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为零,到全奖博士offer,我用了好几周

背景介绍
学校:上海交大
学积分 88/100
G 329 T 105
目前结果:
Duke MEM
Michigan MS IOR
USC ISyE全奖PhD
1.关于出国决定
选择出国既是因为美国的专业优势,也是基于成绩、个人情况以及想要经历更多元的生活等想法的综合判断,我决定出国是在大三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其实相对已经偏晚了。如果考虑可能要出国,或者在不同选择之间来回犹豫的同学,最好在大二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一来本科阶段前两年的学分比后两年多得多,已经奠定了整个四年GPA的基调,可以做出比较理智的取舍;第二如果不尽早做准备之后相对比较空闲的假期和大三可能就浪费了;再者如果选择出国后续的考试等等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今年的疫情,一切还是早做准备,留足时间。
选定申请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国家、学校、学科哪怕学的东西可能差别不大,但是申请过程中的重点可能天差地别。我本身是工业工程专业的,结合我本身的兴趣,与世毕盟mentor、老师充分沟通之后选择的是美国的IEOR和MS&E、MEM两个方向混申。选择美国的大学,是因为不论IEOR方向还是管科,美国都是有很大的专业优势的。而定位选校方面,是结合了我本身的GPA、GT成绩和经历,与mentor、老师共同商定的,主要选择的都是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期间GGU的老师和学长给出了非常多有用的信息源和参考。总的来看,选校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分求稳,可以结合自己的三维条件多多对比往年的录取信息。当然啦,申请前期不要过分焦虑或是做太多的畅想,专注提升自身的三维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后期真正申请的时候,IEOR方向的申请会更早(早大概1-2个月),对于起先的几个学校准备的非常用心,所以哪怕IEOR并不是最主要的申请方向,但是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还不错;反而是因为很早就确定了去向,导致晚开始的MS&E、MEM方向申请过程中其实有一点不上心,包括材料的不严谨、拖延、面试的不准备等等,所以这个主申方向最后的结果反而没有那么好。总的来说还是劝大家一切材料要提前准备、提前填写,抱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2.GPA
虽说申请时GPA不像保研一样“一刀切”,但是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如果在GPA存在劣势,想要通过其他条件拉平这一条恐怕要花费几倍的精力。
我本人大学前三年就是一部费力拉抬GPA的“血泪史”。大一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太掌握学习方法,在高数、线代等有一定难度的基础课上取得的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偏偏这些课程每一门的学分都很多,这就导致哪怕我之后每个学期的GPA都在稳步上升,最后体现在总GPA上的收效也十分有限。大三结束之后回头看来,总GPA只能说是中等偏上,但好在大三的努力使得专业课的GPA还是不错的。
3.GT
对于GT的备考,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哪怕是英语有一定基础的,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要留够足够的备考时间和考试次数来保证出分。
我个人是先准备的GRE,在备考的过程中背单词真的非常枯燥又痛苦,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也是最简单直接收效快的提分方式,只要下苦功夫背单词总是能够在Verbal的分数上直观的体现出来;另外千万不要因为大多数理工专业对作文没有太高的要求而完全抛弃这一块,首先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构思并很快的打出足够的字数(这点是硬要求,手速不够、字数不到的话内容再好也是白搭),再要模仿GRE的范文思路发展自己的文章。我第一次考G时V+Q的分数已经非常理想了,但就是因为Writing的分数太难看导致分数不能用,可以说是非常吃亏了。
GRE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之后,再准备Toefl原本以为会是手到擒来,但并不遂人愿:口语和作文成为了我的痛点,哪怕是次次接近满分的听力和阅读也救不回来;又加之疫情影响取消了很多考试,重新报名拖了很久,最后差点没能在申请前出分。我之前自认口音、口语交流都不成问题,可实际上,托福考试中考察的口语都是有“套路”的,如果不做准备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往往会碰壁。而作文的思路、侧重点也和GRE作文截然不同。总的来说,托福考试的难度毫无疑问是比GRE低很多的,但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琢磨“套路”、刷TPO上,切不可轻视。
4.实习
为了申请MS&E、MEM方向,相关的实习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指的是咨询、互联网等行业)。第一份实习,尤其是对于我这样非商科、管科背景的同学,想要直接就进入咨询公司真的非常不容易。在mentor和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在一家专精医药行业的咨询公司开启了漫漫不绝的实习历程。第二份实习是根据我自己的专业方向找到的雀巢的供应链实习,如果拥有两段以上的实习,那么我认为有一份处于其他行业(哪怕是和申请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行业)是有优势的,既表现了多元丰富的背景,也体现了能找到不同的工作、适应不同工作方式的能力。第三份实习因为有了前两份的铺垫,相对比较顺利的找到了一家咨询大厂。
实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多工作非常重复、繁杂(毕竟实习生在一个项目组中能够涉及到的层级是有限的),但确实能够学到一些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比如更多软件工具、商业数据的查找和使用等。另一方面,在相关行业实习也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预演,是熟悉这个行业、进一步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比上网读鸡汤或刷经验贴要靠谱得多。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特长(Don’t be shy,学校里的很多知识、工具、方法对于职业人士可能是早已遗忘的宝藏),例如我在几份实习中都用到了一些自己统计、编程方面的知识,开发了一些辅助数据分析和结果导出的工具,给boss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
总的来说,对于申请偏向工商管结合的MS&E、MEM专业,以及其他的类似的方向(例如BA、DS等),有3-4份实习还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开头的一两份实习并不一定有很大的分量,需要一个上升的过程,而且在最后选择写推荐信时也有更多选择。
5.科研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本科阶段从来没有进过Lab跟科研,唯一一个课外的大创项目还因为疫情的原因中途停掉了,可以说这一块完全是“白纸一张”。这其实在我申请IEOR(学硕)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了。
如果你们也跟我一样,其实并不用因此而感到灰心。除了个别的大牛人物之外,其实大多数的本科生哪怕是参与到科研当中去,也很难做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或发表比较好的文章,所以招生官更看重的其实是你是不是有过参与到科研当中的经验(来确保你是有兴趣、有志于科研的)和掌握了相关的基本方法和知识(保证可以很快的上手推进工作),如果是海外暑研还会是一段国际化(表示可以跨语言、跨文化学习工作)。其实很多实验性的、需要动手做的课程项目,都包含着一些科研的成分,经过合理的叙述,都可以成为体现你富于经验、掌握科研方法论的材料。
另外单独说一下我和USC教授(我唯一申请的PhD项目)的套磁。因为博士的录取与硕士不同,一般教授和你会有更长时间、更深入的交流,所以我铤而走险选择了不同的套磁思路:干脆地承认我其实完全没有Lab经历,但是我愿意努力尝试(当然如果不是像我这样实在是匮乏科研经历,千万不要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啦)。果然,教授并没有非常介意或是一口回绝,而是发回了我一篇他的课题组的文章,让我写一些想法回给他,这个应该可以理解为教授想要借助一些其他途径对没有科研的我做一些“试探”吧。经过了好几轮这样的来回,我就很幸运的被这位教授接纳了,并且更幸运的是拿到了全奖Fellowship和TA、RA。
6.文书
因为申请了两个方向,所以CV和PS都写了截然不同的两份。在海投找实习的时候,就已经草拟了一份CV了,随着经历的增加,CV也在不断的修改,最后在申请之前也大改了一版,毕竟找实习和申请学校的具体要求还是不太一样。PS的书写就比较麻烦了,虽然来说总的来说涉及内容都是学校学习、实习科研、学生活动和志愿服务、选校理由等这几部分,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个人的优势,可以说是需要几易其稿;不同的学校对于PS都有各不相同的要求(格式、字数、内容等),需要根据学校灵活调整;最后还需要经过语言上的修改和润色。最后的PS成品可以说是和第一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7.关于世毕盟
我是大三决定出国就签约了世毕盟,我对于世毕盟的老师和mentor(哥大MS&E的学长)都非常非常满意。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流程介绍、找实习、GT考试、文书准备到后去具体申请,老师和mentor都提供了非常多有用的信息;我有任何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给出解答,甚至主动约会议详细指导;在关键的节点,老师和mentor都会主动关注、督促,尤其是修改文书的过程中,不论修改几遍、多小的细节,他们都会非常细心耐心的指导;之后临时加了一个PhD的申请,时间又比较紧急,其实是增加了老师和mentor的额外工作量,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8.写在最后
对我来说,申请季其实很早就结束了,不能说是非常圆满但是最后的去向还是非常满意的。感谢家里人、周围同学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感谢世毕盟的老师和mentor、实习同事等等对我的支持,缺少你们中的任何一个,相信都不能收获到满意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