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书屋(第二十四期)
本期书籍: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一直以来,我对于村上的书都不是非常推崇,无论是《挪威的森林》里关于爱情和自杀的讨论,还是《1973年的弹子球》描述的凄寂萧索的侘寂之美都无一不让我感受到村上对于这个社会,对于人生的悲观和冷漠。其实不难看出,日本文学多半体现出一些阴柔之美,从谷崎到夏目漱石再到川端康成再到现在的村上,包括大家熟悉的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等,大多数文章阅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陷入作者的悲观情绪中,然后进而引发对于各个方向的思考。村上算是其中比较乐观的作家代表了,但是毕竟是日本人,也多多少少受到这方面的一些影响。
此番阅读《海边的卡夫卡》,一是近期闲来无事,二是心境略有浮躁,需要一剂苦药让自己清醒清醒。然后阅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是我阅读过所有村上小说中,最积极向上的一本。相较于《挪威与森林》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正中央不断呼唤着绿子”,亦或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结尾:“我看见一直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海边的卡夫卡》发出了更为确定更加积极的信号:“一觉醒来,你已经成为了新世界的一部分”,这是村上文学少有的与社会发出连带感信号的文学作品。“出世”一直是村上文学给我的印象,而这本书虽然有些剧情依然阅读起来比较苦涩与悲观,但是总体来说释放了一个“入世”的信号,这是村上小说的巨大变化。相较于之前的小说,这本书写成与2003年,是村上近期的作品。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此时的村上对于人生有了更加全新的理解,所以立意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很难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海边的卡夫卡》所描述的内容,全文涉及两条线路,叙述了一个十五岁离家少年与一个名叫中田聪的人的经历,两人自始至终未曾相遇。少年化名“田村卡夫卡”,从东京中野区的家里出逃,一直到了四国的高知县;中田聪在1946年,也就是在读小学时遇到奇怪事件昏迷后丧失了记忆和读写能力,因此大半辈子碌碌无为,直到六十岁这年,有了一次奇异的经历。他们两个人兜兜转转都来到了四国高知,也最终会和于甲村图书馆。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更多的在于,村上所描述的15岁青年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醒。50岁的村上春树写的15岁少年的故事,看之前以为会是少年情怀的老生常谈,比如孤独,比如理想实现,比如成长的郁结和矛盾。确实是讲孤独,确实是探求人生意义,但它表达和完成的形式是那么有特色,那么不一般。切换自如最后又巧妙汇合的平行空间,天马行空的比喻和光怪陆离的超现实世界,复杂晦涩的哲学理论和隐喻(例如说佐伯作为母亲是巨大的隐喻,故土故国抛弃了你,你依然原谅并回归了她)
按照村上春树自己的序言,出走现实世界的田村卡夫卡有他自己、也有你我的一部分影子。但老实说,我对这样一个忧郁少年并没有很多共鸣。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有多少15岁的孩子有如此深厚的思索,有如此勇气可以离家出走,反而是这个15岁的孩子所思考的,到是和如今快要25岁的我有些相似,但是我又不会如此极端和悲观。所以没有共鸣,更多的是反思。
除了主人公,这本书中几个重要的角色,比如佐伯,比如大岛,都非常的关键,对于整本小说都起到了升华主旨的目的。他们相聚在甲村图书馆这个世外之地,这里就像是琅环福地,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图书宝藏,里面有佐伯和大岛。但他们并不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他们也不仅是庞大社会机器里的螺丝钉或齿轮,因为他们自有消遣——他们可以看画,可以听风的声音。闹中取静,结庐人境而无车马喧嚣;身体或许不自由,但心的自由是自己界定的。然而,这些都不是一个年轻人应该的追求,所以,村上最后安排田村卡夫卡毅然返回尘世,表明了自己“入世”的想法。
总的来说,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完全是西方小说那一套。但细腻到令人屏息的笔触,不厌其烦的琐碎的心理描写,还有那温柔又奇妙的语感,又可以说是再日本不过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推荐指数: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