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地中国》读书笔记(一)

2023-07-31 13:07 作者:桑桑花  | 我要投稿

一万年前的中国与世界

1.农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外界压力(人口、气候变化)à自然资源失去直接索取的保证à放弃劳动代价较小的利用型经济(采集、渔猎),转向劳动代价较高的生产型经济(农业)

证据:三个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与北非、中国、自墨西哥至南美安第斯山区)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不多,植物种群的密度与种类不丰富,动物数量不多,自然资源不易满足人类需求。

2.大自然的赏赐越欠缺,人类越需要通过劳动,通过技术探索与发明创造,来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农业起源不在雨量充沛、绿野青山的西欧、中欧等地,而是在这些干旱的大河流域与美洲高原。(P9)

农业生产活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创造与发明伴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筑堤挖渠兴修水利,扶犁耕作打造工具……所有这一切一步步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文明滋润了历史,点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而其自身却起步于上苍赏赐不多、并不被今人看好的干旱的大河流域。(P10)

3.新石器革命 Gordon Childe 

第三次浪潮 Alvin Toffler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第一次浪潮与中国

1. “上下五千年”之解

上下五千年,一前一后就是一万年,若依“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这样至2020年也就四五千年,相距一万年之数,还少一半。

真正的答案在农业。农业登上历史舞台正合“上下五千年”之数。

证据:磁山文化遗址

中国北方唯一的距今一万年前的农作物驯化地

2. 古代常用“社稷”一词比喻天下,“社”为土地之神,代表国家疆土;“稷”则是谷神,是国家的根本。(P16)

3. 浪花溅起的不仅是几朵水花,大潮涌来将世界带入一个时代。第一次浪潮引导人类步入农业社会,从距今一万年前到18世纪,这是人类社会持续最长的发展阶段,在这漫长的时空中,从起步到这个过程,中国人都是舞台上的主角。

何以中国

1.“中国”的起点——“何尊”

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一词,这是“中国”首次见于文字记载。但这时“中国”并不代表国家,也不是国家所领有的空间,仅表明位居中部方位的一个区域。

【铭文原文】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唐兰释意】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迁都成周,并按照武王的礼,进行福祭。祭祀是从天室开始的,四月丙戌周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下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

2.先秦时期“中国”之含义

于省吾指出“中国”一词由“中”“国”两字组成,“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旒旗帜,商王有事立旗帜以召集士众,士众围绕周围听命,故“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国”字的含义则与“邑”相同;“中”与“国”合为一体自然有中央区域之意。先秦文献中含有“中国”的记载,均表明了这番意思,只不过那时视为中央区域的,或为殷商乃至于后来西周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带,或为京师所在之地。

3.“中国”是一种文化空间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使我们获得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无论“中国”代表中央之地还是京师,都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凡被视作“中国”的区域有着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的风范,正像唐人孔颖达所说的那样,“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礼仪、服章强调的都是文化,显然“中国”所在区域盛行华夏所代表的文化;反之,没有这样文化风范的区域,均不属于“中国”。

4.“中国”是一种政治区域

可以肯定,在华夏文化已经传布到各地后,文化诞生地被视作“中国”的理念仍然沿承下来,无论涉及政治、经济还是自然山川,凡言及“中国”,其地理方位均不离商周时期“中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或指建立在中原的地方政权,或指中原政权的核心区域。至于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否自认为“中国”,仍在于政权的政治核心是否在中原。

古人理念中是否认为是“中国”,并不在于政权建立者的民族归属,政权政治核心的位置与文化风范可能更为重要,故虽为女真人,只要拥有了中原之地,仍然不妨碍成为“中国”的代表。

【小结】先秦地理区域 中央区域——华夏文化区——中原政权——主权国家

5.少年“中国”

中国”一词词义的变化,其意义并不在词汇自身,它象征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时期,这正是从“家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时代,故梁启超《少年中国》称:“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绵长久远,但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代表仅数百年,以数百年之短比万年之长,真可谓少年中国。

天下之中

司马迁《史记》提到了“天下之中”,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不是地理之中,而是经济之中。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陶,天下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两次提到“天下之中”,且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两个“天下之中”并不相通。

“三河”为天下的农业之中,而“陶”则为商业之中。

《大地中国》读书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