩着中华文化的伟书奇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集中体现。

        许慎字叔重,许慎倾其毕生精力精心打造的《说文解字》,可谓是体大思精。全书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正篆,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古文、籀文等重文,并采用“分别部居”的方法,提炼总结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形成了一套形义结合的汉字系统,既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开山之作。        

2、简史

(1)史前造字

        ①法天象地——据《说文解字·叙》所记,汉字起源久远,相传伏羲观天察地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演乾坤大道,以留天地之象。

        ②结绳记事——神农氏时期,结绳记事,然而事务繁杂,巧饰伪诈不断产生,直到黄帝时期,中华文祖仓颉始创文字。

        ③仓颉造字——仓颉与同僚辅佐黄帝治理天下,搜集人们使用的刻画符号,又观鸟兽足迹、天地万象加以整理补充,将之记录,以创造文字。相传仓颉造字之时天降粟雨万鬼鸣嚎,而这就是关于中华文字起源的上古传说。

        ④贾湖契刻——而若要溯源文字、上追先祖,还有更早的刻画符号。中国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契刻符号是距今七八千年之遥的贾湖刻符。贾湖是刻符出土的地点,恰好就在许慎的家乡今河南省漯河市,后来的漯河人许慎为世人说文解字,真可谓是地灵孕育人杰!

(2)商周演字

        ①殷墟甲骨——后世发现的殷商时代的文字,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故被称为“甲骨文”,此比许慎所研究的太史籀的大篆还要久远。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西周大篆、殷商甲骨,文字溯源又进一步,实乃华夏之幸。

        ②西周大篆——到了周宣王时期,一位名叫籀的太史,效法仓颉改进文字,作文字十五篇。此时因仓颉所造文字演变已久,须整理规范,方能便于世人学习运用,从而利于王道推行四方。西周太史籀所作文字十五篇被称为《史籀篇》,而由他整理的字体被称为“籀文”也就是大篆。

(3)秦始统字

        ①李斯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相李斯奏请统一文字,史称“书同文”。当其时,各国文字繁杂,天下书册难以通识,李斯为秦相,与同僚共取史籀大篆,删繁就简,力求齐整标准,是为小篆。

        ②大秦隶书——秦设郡县制,然而天下三十六郡,政务繁杂,文书众多,故官吏为了便于书写,遂逐渐出现了隶书。

(4)说文解字

        汉字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到了汉朝,隶书逐渐成为了书写的主流,尤其是许慎所处的汉代正是文字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但是当时学界却出现了乱讲汉字的现象,这是许慎写这本《说文解字》的重要原因。直到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这样一部专门的文字书的出现,才最终为世人讲明了表意汉字真实的面貌。

        据《说文解字·叙》所记相传仓颉创造文字,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李斯作小篆。文字随时代的发展,因为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地演进。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洞悉文字演变发展规律,诠释文字内在联系,为后世留下了《说文解字》这样一部在文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而许慎也被后世尊为“字圣”。

(5)许学传字

        ①许学徐传——《说文解字》流传千年,被无数学者传抄学习辑录。至大约八百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华夏诞生出了研究《说文解字》的大家,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其中徐锴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作《说文解字系传》;其离世后,徐铉受命校订《说文解字》,这是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版本。

        ②许学大兴——《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上的一个奠基之作,故徐铉之后又过八百多年的清朝,《说文》学大盛,诞生了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说文》四大家。后世人评价他们“四家之书,体大思精,迭相映蔚,足以雄视千古矣”。有如此治学精神,实乃我华夏文脉之幸,足见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许学在后世的兴盛。

山注||  许学发展人物小记

(1)许学前的研究者——李阳冰

        《说文解字》一经问世,立刻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汉安帝更是赏布帛四十匹,并特旨受赏后不必谢恩〖山录||《<进<说文解字>表>批文》——十月十九日,中黄门饶喜以诏书赐召陵公乘许冲布四十匹,即日受诏朱雀掖门,敕勿谢。〗。之后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说文解字》,因此在古代涌现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六朝人著写的《说文音隐》(已散佚,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过此时许学尚未成型,大多研究还比较零散,未成系统。不过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惊才绝艳的研究者,就比如唐代的李阳冰。

        李阳冰,字少温,唐肃宗时期的当涂县令,看似官小名浅,但其确是才情惊人、狂放不羁,只因生于盛唐,与一众文坛巨擘相比实在难以出头。而我能得出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就是李白晚年就是一直住在李阳冰家,若非李阳冰性情不俗,岂能受李白青睐。

        李阳冰虽为唐人,但尤善篆书,世人赞其篆书“不下李斯”。李阳冰曾著《刊定说文解字》一书,以扶正世传的《说文解字》抄写本。东汉《说文解字》出世后,人们开始不断抄录研究,但抄录过程中,很多抄写员只通隶书,因此对字头篆体的抄写就五花八门,结果等传到唐时,很多篆体字头已经差之千里了。李阳冰看后遂正本清源亲自校正《说文解字》抄本中的篆体字头,保证了《说文解字》的准确流传。

        但李阳冰一般并不被视为许学的研究者,因为李阳冰才情惊人的同时又恃才傲物,曾放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就是说在篆书方面,李斯之后就是他李阳冰了,中间包括许慎都不行。因此李阳冰在刊定《说文解字》的同时反而排斥许学,常自行臆断后擅自修改原文,甚至已经成了另一本书。以致于后来徐锴不得不做《祛妄篇》以驳斥之。待徐氏兄弟辨明正误厘正本源后,李阳冰的这本《刊定说文解字》少人传抄,逐渐散佚,只留只言片语存世。不过其所留篆体被新抄本的《说文解字》吸纳。

(2)许学奠基者——徐氏兄弟

        ①小徐徐锴——徐锴,字楚金,原为南唐校书郎,降宋后官至集贤学士右内史舍人,但可惜未曾就职,就病亡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元始974年),徐锴酷爱《说文解字》,后著有《说文系传》四十篇,至清时有部分亡佚,但清人读残本后认为小徐强于大徐,故又设法整理恢复,终粗复旧观。

        ②大徐徐铉——徐铉,字鼎臣,原为南唐旧臣,降宋后官至右散骑常侍,小徐病亡后,徐铉接过遗志,继续研究《说文解字》,后奉皇命重校《说文解字》。雍熙三年成书,宋太宗阅后大喜,急命工匠全文刊刻出版。此次刊刻不仅正本清源,还使《说文解字》大行于世,是故今所见《说文解字》最古最全之本便是雍熙大徐版。

(3)许学发扬者——说文四大家

        ①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清乾隆举人,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著《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深明古音,且每字必究原委,为《说文解字》考释名物,注解古语,解说词义引申,论说文字亲缘,并论说音理,发展古音学。故后世学者公推段玉裁为许学四家之首。

        ②桂馥——字未谷,一字冬卉,清乾隆进士,小段玉裁一岁,著《说文解字义证》。桂馥取证宏博,说义精赅而通贯,本应与段玉裁齐名,但奈何《说文解字义证》刊刻时命途多舛,刚刻板不久,书坊就陷入经济纠纷,后竟将书版擅自抵押给当铺,以致于桂馥无力再刊,直到清末张之洞意外得到书稿,大为震惊,方重新刊刻,才使此书得以现世。

        ③王筠——字贯山,号箓友,清道光举人,著有《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王筠义例缜密,善取众说之长。其书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征引古字,考辨较多;剖析字形,清楚具体。

        ④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清嘉靖举人,以教书为业,《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以声为本,常有创见。其书以古韵古声为纲目编排全书,对文字音义作全面考释,并以别义增加汉字七千,且为字头标明楷书和韵部。

(4)许学的后世发展——百花齐放

        随着清末甲骨文的意外发现,许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更多学者参与到了《说文解字》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之中,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马叙伦所著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张舜徽所著的《说文解字约注》等等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目不暇接。

(6)云端文字

        在以前,无论什么样的符号或者书体都必须契刻书写在实物之上;但是如今的数字技术却可以把我们要书写的内容转化成无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随时随地被无数人分享和读取。

        国家非常重视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很多的专家学者就用他们的方式结合后世独有的数字技术进行创造,以促进文字的学习和传承。其中“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就是国家语委“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

        “汉字全息系统”是以《说文解字》小篆为枢纽,将古今文字在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中关联起来,展示几千年来的演化历程,以顺利实现古今沟通。而这种编排模式正是得益于先贤许慎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打下的基础,因此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古今无双许叔重可谓是这套系统的原始创作者。〖山注||  我要吹爆 “汉字全息系统”,以前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网站,所以我当时一直用的是前朝遗老开发出的“小学堂”,而由于信号不稳,“小学堂”常常失灵。一直到今天我尝试使用“汉字全息系统”,才发现我错过太多了,我们的“汉字全息系统”不仅有极为完善的功能,还有书籍全真影印(除文字版外,还配有条目原书页全真显示)和超大范围用字举例(一键看到某字在各个重要典籍中的字例和使用情况)功能。这实在是太强了,该系统网址是 https://qxk.bnu.edu.cn,小伙伴可以试一试,注意复制网址时要去掉小破站自带的专栏粘贴小尾巴。

        有形易灭,无形永存,许慎用双手为我们世人说文解字,而我们以数字化的形式继续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精髓就这样被我们后人如此表现出来,我华夏文明当可以此术永存不灭。而我们也应向许慎、向所有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说文解字》的价值是恒久的,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流传,其又以新的面貌融入当今时代。我们要将这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发扬好,不断通过现代化手段,继续发挥其对汉字研究以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

3、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必须承继下来并且光大出去的东西。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就是汉字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我们开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1)文与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表意文字,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两个含义不一样的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文”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最初造了一批描摹客观事物形象的象形字;随着社会事务越来越繁多,光靠“文”的方式已不足以去应对这种表达的需求,于是人们就用原来所造的那批“文”,有的作形符,有的作声符,最后繁衍增长出来一批字,这就叫“字”。

        ——所谓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是独体的,是不可以分解的,因此就叫作说文,而“字”它是可以解析的,因此叫“解字”,这就是《说文解字》这部书书名的含义。

        汉字是自带文明密码的,汉字里头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认知。而许慎就是破解这个文字密码的人。识古垂后,今人可以认识古人,并将今人的观点再告诉给后人,以希望后人继续接过这个接力棒。

山注||  文字分类小记

        许慎将文字分为两种:①文,先贤最先造出的结构浑一不可拆析的象形字和指事字;②字,先贤用象形字和指事字拼合起来的文字。不过后世学者在许慎文字两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改分为三种。

        ①初文——结构浑一不可拆析,最初因像成形的文字,例如人、目、大(“大”是对人张开双臂的象形成字,并不是人顶破天所以为大)等。

        ②准初文——准初文是在初文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初文的逻辑添加符号,例如“”是在初文“女”的基础上加两点,而这两点是象形哺乳期女性胀大的胸部形态的象形符号。比如“果”,是在初文“木”的基础上加上象形果实的象形符号“⊕”而成。再比如“刃”是在初文“刀”的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丶”而成。也就是说,准初文虽然也是对文字进行了组合,但其是在初文基础上继续根据初文逻辑添加象形或指事符号而成,因此初文和准初文都是许慎定义的“文”。

        ③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字拼合而成的字,也就是许慎定义的字,它是在初文与准初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文是字的基础,字是文的孳生。

(2)今古文

        中国古代的文字,从大的方向来讲,它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古文字,比方说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那些文字,包括秦统一之后的小篆。古文字的特点是文字是画出来的。

        秦汉时代是古文字向今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开始形成“横竖撇点捺”写出来的字,到了汉朝隶书开始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就是今文字,在隶书从画到写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的简化。但汉朝的今文经学家就开始望文生义,胡乱解释字的意思。有些学者甚至以为隶书就是仓颉时期的文字,全然不顾文字流变,文化传承之规律。许慎觉得这样不对,他认为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字弄清楚了,才知道经是什么意思,才能按照这些意思来施政,所以他才要立志写这一本《说文解字》。

山注||  今古文小记

        ①广义“古文”——广义的“古文”是相对于“今文”所言。“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其对应的“古文”即广义古文,是指小篆和先秦文字。当时汉流行两种文字典籍,一种是汉代人用隶书著写的典籍,即今文;一种是汉之前人用之前文字著写的典籍,即广义古文。

        ②狭义“古文”——狭义“古文”是特指先秦古文,比如孔子壁中书、西周钟鼎文等等,比起广义“古文”主要区别是剔除了籀大篆和斯小篆。“今叙文,合以古、籀。——《说文解字》”即狭义古文是与大小篆相对。

(3)小篆文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一部字书,其总共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正字字头,绝大多数都是小篆,另外还收录了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古文、籀文等作为重文。虽然汉代常用的汉字已经演变为隶书,但《说文解字》依然是以小篆为字头进行研究。

        许慎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小篆的字形更能够显示出造字本身的本义,根据这个字形才能够正本清源达到【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说文解字·叙》】的目的,更好地来传承当时的古文经典。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竹简,甚至甲骨文当中的一些古文字。数千年的文字都能通过《说文解字》联通起来。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说文解字》,才得以洞见汉字流传千年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和文明。

山注||  重文小记

        《说文解字》共收录1163个重文,也就是异体字,而许慎收录重文的种类一共有六种:狭义古文(西周宣王前的古文)、籀文(大篆)、俗体字(民间流传的通俗字体)、奇字(古文中的异体字)、别体字(同一字体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异体字)、小篆(许慎虽是以小篆为正字头,但如果遇到大篆、古文更能表现字形音义的时候,会用大篆、古文为正字头,小篆反而成为重文异体字)。

(4)字例“寒”

        小篆的“寒”字,外面好像一个房子的形状,里头是有一个人,四周实际上是几堆干草,在人的下面,可以看到冰的形状,就是一个人蜷缩在一堆干草里,但还仍然觉得寒冷彻骨。由小篆的“寒”字,我们看出来,小篆的这个字形有很强的象形性,但隶书的“寒”字,虽然结构非常的规整,而且书写非常的方便,但是它象形的意味却大为减弱。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汉字造就和承载了我们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开放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到今天更是不断走向世界。因此我们当赓续初心,奋楫笃行,立文字之本,传文化之道。

4、成

(1)主旨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字书,更是一部传承经典之书。无论古今,各种版本的经书都是用文字书写,要是没有汉字哪有典籍?所以欲要明经义,先要说解清楚字义。《说文解字·叙》中作者许慎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了文字的重要性和其著书的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文解字·叙》】如果文字都弄不清楚,那经义就很难明白,甚至连国家的治理、王道的推行都会混淆不清。

        文字虽然很基础,但实为重要。先贤大道,载于典籍,而典籍之作,始于文字。圣人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许慎著《说文解字》,是为世人说文解字,传续圣贤元意。因此《说文解字》实在是帮助世人求学明经的根本之要,让我们走进《说文解字》,继而走进中华文明的浩瀚典籍。

(2)联系与体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搜集正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作为字头,收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全书解说共用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按照“始一终亥”的顺序,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使文字的形音义清晰明确,构建了一个庞大严谨而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

        万事万物均有联系,许慎整理九千多个小篆,一一说解字形字音字义,最为精妙的是许慎经历了漫长的思考与复杂的推演,参透了字与字之间部与部之间的奥妙,发现并归纳了文字之间的联系,最终成功将九千余字融汇一体,编成体系。 若非如此《说文解字》不过就只是一部简单罗列的字书而已。

山注||《说文解字》编排方式小记

        《说文解字》全书共分十四篇;篇下开列部首,共540部首;部首之下开列小篆字头,共9353个字头;字头之下为解说以及重文异体字,其共有1163个重文。

        北宋时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时又进行改动和补充:首先为便于查阅,将十四篇各分上下两篇,以减少索引范围;然后增加反切拼音,以便于当时的今人查音;最后则是增加注释和新字,以“新附字”加以区别。

(3)分类与部首

        许慎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众多汉字当中归纳提炼出了五百四十部,并合成一个完整的部首系统。许慎编写的部首与我们现在的部首不太一样,不仅仅是形体部首,还是形义兼顾的部首,比如“嘉”字《说文解字》说:美也(对“嘉”字意义的解释——美好),从壴加声。“壴”是“嘉”的部首,壴实际上是“鼓”,其古文字的字形像古代的竖鼓之形,代表一种喜庆的氛围,其他从壴的字有:“喜”“鼓”等。因此从壴的字,一般都是跟喜庆、美好有关系。再比如“羊”也是一个部首,《说文解字》说:祥也。因为羊在古代六畜中主给膳的,所以羊是吉祥的象征,字里有羊的意思都比较美好,如“美”“善”“祥”。

        先贤创世,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而世间万物皆有对应之字【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说文解字·后叙》】万事万物可以分类,字也一定可以分类。于是许慎吸取《周礼》中的“六书”造字分析法,从小篆里提炼出部首,即字以部分。其只用五百四十部就可统御所有文字,表万事万物【分别部居,不相杂侧,万物咸睹,靡不兼载。——《说文解字·叙》】。

        文字的形与义应该是统一的,《说文解字》最重要的贡献是为世人说解清楚文字中形与义结合的原理。因此在《说文解字》以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才开始理性地被理解考据。实际上对五百四十个部首,许慎就是根据形状和含义使之相统一的,也就是所谓“据形系联”这样一个原则,然后按照“始一终亥”的顺序进行编排,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凸显了汉字的规律【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说文解字·后叙》】。

山注||  六书小记

        许慎采用的“六书”之法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此处并未写明“六书”具体为何。而较为清晰阐述“六书”的是班固的《后汉书·艺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之后许慎经过实践对“六书”进行了微调,后世许学家又对许慎的“六书”进行微调,也就有了如今公认的“六书”构字法。

(1)象形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客观物体。共有三种象形构字法:

        ①独体象形——如“日”“月”一样的单独成形的文字;

        ②合体象形——如“果”一样的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添加象形符号而成的文字

        ③杂体象形——如“爨”一样的用多个象形字符号综合象形而成的文字

(2)指事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象事之字,与象形的区别是,象形象具体之物形,而象事是象抽象之事。故班固名之“象事”。共有四种指事构字法:

        ①增笔——例如“刃”,在“刀”的基础上,增一笔,指出刃的位置,从而指事刀刃。

        ②损笔——例如“夕”,在“月”的基础上,减一笔,指出夕阳黄昏时月亮未亮的情况,从而指事黄昏之义。

        ③变体——例如“尸”,将“人变体为躺倒之状,指出人倒为尸的性状,从而指事尸体。

        ④寓指——例如“厶”,线条内钩,寓意替自己谋私利,从而指事为私。

(3)会意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即合数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就是将存在关联的字素组成新字,因此可根据字素之义推测新字之义。共有三种会意构字法:

        ①连文——字素间存在文义关联,例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亡目为盲”“女弟为娣”等。

        ②推理——字素间存在事理关联,例如“盥”是两手从器皿中捧出水来洗脸洗手,以字素组合出人盥洗时的操作来会意。此处有象形、指事的部分构字特征,不过相比之下一般还多了事理因素。比如“芻”(刍)是将“”(草)分开并勹(包)起来后再摞起来,从而根据事理会意出割下草后的样子,进而引申为饲料。

        ③半连文半推理——字素间有一定文义关联,但不强,还需要配合事理关联进行推理,例如“便”者人更也,但仅凭字义得不出便的会意,还需要根据事理“人有不便,更之”来推断会意,即人变更事物的目的是为获得便利。

(4)形声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用声符和义符合成新字,由义符表意,声符表声。因为形声字占汉字的八成,所以也就有所谓的“秀才识字读半边”的说法。共有六种形声构字法:

        ①义左声右——例如江、河等字。

        ②——例如视、领等字。

        ③义上声下——例如英、笺等字。

        ④——例如忠、塗等字。

        ⑤义外声内——例如固、阍等字。

        ⑥——例如闻、问等字。

(5)转注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使用同一字根派生出的形义相近的字。例如考、孝与老是由字根“耂”(老)派生而出,因此音相近(韵母相同),而义亦相关(比如称家中老父为“先考”,对老人好就是“孝顺”等)。共有三种转注构字法。

        ①义同源——同一事物有两种迥异读音,分别造字时,可采用转注。例如妹与媦皆表示妹妹之意,造字时不同地区读音不同,而使用对方的声符又不利于己方识字,于是进行转注构字,构字时保留相同义符为字根,只转注改变声符即可。

        ②音义同源——某字含义太多,容易出现歧义,可以转注出同音字以做区别。例如麾与挥,原只有麾字,本义名词旗帜,后引申为动词指挥,但引申后使用不太方便,就转注出同音字挥,以转出其动词词义,而麾则重新恢复原名词词义。

        ③形音义同源——就是例如老、考、孝等有同一形字根来构造表示字音相近字义相近而区别微妙的字。

(6)假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有时只有义和音,但没有对应的字,于是就用其他的字暂时代替。而如今随着外来语的进入,假借字是目前我们十分常用的造字法,例如表酒吧的“吧”字便是假借吧来表bar的汉译字。而假借字的演变会根据后续发展,出现三种不同的结局:

        多音字——当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不同音的字,而后续没有为此再造新字,假借字就会演化成多音字,例如“长”,原为chang音,后假借表示zhang音字,后续未在给这个zhang造新字,则假借字“长”就自动包括了chang和zhang两种音义。汉时,万户以下的县官为“长”,万户以上的县官为“令”。

        ②多义字——当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不同义的字,而后续没有为此再造新字,假借字就会演化成多义字,例如“吧”,本是语气词,后假借表示bar的译文汉字,目前没有造新字,于是语气词吧就包含了酒吧的意思。许慎此处提出的“令”也是这种情况,不过县令、令尹中的令与令的本义有一定关联,因此后世学者常将令字的假借解读为引申。

        错别字——当假借字后续被造新字取代后,就成为了错别字,例如古人假借“冯”表示“凭”,但当造出新字“凭”后,就不能再使用“冯空”了,这个假借字就成了错别字。我们如今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的通假字皆是此类。

        漯河特在许慎文化园外建一广场名为“六书广场”,广场上分立六柱以阐六书真义,此六书广场常年免费开放,所以欢迎小伙伴前来游玩白漂。

(4)始一与终亥

        字义为经艺之本,本立而道生。昔日伏羲以“一”为易之起源;神农氏时结绳记事,一根绳子是记事的起点,也是“一”。乾为天,坤为地,先贤伏羲一画开天,表天地之象,而后世文字,亦为表天地万物之形而创。

        乾坤之始始于“一”,天地大道生于“一”,先贤智慧始于“一”。万物之形,映入吾心,皆有其象。依象做形,以形表义,万物皆有对应。【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说文解字·一部》】

        文字皆有其义,许慎根据文字之形,结合文字之义,为世人再明先贤创立文字之元意。元意即是本义,天地之本,莫不自“一”始,“一”有元始之义,当用一作为据形系联的起点。【元,始也,从一从兀。——《说文解字·一部》】从一,形义相合 ,入一部第一字。

        【天,颠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一部》】入一部第二字

        【丕,大也。从一不声。——《说文解字·一部》】丕业就是大业。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说文解字·一部》】吏,治人者应当执法如一,收入一部。

        而亥为十二地支之末,亥时交于子时,就又是一天之始。亥时是一天的结束,子时是新一天的开始。以一为开始,以亥为结束。亥而生子,复从一始,有始有终,有终有始,始一终亥。按此方法,五百四十部成一体系,如此则能据形相系,据义相联。

        现在常用的字也就三千五百多字,而《说文解字》却收录了近万字,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工作量,但许慎编排构建出了一个系统繁杂而且非常有条理的的编排方式,使五百四十部首杂而不越,据形系联。此体系之严密,令后世之人越是钻研学习越感到震惊与敬佩。

        汉字蕴藏着古人对天地自然、世间万物的体验与认知,积淀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与智慧,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更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让我们中华文明的基因根脉不断延续下去。

山注||  说文部首小记

        许慎首创“部首系联字头”的编排方式。其中对部首的选择标准是能产性,就是部首必须有产生新字的能力。根据这一标准,许慎选择的540部首可分为四类。

        ①具有能产性的独体初文——例如用“口”“月”等初文为部首,可产出哈、呢、吧、嘿与肝、脾、肺、肾等新字。

        ②具有能产性的准初文——例如“桼”,本为初文“木”“水”和两点表示出橡胶类木头滴液体的样子,属于准初文,可以产出漆、㯡、䰍等新字。当然也有字典将桼降级为木字部首的普通汉字。

        ③具有能产性的合体字——例如“男”,本为田力组成的会意字,但可产出甥、舅等新字,因此也是部首。

        ④具有能产性的无字部首——例如“戌”,具有能产性,但为了保持《说文解字》的对应性,“戌”部无字,即“烕”(灭)为戌部火部所产,但许慎将其归到火部,而戌又确实产出了这个字,因此保留了“戌”作为部首的权利,但“戌”部无字。

        《说文解字》中部首较多,但部首排序的规律性不强,因此古人一般要熟记部首,而我们如今出版的新《说文解字》一般会另配上一个笔画顺序部首检字表,以方便查阅。虽然许慎挑选的部首有不少问题,但这种创立部首,以部统字的检字法依然是泽被万古的一大创举。

二、字圣许慎

1、名字慎重

        许圣名慎字叔重,寓意做人做学问要严谨慎重。许慎自少时便爱读书,读书时一见文字,心中便充满崇敬。想我华夏文字乃先贤所创,一文一字,定有深意寓于其中,所以许慎总爱将其中每一个字义都求解清楚,到应试时已能讽籀书九千余字。

        “慎”“重”二字传达了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时严谨的态度。力不能及不确定的地方,宁愿写上“阙”也不随意附会,努力做到慎重二字,这是一种求是的精神。因此书中留下众多阙处,以待后世人查疏漏、正谬误、补遗憾。正是因为许慎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成就了其在学术上的深刻造诣。许慎被尊称为“字圣”,当之无愧。

        汉字联通古今,沉淀着华夏文明的厚重,记录着兴衰历史的变迁,而为世人说文解字是对先贤智慧的一次集中整合,正因为如此,许慎才会对每一个文字都饱含着热情与执着,唯有慎之又慎重之又重,才能为世人说解字义以明经义。而且《说文解字》这部书的内容非常浩瀚,所谓是“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因此传承至今仍能熠熠生辉!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字专书,最终流传后世,并被奉为典籍。这传递给世人的治学精神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因此我们后世之人当从《说文解字》中学到许慎的严谨。翻开此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许慎对于文字的敬畏与慎重,若后世人能因此而懂得文字的重要,那许慎一辈子的努力就没白费。

2、恩师贾逵

        贾逵是许慎的恩师【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进<说文解字>表》】,贾逵是东汉时期有名望的文学家和经学家。和许慎一样,贾逵学习时“问事不休”,对什么事情都追根究底,也是属于刨根问底型学者。这也正是贾逵选中许慎做学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在许慎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另外根据史料记载,贾逵身高八尺二寸,折合成现在的标准单位大概是一米八九。)       

        许慎修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不同的观点,每每“考之于逵”,贾逵总不厌其烦的耐心解答。没有贾逵这样一个指路明灯,《说文解字》的成书过程会更坎坷。可以说《说文解字》也积淀着贾逵的心血。因此许慎对于贾逵非常崇敬,在《说文解字》当中许慎多次引用贾逵的观点,而其引用别人观点时直呼其名,但到贾逵时皆尊称为贾侍中,可见许慎尊师重道的美德。

3、少年得志

(1)汝南功曹

        东汉学者许慎因品学兼优、德行出众,被擢任汝南郡功曹,协助太守,以掌管人事,简拔贤能。许慎为郡功曹时,案牍文书工作量极大。但许慎深知公文之重要,在衙署之内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关系着政务民生,因此时刻自省要慎重,以谨小慎微担起责任之重,其间许慎研读经典明悟经义,对先圣所留下的古文经书喜爱尤甚。

(2)南阁祭酒

        许慎为郡功曹多年,后因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汝南郡察举为孝廉进京任太尉南阁祭酒。许慎任太尉南阁祭酒时,德才兼备,文章通达,却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一名纯粹严谨的学者,许慎一直努力为学,精研先圣经文,通采古今之义,以比对参详异同。平日每得典籍新本就如获至宝,必用心揣摩、求其究竟。

4、莫问前程

(1)白虎观议

        秦焚灭百家之言,然天不绝大汉文脉,有孔子壁中书现世。然二百多年来,古今经文杂行于世,先圣元意屡遭篡改,白虎观会议之后,汉章帝陛下为明经义,令召集高才生参详大汉国藏古籍经典,比较古今各派异同,校注经本,以教世人。

        〖山注||  白虎观之议,出于汉章帝。章帝登基后,校书郎杨终认为应该效仿西汉宣帝讲经石渠阁的故事博征群儒研究圣贤微旨。汉章帝欣然,遂召令诸儒集白虎观中,考订五经,辩论异同。后章帝亲自临决,汇编白虎议案,辑成一书,相传即为后世所传《白虎通》是也。而白虎观讲经的大儒中除了本期节目中许慎的恩师贾逵外,还有第2期汉书篇的主角兰台令史班固。〗

        〖山注||  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之议是对东汉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会议,别的不说,就说在第二季第2期『汉书篇』中,我所笺注的汉和帝拨乱反正故事中,汉和帝之所以能在被完全架空的极端不利情况下一举掀翻权势滔天的窦氏外戚,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白虎观讲经之议。当时汉和帝被窦太后和窦宪架空后,其就以父章帝的白虎观讲经为切入口,要求亲自去白虎观听经,而汉以儒孝治天下,因此窦氏不便相阻,然后章帝就以白虎观为破局点,以听经为旗号,招来大量正直之士暗中行动,最终一举平定窦氏,君临天下。〗

(2)东观校书

        东汉建初八年(元始083年)汉章帝巡行天下,冬十二月回宫,后汉章帝陛下有诏,命侍中贾逵选拔高才生,授经义行于世。贾逵领旨,遍寻天下贤能,因得遇许慎,观其才具不凡,遂收入门下,亲自教导。后召许慎入东观,教其为天下人校书。

        许慎也的确不是一般人,从小许慎就广泛阅读经书,后来拜在汉朝的古文经学大师贾逵的门下,是贾逵非常得意的弟子。时人评价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字叔重),当时一般人是世守一经,一辈子就研究一部经典,但许慎通解五经,完全就是一个人肉检索系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自此以后,许慎便开始在东观校对经典,钻研文字。平时在东观,许慎奉命校书并为年轻儒生说文解字,其深知做人先生,教人为学,责任重大,因此常苦读不辍。东观的文书与典籍以隶书居多,还有籀文和古文的典籍,甚至还收藏有孔子壁中书,这令许慎大开眼界;而东观学侣常一起论辩字理经义,使许慎深感趣味无穷;在东观随时都能采撷到典籍用字,处处都能看到新知识,更令许慎欣喜异常。

        但许慎并非世家大姓,全凭努力为学,德才兼备,才能在而立之年即任太尉南阁祭酒,他是其家族的希望所在,不过校注经文却是许慎心中所愿,因此许慎并没有考虑仕途进退,遂在恩师贾逵的举荐下入东观校书。马融跟许慎曾经同时在东观校书,马融被许慎的才华所折服,对他特别地敬重,并且非常敬佩许慎才华,史料中《后汉书》记载有“马融常推敬之”等语。

5、立言不朽

(1)愈挫愈勇

        贾逵对于许慎有莫大的指引之功,贾逵带许慎走上了东观校书之路,而许慎也因此得以明经悟道、说文解字。尤其是贾逵做学问的姿态,深深地影响了许慎,因此在历史上许慎和贾逵是并提的,例如唐朝蒙童读物《蒙求》有云:贾逵问事,许慎无双。但奈何世事无常,东汉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贾逵卒,享年七十二岁。许慎不得不与恩师诀别,而这对许慎是莫大的打击。但无论如何许慎都会将说文解字这条路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领路之人贾逵走了,后面的路需要许慎独自前行,许慎泪别恩师后,继续在东观校书。但厄运却再次来临,根据《后汉书》当中的记载,贾逵离世以后,东汉的政权出现了一个动荡的局势,内忧外患不止,导致学者无心治学,史书记载【自安帝览政,薄于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后汉书·儒林列传》】朝局动荡学问不兴,不少学者无心艺文,甚至放弃校书自毁本业。人才济济的东观,诵经论道的盛况不再。这对于一心向学的许慎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而一些东观学者则开始认为专心仕途比校经著书更实在,遂萌生退意。

        但许慎认为在东观校书,乃是为天下捧典之人,是要校注经本以教世人,责任重大。而要校出一部经典传之千秋万世更是一辈子的功课。先贤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说文解字》】典册置于案几之上犹如读书人将典籍捧置于心中最高位置,读书之人以手捧典学习悟道是一辈子的功课。国藏典籍虽浩如烟海,但既为天下之士,一个典字悬于头顶任重如山,又岂可轻言退之。于是许慎不顾艰辛,每日继续在东观专心致志的完成校书工作。

(2)归隐著书

        许慎虽勇毅不屈,克服万难,继续校书,但由于时局艰难,而许慎又才华出众,因此天子下旨,外放许慎为官,治理百姓。许慎为生民计,不得不放弃校书,转而为官。但之后其由于忧心过虑积劳成疾,不得不乞请回乡,辞官归隐。辞官后的许慎不能再随时翻阅东观之书,但五经无双岂是浪得虚名,读书过目不忘的许慎此时即使不看东观之书却照样能修书,其归回故里之后便开始对《说文解字》进行最后的校订。

        昔许慎东观校书时,感文字之重要【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说文解字·叙》】,遂立志要作一部文字学专著,其以小篆为字头,上承古文大篆,下接隶书之变,再把一部分籀文和孔子壁中书收入其中作为重文,至此打通古今,从而使前人得以垂后,后人得以识古。【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文解字·叙》】但国藏典籍浩如烟海,要做成这件事许慎要用一辈子。

        而许慎没有退缩,立志要做一辈子的许慎,开始了著书这条漫漫之路。许慎在东观校注经本之余开始作《说文解字》,其注重搜集整理小篆,并结合古文籀文,考察解释文字,试图贯通古今文字流变,以期能使学习的人明白先贤造字的深刻意旨【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说文解字·叙》】。

        文字寓于天地之间,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因此许慎著《说文解字》这部文字的专书时,并不只拘泥于典籍,其还经常不辞辛劳的外出实地求学,观览世间万象与古迹文字,并求教通儒,互相为学。每有收获,其都会及时补益修书。就这样许慎于山水之间收获颇丰,解决了心中诸多疑惑。

        许慎辞官之后,更是四处云游,遍访通儒,并到山水间去看历代先王的刻字和碑文石刻。例如其曾亲临峄山以观秦峄山刻石上李斯所写小篆【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绎山碑文》】,李斯运笔坚劲畅达,线条流畅似有飞动之势,又兼具图案之美,是小篆的代表之作。而秦峄山刻石文的“攸”字与其他写法不同,字形虽异但音义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可增收为重文字。文字刻于石头虽能风雨不朽,但只有用笔记下文字,才能万世不朽,纵使相隔千百年后人亦能通过《说文解字》究其源头。

        许慎多年殚精竭虑撰著《说文解字》,终有所成,但其并未因此止步,而是继续增修补益,欲以余生对《说文解字》详加校对,直至增补印证完善后再传于世人。其出身世家的朋友,受其感召,更是翻遍家藏,为许慎查找文字,又经多年的修改补益,读书校书一辈子的许慎终于完成了《说文解字》。

(3)薪尽火传

        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大家许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到了汝南老家居住,归家后的他开始对自己花费数十年心血写就的《说文解字》进行最后的校订。可惜这位一生细究文字的天才晚年却被严重的眼疾所困扰,几乎看不清文字了。但他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克服万难,争分夺秒,终于赶在眼疾恶化前彻底完成著作。之后许慎急遣儿子许冲将《说文解字》进献给朝廷。

        东汉建光元年(元始121年)汝南召陵许慎之子许冲快马兼程去往数百里外的京城洛阳,将《说文解字》进献给朝廷,汉帝看后心潮澎湃大加赞扬,遂立刻加以重赏,以酬许功。终于许慎可以通过这一部《说文解字》而为后世无数人说讲文字经义。

        许慎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其在撰写《说文解字》的时候坚持“信而有征”“不知盖阙”,对于每个字的说解都争取做到“言而有据”,其翻查大量的经典著作,了解征集大家的意见,博采众说,兼容并蓄,最终才能著成《说文解字》这部【世间人事,莫不毕载——《上<说文解字>表》】的千古典籍。

        许慎做了一辈子汉字研究工作,仅《说文解字》一部典籍,许慎撰著、修改、精益求精就投注了一生的心血。这种读书人的实在,令无数与有荣焉的文字研究者们深受感动。正是许慎先生这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执着精神,才能让我们看到现在的这本《说文解字》,也正是因为许慎这样的学识和学品才能够成就《说文解字》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字学著作。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破译汉字密码宝库的一部字书,更是沟通古今文字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我们追寻华夏文明根脉的重要通道。

山注||  许慎小传

        许慎,东汉中叶人,字叔重,汝南召陵万岁里人,召陵今为河南漯河召陵区(我幼年时,召陵区尚为漯河市郾城县召陵乡,待县改区时,郾城县分出召陵区成为郾城区,故召陵今为漯河召陵区)。

        ①郡功曹——许慎少博学经籍,荐为郡功曹,为州郡长官的属员,负责管理文书,地位较低,几无品阶。

        ②举孝廉——许慎性淳笃,为郡功曹期间政务颇佳,被地方长官举为孝廉,荐入中央。

        ③王国郎——许慎入京拜贾逵为师,官授王国郎,中二百石。汉章帝为视恩宠,凡贾逵门生一律升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汉书·贾逵传》)。拜师贾逵为许慎奠定了雄厚的学问基础。

        ④太尉南阁祭酒——即汉太尉府秘书长,比四百石,非德行高妙,志洁清白者不可成,这是正式官衔,也是许慎最感荣誉的官职,因此许慎著《说文解字》便以“太尉祭酒”署名。今漯河郾城区保留的许慎祠堂,便名为“许南阁祠”,以尊许慎之愿。

        ⑤五经博士——汉安帝永初四年(元始110年),诏命五经博士校书东观,六百石。而许慎又在五经博士中出类拔萃,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汉和帝后,宦官作为政治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故许慎在安帝时受命教孟生、李喜等宦官读书识字。许慎校书东观得以观皇家藏书,闻百家之言;考稽五经得以明六艺群书之根本在文字训诂;收徒黄门得以精通传授文字之法。故五经博士期间是许慎著《说文解字》的关键时期。

        ⑥洨县县长——许慎晚年,东汉政局不稳,许慎外迁为洨长(少于万户的县的最高长官称为长,否则为令),三五百石,任上许慎积劳成疾,告老还乡,专心著书。

        许慎生卒年不详,漯河许慎文化园认定的生卒年是许慎生于汉光武建武三十年甲寅(元始54年),卒于汉桓帝建和三年(元始149年),享年96岁。关于许慎活到汉桓帝的依据是《后汉书·夜郎传》记载,汉桓帝时,有一名为尹珍的人曾向许慎求学《五经》。因此推断许慎一直活到了汉桓帝时期。

三、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邬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所研究员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演员:        

        许慎——陈晓

        贾逵——石兆琪

        马文——李健


(20230326——1:35:51)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9期《说文解字》观影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