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压力共处是成长的必修课。
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厌恶,想要把它彻底清除掉。 我的朋友在经历了因为神经衰弱而住院的事件后,她意识到了过去是因为给自己设定的要求太高,期望也太高了,所以她决定出院后,好好过一段“无压”的日子。她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上午在家里听音乐、听书,研究一下美食;中午去外面散步或健走;晚上写写书法,跟朋友打电话聊聊天。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多,朋友就开始萌发出抑郁情绪了,因为这种生活只是看上去诗意,但作为一个30岁出头的成年人来说,好像有点儿“悠闲过头”了,用“无所事事”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了避免负面情绪恶化,朋友又开始寻找新工作,逐渐让生活回到正轨。当然,她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遇到问题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朋友的做法,其实挺有代表意义的。很多人对于压力的认知都存在误区,一提到压力就自动连接到消极和焦虑上,越是惧怕,越想消除,结果却适得其反,在原有的压力之上,又产生了新的压力。正确应对压力的方式,不是去消灭它,而是从认知上调整对“压力”这个现象本身的焦虑,学会与压力共处。 其实,谁不是生活在压力之下呢?人生的哪个阶段又会完全没有烦恼呢?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消灭压力,负重而行自然会有辛苦,但没有负重的人生也未必轻松惬意。没有了压力和负重,也就无所谓责任,更难以体会到问题得到解决后那份如释重负的快感。 作家刘墉在谈到人生时,说过这样一番话:“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的恩恩怨怨,却能冷冷静静一一化解,有一天终于顿悟,这就是人生。”面对压力这件事,我们要坦然地接纳,它就是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我们要学会调适,为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切断那些把情绪带入深渊的欲望,在豁达与变通中,与压力共舞。 要与压力和平共处,方法有很多,究其根本而言,主要遵从三个法则: ·法则1:减少压力源 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是不必承担的,比如:太过争强好胜,不懂得拒绝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不合理、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等,这些都会给内心带来压迫感与紧张感。对于这样的压力源,就要人为地进行干预,不要凡事都揽在自己身上,要适度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要承担超过自身能力限度的任务。 ·法则2:提高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就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对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强弱。高自我效能的人,有信心应对压力,会把压力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自暴自弃,懂得自我调适。相反,低自我效能的人,会把压力视为威胁,由此感到惊慌失措,很容易被压力打倒。 自我效能的高低与个人的经验、受教育水平等有关,努力学习技能、多积累正向经验、接受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赏识和自我激励,都是有效的措施。总而言之,生活从来不会变得容易,如果有一天它显得“容易”了,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变得强大了。 ·法则3:掌握应对方法 逃避,永远只是暂时躲开压力的威胁,迟早还是要面对。只有掌握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来说,面对压力的反应,我们在解决策略上有两种取向:其一,情绪焦点取向;其二,问题解决取向。 情绪焦点取向,就是控制个人在压力之下的情绪,事先改变自己的感觉、想法,专注于缓解情绪冲击,不直接解决压力情境。问题解决取向,则是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在评估压力情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行为措施,直接解决问题,改变压力情境。 具体要怎么操作,要看当时的个人状态和处境。如果说,问题一目了然,只要采取行动,就能消除紧张和压力,自然就可以直接选择问题解决取向。如果个人的情绪很糟糕,脑子一片空白,根本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不妨先调整情绪,而后再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