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范文19(扬州大学真题)

2023-11-09 11:17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篇是扬州大学题目,是来自网络投稿,这个学生用了之前我视频的方法写的,整体不错,红色部分是我指出的问题,蓝色部分是他根据问题进行的调整。

       本篇评论读起来很舒服,就是能看到理论的运用和文本的分析是非常贴合的,不是那种生硬的组合在一起的感觉,并且有层次,论证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纯美叙事中的人间情味之美

——《驮水的日子》文本细读

 

      《驮水的日子 》主要讲述了上等兵和“黑家伙”在驮水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与动物从对立和较量中到实现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最终双方完成“蜕变”的过程。作品中通过反复描述日复一日的“驮水”,结构圆融,通过语言优美,内蕴含而不漏,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一部分写的非常好,非常有层次)

     小说主要刻画了上等兵和驴子两个形象。上等兵沉默腼腆,驴子性格刚烈不服管教,而最后驴子也终于被“驯服”,达到了和谐。

      和谐是最后的结果,而过程却十分的曲折。这种和谐是通过多重对比中展现的。我们大体可以将驴子划分为一方,将上士、上等兵、新兵划分为一方,形成二元对立的结构。小说中的士兵们的目标是“驮水”,而驴子是对立的一方,偷奸耍滑,不愿意驮水。小说是如何从二元对立慢慢走向和谐的呢?我们发现,小说主要通过多重对比来实现最终的和谐。

       首先对下士、新兵和上等兵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同样是驴子不驮水,上士“用绳子绑在驴身上”,并不断抽打驴,而上等兵却“不生气”驴摔下来再装上去,“用足够的耐心和驴较量着”。面对同样只能驮半桶,司务长需要带人将驴子“硬拉上来”而上等兵却一趟一趟坚持驮水,上等兵遇到困难不急不燥,充满耐心与上士的“比驴还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展现出上等士兵的坚韧。同样,也显示出驴子的脾气的“倔强”,暗示了驮水任务的艰巨性。新兵是在最后为“上等兵”驮行李中出现,新兵的急躁和上等兵可以发现,在故事的开始,人类与动物作为对立的双方,矛盾的激烈的。

         其次,驴子和下等兵进行了对比。在上等兵和驴子的对峙中,驴子的“气急”和下等兵的“惬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驴子不服管教,上等兵只是日复一日不断坚持让驴驮水,驴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不抽打驴子。此时双方依然有着矛盾,但矛盾却不再是对立的,而是逐步得到了缓解,双方对立却不冲突。

再者,驴子前后的行为进行了对比。驴子开始不服气管教,到能够完成“驮水”,从慢慢熟悉了“程序”,上等兵与驴子配合默契,两人相互等待,十分美好,再到最终“黑家伙”自己完成了驮水,上等兵爱护驴子,为它取名字、带铃铛,割草,将他当成了联队的一员,成为了亲密的战友。人与动物的矛盾而最终从对立的双方,到“充满灵性和善意”,人与动物双方和谐统一。

二、日常生活场景重复的人性美

     建议这一部分顺着这个往下写,然后上升到人性的角度,然后这些重复,提一下是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日常生活场景的重复。

       小说中的“驮水”是小说的主要故事。小说通过不断重复驮水的故事,形成了小说独有的叙事特色,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场景的描绘和重复,展现了纯美的人性。

        开篇的驮水并不顺利。借助行动元理论,我们发现,在故事开头,主体是上士客体是驮水,动作的发出者是部队,而接受者是上士,帮助者是部队中的人们,而阻碍者是驴子。驮水的结果是失败的。而上等兵在接受到驮水的任务之后,我们发现主体是“上等兵”客体是“驮水”,动作的发出者是部队,而接受者是上等兵,帮助者是部队中的人们和上等兵自己,而阻碍者是驴子。驮水的结果是成功的。两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面对同样的阻碍者,一方成功,一方失败,关键在于人的不同。

         之后,驮水的故事依然被重复,驴没有了性格的“暴烈”,上等兵对驴也更加亲切友好。小说通过日常场景的描绘来把握“重复”中的“变化”。夏季上等兵躺在草地上,感受“湿润的和风”,“青草的芳香”,甚至听到“悠长的牧笛声”,调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细致描绘了河畔温柔秀美的风光,同时也与“上等兵”的内心形成了横向应和,借景写心,写出了其内心的平和,同时作为描述性的叙事单元,也刻画出上等兵   的形象。而此时,驴子的眼神“湿湿的,平静中含着些许的温柔和多情”。暗含了驴子从阻碍者向帮助者的转变。

         在最后驮水的重复中,驴子从驮水的的阻碍者慢慢变成了帮助者,即:驴子主动帮助驮水,也给了上等兵的考军校的复习时间。驴子独立驮水,成为“山中惟一的动点”当“上等兵”复习累了,他“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散步,呼吸着盖孜河边纤尘不染的新鲜空气,感受远离尘世、天地合一的空旷感觉。”天地合一也正是“上等兵”心境的写照。这是上等兵终于完成与驴子的“较量”的平和,是和驴子成为“战友”纯正的情感。

      而这些重复是“驮水的日子”中日常生活场景的重复,这些场景应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上等兵心境的不同而有了变化。而且,在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具有极强的仪式感,驮水在重复中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成为了不断克服困难,达到更高境界的象征。而上等士兵在不断的与其“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并且将其变成变为“战友”。因此,主任公“上等兵”也在日复一日的“驮水的日子”中不断战胜阻碍者,不断接受磨砺,不断成长,超越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这纯美下叙述,凸显了普遍的人性之美。而这种日常生活也成为了其不断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确证。

三、含而不漏的情思之美

         “圣人立象以尽意”。本文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却感人肺腑。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是“上等兵”,没有名字,只有部队中的称谓,而我们发现小说中所有人物是没有名字的,“上士”、“上等兵”、“司务长”“连长”“新兵”等等,使用了部队中的军衔和职务来称谓对方。唯一拥有名字的却是一头驴子:“黑家伙”,而它的名字来源也是因为部队中“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的。并且符号的形成是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层级关系来构成的。我们借助层级符号来分析发现,“上等兵”作为能指他的所指是驮水的主任公。创造性的相似,将“兵”构成第二层能指,指向了“部队”中所有的“人”,构成了喻体的存在。构成了增大的一意义系统,指向了而将坚韧不拔不的人性、人品。从而表明了存在于上等兵身上的品质,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性,更是具有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来体现普遍性特殊的“类”。

        同样,“黑家伙”也是非常典型的形象。从一开始驮着水不服管教到之后成为驮水的好帮手、成为上等兵考军校的助力,这个从困难象征到“战友”的关系,是上等兵奋斗时光象征,同时也是上等兵坚韧不拔性格的确证,丰富了上等兵的丰富的内涵。文章的结尾处“黑家伙是这凝固群山中唯一的动点”,将二者形象结合,委婉表达“上等兵”不舍的心境,也使得两者内涵不断增大,蕴含深意。

补充一个结尾,总结一下这篇评论的主要观点。

        “人间有味是清欢”。小说通过多重对比,多重重复,在纯美的叙事中,塑造了以“上等兵”为代表的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彰显了人之为人的高贵品格,展现了人情之美,同时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丰富的人间情味,余味深长、蕴藉深厚。

 

 


学生范文19(扬州大学真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