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在外求学”的利益最大化?
两个月的寒假,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回到了熟悉的寝室。本科时就在家旁边的大学就读,通勤是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比较远的有天津,甘肃,内蒙古等等。
临近毕业,外省同学的书无法带走,也可能是觉得带了也不会看,最后按照废纸的标准7角5分/斤卖了。我在想,用“在外求学”形容这些同学还是比较贴切的,那么“求”的是什么?是学问还是一纸文凭?有很多这样例子,花费四年拿到学士学位,到头来高考时才是巅峰水平。
搞不懂为什么要跑这么远,干着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网上有个段子:这道题三年前难不倒我,现在是只会干饭的大学生。
现在轮到我在外求学,家人祝福科研结出硕果,可是开学即将半年过去,门路还没有摸到。批判着别人,其实自己情况也一样。
如何把在外求学的利益最大化?正确认识“在外求学”,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

原发布时间:2023-02-11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