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是,美国并没有产假
说个严肃点的话题,其实美国看起来最不利女性的倒还真不是昨天吵的这个反堕胎
而是他们的产假
一个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是,美国压根就没有产假。
目前美国仅有的与产假相关的法案是克林顿1993年的《家庭与医疗休假法案》(FMLA)。该法案规定的是12周无薪休假,并且只适用于50人以上的公司,且雇员在该公司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2个月、每年工作1250小时以上。
大部分美国女性都无法享受到产假。

当然,这不是说不给你时间生孩子,而是你面临生育时需要自己请假,不会有国家和企业补贴的带薪产假,全部得你自己买单。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残酷?有人肯定好奇,美国女性这不反对吗?
答案是美国女性自己计算了一下后,认为不要产假更划算。
要理解这个逻辑,必须得抛开一切政治正确包袱,从根本上明确产假的意义。
产假是什么?
产假的本质是一项鼓励生育的社会福利政策
— —这是一个福利
有人一定会反驳,这是福利?产假让女性损失了多少职场机会你居然说这是福利?把这种母职惩罚说成福利你简直是颠倒黑白睁着眼说瞎话。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产假不是福利是惩罚
那么我们取消产假,你同意不同意?
不用猜大家都能明白,你不会同意
你看,是不是逻辑爆炸了?
你自己说这是惩罚,但现在你居然在捍卫一项“惩罚”措施,这符合逻辑吗?
如果一项事物是惩罚,那么我提议取消你必然得同意,因为你不可能去捍卫一项“惩罚”措施。一个“惩罚”政策如果被某个群体捍卫,那么他不可能是惩罚。
抛掉政治正确的面具,扔掉生造拗口的词汇,权责分辨就这么简单。
很多理论老喜欢堆叠各种高大上的词汇,加一堆自创拗口的定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你看得云里雾里无法深入思考,因为抛掉各种定义后你经常会发现它们的根本逻辑是十分可笑且互相矛盾的。
所以产假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产假是一项生育福利,但在快节奏的今天,它在职场方面的副作用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你发现很多反对产假的人,方向不是砍产假,而是让男性也休相同的产假。因为其根本上是福利,当然不会想着取消它。但又希望用各种方式来弥补产假的副作用。
所以理解了吗,目前讨论的产假问题,本质是在争论“我们该如何让一项福利政策更优化”
很多人吐槽“得加钱”,某种意义上没错。
关键在于,“得加钱”背后,钱从哪里来。
大家熟悉的男女同加方案,钱实际是从单身群体来。
生育的夫妻同享带薪产假,本质就是单身群体进行转移支付。
这个路线的副作用在于,单身群体不会同意,我是丁克,一辈子不生孩子,我为什么要交税去让别人享受带薪产假呢?他们不能自己付费吗?
所以不婚意愿高,单身群体庞大的国家,这条政策往往就要被压。
那么男女同砍呢?
男女同砍,钱实际是从结婚个体那来,你不但要承载生育成本,你还要自己为产假等买单。所以这个路线会去加强绑定丈夫赡养责任,一切都是让生育家庭自己买单。
听起来这个路线更残酷,但他有一个绝无仅有的优势,
——他公平
因为没有带薪产假,所以不会有进公司直接怀孕产假一条龙的情况,哪怕有你公司也无所谓,因为压根就不用你公司买单。你管我进来怀孕也好,不怀孕也罢,都是我自己买单,你担心什么?
所以这个路线生育群体的福利少了,单身群体却不再需要一起平摊风险了。
并且,对于生育群体来说,生育后再找工作也更容易了。
风险同责,自己为自己行为买单,大家都更轻松了。
更重要的是,高收入群体女性也逐渐发现了,产假的好吃大家一起吃,但副作用也是女性绑一起平摊的。这其实不划算啊?
我是职场精英,月入十万,你月入三千,我休10个月和你休10个月的成本完全不一样。我的职场机会成本也和你也完全不一样。
而我本身又有更高的经济承受能力,产假补贴对我来说是小钱,我的机会成本职场发展才是大钱,我为什么要为了这点补贴往“产假”上不断加砝码?
社会和公司赢了,因为不用再承担这块补贴了
职场女性也赢了,因为不用再承担风险了
生育女性有亏有赚,生育补贴少了,但未来机会多了
这就是日韩男女权大决战时一部分女性倒戈一击的逻辑,
也是美国为什么走这个方案的原因,美国女性就业率长期处于发达国家高位且有大量高精尖跨国岗位。
经济经济,还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所以之前我说了,本质在于自我认同,
“女性”这个标签在你身上重要,你往往会呼吁加强女性权益,
“女性”这个标签在你身上无关轻重,你想的可能就是减少性别区分
当真正大量职场女性出现时,很多问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于前人的理解。到时你可能会发现“男本位原来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