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谕》⑤第四幕:楚地(中篇科幻小说不定时每周四更)
楚地
楚国,公元前225前。
精卫遥望着似乎要入云的城墙,神色凝重起来。
“秦大举伐楚,也不过是吞并,不是什么仁义之事。”精卫忿忿不平地说。
城墙突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它被撞出了一个缺口。原本似乎牢不可破的城墙瞬间岌岌可危,墙上的守军四散奔逃,只有一个面不改色,沉着地指挥守军。
“咦,这是何人,竟然如此不惧?”精卫见到有这样的人,也不免惊奇。但“元”知道,他的脑原子明显是一种恐慌的状态。他此刻的平静,只不过是他心灵海洋表面的平静,下潜后才发现其中暗流涌动、漩涡密布。
“时机已到!”那人大吼一声,把烽火点了起来。
“轰”一声,犹如平地炸雷,千军万马从两侧抄包而来,秦兵进退皆无路,只得奋力突围。但楚军个个勇猛,以一当十。秦兵溃不成军,只有几成人随主帅突围。楚军立刻欢呼雀跃,庆祝胜利。
“元”轻声说:“这人的沉着、临危不惧的精神实在少见,收起来吧。”
精卫自然同意。
一道光从精卫身旁的“空气”中发出,射中那位将军。那是AI们最新科技——记录光。它由量子光粒组成,能模拟人们的大脑运行。
记录很快完成了。光又回到了“元”中。
“虽然楚军取胜了,但是秦王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把李信换成王翦,那时便是楚国灭亡前夕。”精卫叹息。
“你怎么变得……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事的?”
“我刚才捡到了块状晶石,里面有一只红色的鸟状物。它唤起了我一点记忆。”
“嗯,看来……我们要去找找这种晶石了。”
“晶石什么以后再议,天色不早,赶紧先安顿下来吧。”

(以下为科普,不喜请略过)
关于AI(3)
人工智能强弱对比:
人工智能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也是该领域较早的定义,是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但是这个定义似乎忽略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另一个定义指人工智能是人造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性。总体来讲,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这里“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是肢体动作。
①强人工智能(BOTTOM-UP AI)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
1.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
2.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
②弱人工智能(TOP-DOWN AI)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③对强人工智能的哲学争论
“强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约翰·罗杰斯·希尔勒针对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处理机器创造的,其定义为: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计算机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相反,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VOL. 3,1980)这是指使计算机从事智能的活动。在这里智能的涵义是多义的、不确定的,像下面所提到的就是其中的例子。
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明确的程序。可是,人即使在不清楚程序时,根据发现(HEU- RISTIC)法而设法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的情况是不少的。如识别书写的文字、图形、声音等,所谓认识模型就是一例。再有,能力因学习而得到的提高和归纳推理、依据类推而进行的推理等,也是其例。
此外,解决的程序虽然是清楚的,但是实行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对于这样的问题,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出相当好的解决方法,如竞技的比赛等就是其例。还有,计算机在没有给予充分的合乎逻辑的正确信息时,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而人在仅是被给予不充分、不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适当的补充信息,也能抓住它的意义。自然语言就是例子。用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称为自然语言处理。
关于强人工智能的争论不同于更广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DUALISM)的争论。其争论要点是: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对编码数据进行转换,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希尔勒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个中文房间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机器仅仅是对数据进行转换,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这实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
基于这一论点,希尔勒认为即使有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一定说明机器就真的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意识。
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DANIEL C. DENNETT 在其著作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里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他认为像上述的数据转换机器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
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学入门教材 THINK 里说道,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她/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BLACKBURN 认为这是一个主观认定的问题。
需要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的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

《史•谕》已更章节链接:
①序幕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16616
②溯潮计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19892
③苏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31349
④战国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41687
声明文章不是我写的。感谢阅读。
有没小可爱或大可爱给我留条评论呢?( •̥́ ˍ •̀ू )
请勿转载。侵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