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4国考「数量关系」难题解析

2018-11-23 12:56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4.2千
阅读时间|3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方法的特点

2.注意「爬楼梯」题目涉及的陷阱

3.结合选项速算的技巧

4.赋值的技巧与复杂关系的拆解

5.学会「翻译」题干的叙述

6.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7.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准确含义

8.分不同情况考虑安排方案

9.看到选项就要确认拿下分数

10.工整简明的「二元一次方程」题

11.工程类「思维定势」的陷阱

一、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方法的特点

【2014国考61题】30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表演节目,他们按顺序从1到3依次不重复地报数,数到3的人出来表演节目,并且表演过的人不再参加报数。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57
(B)77 
(C)87 
(D)117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57
(B)77 
(C)87 
(D)117

正确率47%,易错项D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人围成圈,1~3报数
②报数的人退出圈
③求仅剩1人未报数时,总报数人数

方法一:逐圈排除
由于30这个数据不大,因此一圈圈排除报3的人数,最后将每圈人数相加即可。

第一圈30人,从第1人开始算(下同),报3者为:
3、6、9、12、15、18、21、25、27、30,共10人

第二圈(30-10)=20人,报3者为:
3、6、9、12、15、18,共6人,余2人

第三圈(20-6)=14人,报3者为:
1(因为第二圈余2人,该圈第1人就是3号,下同)、4、7、10、13,共5人,余1人

第四圈(14-5)=9人,报3者为:
2、5、8,共3人,余1人

第五圈(9-3)=6人,报3者为:
2、5,共2人,余1人

第六圈(6-2)=4人,报3者为:2,余2

第七圈(4-1)=3人,报3者为:1,余2

第八圈(3-1)=2人,报3者为:1此时还有1人未报数,符合题意。注意第八圈只需要报1个数。

因此总人数为:
30+20+14+9+6+4+3+1=87,C选项正确。

方法二:拟值反推
对于这种规律非常固定的题目,可以拟一个比较小的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反推至题干的较大值上。本题可以从1人开始寻找「仅剩1人未报数」和「全部都已报数」的人次是否有规律

当共有1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0次
「全部都已报数」 =3次(同一人报3次,下同)

当共有2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3次
「全部都已报数」 =6次

可以发现具有下面的关系:
【仅剩1人未报数人次=(人数-1)×3】
因此结果为(30-1)×3=87,C选项正确。

本题方法一比较直观,方法二比较简明,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若使用方法一,建议一边写乙丙的报数序号一边排除报数为3的序号,这样非常方便。

二、注意「爬楼梯」题目涉及的陷阱

【2014国考63题】搬运工负重徒步上楼,刚开始保持匀速,用了30秒爬了两层楼(中间不休息);之后每多爬一层多花5秒,多休息10秒。

搬运工爬到七楼一共用了多少秒?
(A)180
(B)200
(C)220 
(D)240

搬运工爬到七楼一共用了多少秒?
(A)180
(B)200
(C)220 
(D)240

正确率22%,易错项D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秒爬2层
②之后每爬一层多5秒、多休息10秒
③求爬到七楼一共多少秒

像这种「爬楼梯」的题目,一见到就要主动提高警惕,因为此类题目很容易设下各种陷阱。由于本题只需要爬到7楼,因此逐一列出各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即可。

1到3楼:30秒,15秒1层
3到4楼:15+5=20秒,休息10秒
4到5楼:20+5=25秒,休息20秒
5到6楼:25+5=30秒,休息30秒
6到7楼:30+5=35秒

到7楼共需要:
(30+20+25+30+35)+(10+20+30)
=140+60=200秒,B选项正确。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本题从1数到7的方法看似笨拙,但并不会花费多少时间。这种方法的所有计算都是两位数的加法,且个位数不是5就是0,对于考生来说毫无难度。本题很多考生误选了D,其原因是把7楼40秒的「休息时间」误算到了爬到7楼的时间里,这就是「图快」不仔细审题造成的错误。

切记:只要题目和「爬楼梯」「植树」「钟表类」有关就很可能有陷阱,一定要注意。

三、结合选项速算的技巧

【2014国考66题】某单位原有45名职工,从下级单位调入5名党员职工后,该单位的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

如果该单位又有2名职工入党,那么该单位现在的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多少?
(A)40%
(B)50%
(C)60% 
(D)70%

如果该单位又有2名职工入党,那么该单位现在的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多少?
(A)40%
(B)50%
(C)60% 
(D)70%

正确率46%,易错项A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原有45人
②新增5党员职工,比重上升6%
③单位职工2人入党,求党员比重

单位现有45+5=50人,根据「比重上升整6%」这个条件,可直接代入选项反推计算。代入A选项:
50×40%=20,20-2=18,18-5=13
可一眼发现13/45是无限小数,肯定不存在「百分比重上升整6%」的条件,排除。

代入B选项:
50×50%=25,25-2=23,23-5=18
23/50=46%,18/45=2/5=40%,符合「新增5党员职工,比重上升6%」的条件,正确。

此时无需考虑CD。其实考虑CD也可以快速排除,如下:
C中50×60%=30,30-2=28,28-5=23
23/45显然是无限小数,排除。
D中50×70%=35,35-2=33,33-5=28
28/45显然是无限小数,排除。

本题正确率不到四成,显然很多考生选择了「设单位原有x名党员」,然后列出方程去计算:
(x+5)÷(45+5)=(x÷45)+6%
这种方法并不是不好,只是计算起来略有些麻烦,需要复杂的通分过程,因此不太推荐。最好的解题方法还是结合几个选项「整百分数、易于计算」的特点进行速算(心算即可解出)。

本题还需注意「从下级调来党员职工」和「该单位职工入党」的区别。

四、赋值的技巧与复杂关系的拆解

【2014国考67题】工厂组织职工参加周末公益劳动,有80%的职工报名参加。其中报名参加周六活动的人数与报名参加周日活动的人数比为2︰1,两天的活动都报名参加的人数为只报名参加周日活动的人数的50%。

未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占只报名参加周六活动的人数的比例是多少?
(A)20%
(B)30% 
(C)40% 
(D)50%

未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占只报名参加周六活动的人数的例是多少?
(A)20%
(B)30% 
(C)40% 
(D)50%

正确率52%,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80%职工参加劳动
②「周六人数」:「周日人数」=2:1
③「都参加人数」=50%「只参加周日人数」
④求「未参加人数」占「只参加周六人数」比例

非常明显可以看出,本题只涉及「比例」,不涉及「具体人数」,因此直接赋值即可。
题干有多个百分数,可赋值总人数为100,根据①可知80人参加劳动,20人未参加。根据题目描述,可列出下列关系:
「周六人数」+「周日人数」-「都参加人数」=80

根据②可知:
「周六人数」=2「周日人数」

根据③可知:
「都参加人数」=50%「只参加周日人数」,且「都参加人数」+「只参加周日人数」=「周日人数」,可得:
「只参加周日人数」=2/3「周日人数」
「都参加人数」 =1/3「周日人数」

将②③的关系代入「周六人数」+「周日人数」-「都参加人数」=80,中,可得:
2「周日人数」+「周日人数」-1/3「周日人数」=80
→8/3「周日人数」=80

即:
「周日人数」=30
「周六人数」=2「周日人数」=60
「只报名周六人数」=「周六人数」-「都参加人数」=60-10=50

题目答案=20/50=40%,C选项正确。

解题关键有两点:
①根据题干描述和百分数的关系,快速确定赋值「100」是最简洁的方法;
②理解并列出「周六人数」+「周日人数」-「都参加人数」=「总参加人数」的关系。

本题也可以用「反推」去解题,即给「两天都参加人数」赋值,各位小伙伴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这道题数据简单,关系略复杂,一定要对其拆解并冷静列出具体公式。

五、学会「翻译」题干的叙述

【2014国考63题】一个立方体随意翻动,每次翻动朝上一面的颜色与翻动前都不同,那么这个立方体的颜色至少有几种?
(A)3
(B)4
(C)5
(D)6

这个立方体的颜色至少有几种?
(A)3
(B)4
(C)5
(D)6

正确率41%,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立方体随意翻动
②翻动后颜色不同
③求颜色至少几种

由①②可知立方体任意相邻2面颜色不同。
由③可知本题要尽量压缩颜色的种类,即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每个颜色所占的面数。

想象一个空白立方体,设它的「上」面为甲颜色甲,则「前后左右」4个面都和甲面相邻,不能为甲颜色,但「下」面和「上」面相对,不相邻,根据③可以将其染成甲颜色。

同理,可设它的「前」面为乙颜色,则「上下左右」面不能为乙颜色,「后」面为乙颜色。

同理,可设它的「右」面为丙颜色,则「上下前后」面不能为丙颜色,「左」面为丙颜色。

因此本立方体上下为甲颜色、前后为乙颜色、左右为丙颜色,共有3种颜色,A选项正确。

这道题需要「翻译」,即将题干中「随意翻动、每次不同」的叙述理解成「任意相邻两面颜色不同」,这样就能够更方便解题了。本题误选C的考生,可能忽视了「至少有几种」的要求。

六、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2014国考66题】某单位某月1~12日安排甲、乙、丙三人值夜班,每人值班4天。三个各自值班日期数字之和相等。已知甲头两天值夜班,乙9、10日值夜班。

丙在自己第一天与最后一天值夜班之间,最多有几天不用值夜班?
(A)0
(B)2
(C)4
(D)6

丙在自己第一天与最后一天值夜班之间,最多有几天不用值夜班?
(A)0
(B)2
(C)4
(D)6

正确率39%,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1~12日甲乙丙各值班4天
②日期数字之和相等
③甲值1、2,乙值9、10
④求丙在第一天、最后一天之间做多几天不值班

本题只有12天,且限定了甲乙2天的值班日期,因此一定要列出日期数字之和(简称「和」),尝试寻找其中的关系。
1~12日数字之和为(1+12)×12/2=78

根据②可知:
甲乙丙的「和」均为78/3=26
根据③的描述可知:
甲2日的「和」为1+2=3
乙2日的「和」为9+10=19
日期还余下3、4、5、6、7、8、11、12

由于乙极大,甲极小,直接尝试将日期中剩余最大的11、12分配给甲,将最小的3、4分配给乙,得:
甲=1+2+(11+12)=26
乙=9+10+(3+4)=26

甲乙恰好均满足要求,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分配方法,即:
甲→1、2、11、12
乙→3、4、9、10
丙占据中间的5、6、7、8,即4天相连,每天都值班,因此A选项正确。

本题看似需要考虑多种情况,但题干对数据的限制极为严格,因此需要从极端情况考虑,如果极端情况不成立,再尝试使丙可能值班日期中插入尽可能多的甲、乙值班日即可。对于数据限制严格的题目,一定要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七、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准确含义

【2014国考70题】8位大学生打算合资创业,在筹资阶段,有2名同学决定考研而退出,使得剩余同学每人需要再多筹资1万元;等到去注册时,又有2名同学因找到合适工作而退出。

剩下的同学每人又得再多筹资几万元?
(A)1
(B)2
(C)3
(D)4

剩下的同学每人又得再多筹资几万元?
(A)1
(B)2
(C)3
(D)4

正确率57%,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8人合资
②2人退出,每人需多出1万
③2人再退出,求每人需再多出多少钱

本题数据很少,主要涉及「比例」,可直接赋值,也可采取列方程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赋值
设初始每人出资1万,则共出资8万。2人退出后还有6人,每人需出资8/6万,每人需多出8/6-1=1/3万
实际每人需多出1万,即为赋值1/3万的3倍,则其他数据也为赋值的3倍,即:
实际初始每人出资为:1×3=3万
总出资:8×3=24万
因此当合资人由6人再减少2人变为4人时,每人需多出钱数为:
(24÷4)-(24÷6)=2万,B选项正确。

方法二:列方程
本题亦可列方程去解,设初始每人集资为x万元,则根据①②列方程:
8x/(8-2)=x+1
解得x=3,接下来步骤相同。

本题需要注意问题是「每人需再多出多少钱」,即有8人、6人、4人3个阶段,不要直接把「4人阶段」和「8人阶段」相比。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都非常直观简洁,各位小伙伴可以选择符合自己的思路。

八、分不同情况考虑安排方案

【2014国考71题】一次会议某单位邀请了10名专家。该单位预定了10个房间,其中一层5间。二层5间。已知邀请专家中4人要求住二层、3人要求住一层。其余3人住任一层均可。那么要满足他们的住宿要求且每人1间。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A)75
(B)450
(C)7200
(D)43200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A)75
(B)450
(C)7200
(D)43200

正确率46%,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10人住10房间,每人一间
②一层5间二层5间
③4人二层,3人一层,3人任意层
④求安排方案的数量

根据③的限定可逐层考虑安排情况,并将不同的情况相乘即可。

二层4人住5间,符合排列公式,即:
A(5,4)=5×4×3×2=120

二层3人住5间,符合排列公式,即:
A(5,3)=5×4×3=60

还有3人住余下3间,符合排列公式,即:
A(3,3)=3×2=6

因此总安排情况=三种情况相乘
=120×60×6
=7200×6
=43200种,D选项正确。

本题一定要注意「3人任意层」的含义是「安排好一层、二层人员之后,还余下3间房,3人在3间房中任意挑选」,而不是「3人住3间只有一种情况」。如果没有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误选C。一定要准确理解题干描述,不要在简单题目上丢分。

九、看到选项就要确认拿下分数

【2014国考72题】某羽毛球赛共有23支队伍报名参赛、赛事安排23支队伍抽签两两争夺下一轮的出线权,没有抽到对手的队伍轮空,直接进入下一轮。
本次羽毛球赛最后共会遇到多少次轮空的情况?
(A)1
(B)2
(C)3
(D)4

本次羽毛球赛最后共会遇到多少次轮空的情况?
(A)1
(B)2
(C)3
(D)4

正确率59%,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23队两两比赛,胜者进入下一轮
②没抽到对手的队伍直接进入下一轮
③求轮空次数

一眼可发现4个选项数值很小,逐轮列出轮空情况即可。

第一轮:
共23队,23÷2=11余1,1队轮空。

第二轮:
共11+1=12队,12÷2=6,无轮空情况。

第三轮:
共6队,6÷2=3,无轮空情况。

第四轮:
共3队,3÷2=1余1,1队轮空。

第五轮:
共1+1=2队,2队决出冠军,比赛结束。

可发现第一、四轮各有1次轮空,共2次轮空情况,B选项正确。

本题是最纯粹的送分题,看到选项就能够意识到这道题的难度很低。因此,千万不要列公式,或者只用脑子不动纸笔,不要为了节省一点时间而丢掉这个题。像本题这样的「数量关系」题一看选项,就要保证必须拿下分数。

十、工整简明的「二元一次方程」题

【2014国考74题】两同学需托运行李,托运收费标准为10公斤以下6元/公斤,超出10公斤部分每公斤收费标准略低一些。已知甲乙两人托运费分别为109.5元、78元,甲的行李比乙的重50%。
超出10公斤部分每公斤收费标准比10公斤以内的低了多少元?
(A)1.5元 
(B)2.5元 
(C)3.5元
(D)4.5元

超出10公斤部分每公斤收费标准比10公斤以内的低了多少元?
(A)1.5元 
(B)2.5元 
(C)3.5元
(D)4.5元

正确率39%,易错项B

列出本题数据关系:
①10公斤下6元/公斤,超出部分收费变低
②甲109.5元,乙78元
③行李重量甲=150%乙
④求超出后每公斤收费低多少

可发现本题②③在①的限制下可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设乙行李重量为x公斤,超出10公斤后每公斤收费为y元,则:
┏ 6×10+y(150%x-10)=109.5 

┗ 6×10+y(x-10)=78

化简得:
┏ y(1.5x-10)=49.5 (1) 

┗ y(x-10)=18 (2)

(1)÷(2)消元,得:
(1.5x-10)/(x-10)=2.75
→1.5x-10=2.75x-27.5
→1.25x=17.5
→x=14,即y=18÷(14-10)=4.5,问题答案为6-4.5=1.5元,A选项正确。

本题是一道非常明显的「二元一次方程」题,题干有2个未知项,且有2组同时涉及2个未知项的方程,可以列出对应的方程组来解题。这道题很像初一学生的期末考试卷子,没什么陷阱,式子非常工整,计算略有复杂,考察的纯粹就是考生能不能在「数量关系」板块的备考中下功夫。只要掌握好消元的技巧,本题就能较容易地解出来。

十一、工程类「思维定势」的陷阱

【2014国考75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A和B两个项目,已知甲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3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7天;乙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1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9天。
如果两队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两个项目,则最后一天两队需要共同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
(A)1/12天
(B)1/9天
(C)1/7天
(D)1/6天

如果两队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两个项目,则最后一天两队需要共同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
(A)1/12天
(B)1/9天
(C)1/7天
(D)1/6天

正确率34%,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项目:甲13天,乙11天
②B项目:甲7天,乙9天
③合作时间最短,求最后一天工作时长

本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用了考生「思维定势」制造出来的陷阱。一般来说,遇到「某工程队单独N天完成工程」这样的描述,考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每天完成1/N。

例如,有的考生会认为本题A项目甲每天完成1/13,乙每天完成1/11,那么完成A项目的时间为1÷(1/13+1/11),完成B项目的时间为1÷(1/7+1/9),总工作时间为两者相加。这种「思维定式」在本题是错误的。

分析①②可发现, A项目甲效率高,B项目乙效率高,由于「两队合作」≠「两队必须同时在一个项目上合作」,因此最佳和合作方式为甲完成A,乙完成B,进度快的干完自己的项目之后再来帮另一个项目即可。

因此,A项目乙11天完成,B项目甲7天完成,B项目快。

此时乙干了7天,共干了1/11×7=7/11,还余下4/11。甲乙合作极需干这4/11,根据①可知,剩余天数为:
4/11÷(1/11+1/13)
=4/11÷(13+11/13×11)
=4/11×(13×11/24)
=13/6,即2又1/6天,因此最后一天需要工作1/6天,D选项正确。

上述计算过程需要注意,前面有4/11了,因此(1/11+1/13)写作(13+11/13×11)即可,不需要计算出结果,因为13×11中的11会被消掉。

本题正确率很低,但如果能避开陷阱,后面的计算还是很简单的。一定要就题论题,不要陷入思维定势中。

入正文(限制在200-20000字以内)

2014国考「数量关系」难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