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会是未来吗?
最近热门上突然出现两次关于预制菜前景较好的视频,令我倍感惊讶,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大约半年前,曾出现一则不看好预制菜的视频。
要讨论这个恰好存在相反观点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概念,那就是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我大体观看了视频,了解到,预制菜是预先做好的成品或者半成品食物,用户在外卖(生鲜)平台购买,然后配送到用户手里,可以稍微加热或烹饪就能食用。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结合我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就已经可以得出它具体有哪些优缺点了。
先说看上去的优点
对比个人买菜做饭,它在原材料方面由于大规模采购,价格会更低,同时加热即食减少了个人做菜前处理材料的全部时间和烹饪的大部分时间。
对比线下堂食,由于减去了用餐区域,省去了一部分的店面租金,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对比料理包式外卖,它卖相更好,经由许多厨师完善制作环节,控制用料选择,看上去营养更均衡,甚至口味非常统一且稳定。
再说一下实际操作过程中,预制菜会有哪些缺点。
对比买菜做饭或者线下堂食的现做菜,食物经由冷链或保鲜过程,口感卖相会略有不足。
对比餐馆式外卖,其配送过程除了保温或冷藏保鲜以外没有配送时间差别,且多出了温度控制成本,且不能打开即食,还需要进行再处理。所以现在预制菜的销售方主要是大型生鲜商超和网购渠道,依托冷链物流来实现餐品的保鲜。
对比料理包外卖,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不具备优势,在制餐过程中省去顾客的加热步骤,在配送过程中只需要保温操作。即使是顾客自己买料理包,也会比预制菜更方便。不过料理包在个人采购方面的价格并不实惠,在商家大量采购时价格很低。
当仔细对比后,我们发现,预制菜其实是一种老旧的概念,在它没被炒作起来前就已经出现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买过真空袋装的烤鸡烤鸭,带火锅底料的肉菜组合包装,这其实就已经算预制菜了,以此延伸,谁说速冻水饺不算预制菜?自热米饭,方便面类可能就不算了,因为人家会说你料理包,或者垃圾食品。当然,如今热炒的人会说我们的预制菜和它们不一样。
怎么说呢,预制菜看上去都有优势且缺点不算不能接受,到有没有一种可能,它的综合性价比并不高?
有经济条件和时间追求食材新鲜和口感的人,不会选择它,要么去餐馆要么自己做,也许有人说自己做或者餐馆的品控不稳定,毕竟厨师水平参差不齐,拜托,是现代厨师教育太封建了吗?还是消费者挑不出好口碑?
没时间又有收入水平吃预制菜的,不会选择比外卖多一步骤来再消耗时间;有时间但收入水平不够的,仍然会选择自己买菜做饭;时间不太够且收入水平也不太高的,会选择料理包和方便食品。
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预制菜的目标群体大概是哪几类人。
第一类:首先,他得有一定经济基础但不特别高,;他吃饭时间不多,但恰好够煮个面条,吃完,然后清理餐具的时间。(经济水平达到限值之后,收入越高留给吃饭的时间就越充裕,甚至需要参加饭局)最后他想要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口味较好的饮食。这一类人,他可能会喜欢星巴克吧。
第二类:时间充裕且不享受做饭过程,收入足够但学习厨艺能力不足。这么有闲有钱又不愿意或学不会厨艺的人,不会是灵活就业的人吧?
那么预制菜的市场潜力或前景会有多大呢?
不会很大,它坏就坏在把自己的锚点定位在了一个餐饮工业化过渡阶段的一小撮市场上。
从它开始往高端走,现在到未来的餐饮工业,可以将老厨师几十年的经验浓缩到一台台机器上,步骤相对简化,口味相对标准,但那已经不是今天的预制菜可比了,因为它会在做完就端上顾客的餐桌,价格也未必便宜。
从它开始到低端去,类料理包方便食品早就进行工业化了,当前的食品加工已经可以做到食材食品调味料的精细化配制,大规模的材料购买和处理,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比料理包工厂成本更低的就是更大的料理包工厂。
在它同等段位的领域里,除非经济发展能帮忙创造出更多工资水平足够,工作时间相对不太紧凑的岗位,营销再建立起以该消费主义符号为所谓饮食文化的市场,否则,预制菜永远都会在一个小角落,看着外面大潮奔涌,最后不算默默地淹没其中。
当然了,现在预制菜的营销热度还没有凉下去,为了像以前外卖平台或者打车一样抢占市场,它会进行烧钱战术,通过优惠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在这个时期,我们可能会看到,预制菜的价格甚至能比料理包还低。
这种手段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先用价格把用户吸引过来,培养消费习惯,烧钱进行事实垄断,最后涨价收割韭菜。
这样,过上几年,预制菜的餐饮公司市值提高很多,早期的营销投资人可以成功套现离场。被割韭菜的人,也可以写个《投资几年,预制菜根除了我的资本内耗》,毕竟资本没了,就不用内耗了。皆大欢喜。
不过,说到此时,我好像在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利弊,我试着从消费者的立场来分析一下市场,在当前烧钱阶段,如果真的有兴趣消费的话,消费者还是有很大可能获得不少便利的,即使不选择预制菜,由于它的竞争,受到冲击的其他餐饮平台也会进行一定的降价提高竞争力。这些是作为消费者有可能获得的利益。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采购和物流方面,在物流资源不增长很多的条件下,由于预制菜和对手的竞争关系,提高了供应方的议价权,有很大的可能提高物流和采购成本。或者说,运输成本不降反增,原材料价格也有可能升高。不过这大概需要预制菜大范围上市才有不太能实现的事情,因为目前预制菜占的市场比重太小,物流和原材料稍微给蹭一蹭,就能满足其生产需求。
在成品方面,预制菜的生产标准规范模糊,其加工过程的机器消毒和人员穿着是和食品加工厂一样还是和餐厅一样?其出厂产品的菌落数量和种类检测是按照冷冻料理包来还是生鲜?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怎么标定?包装和添加剂的标准又该按照哪些规定?不过这市场初期的问题,随着监管的跟进,这些都会逐渐明确。
在营销方面,消费者又会被新的消费主义符号所分化,团结的力量进一步消解。
结论:读者自己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