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研究员——背后的“隐形王者”

前面讲了一些做投资常涉及的领域,有证券市场,有银行,有基金,这些都是市场主体的一部分,投资除了市场,还有一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人。在投资市场中,常见的人有两类,研究员和交易员。
这是先介绍下我自己过往的经历。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统计系,2001年毕业后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如何做投资这件事上。
工作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行业研究员,至今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刚进公司,营业部老总让我写新股定价报告。那时候新股报告与现在不一样,要简单的多,现在的定价报告需要预估能有几个涨停板。那时候第一天没有涨跌幅,就意味着定价是一步到位,作为一个刚入行的人来写这个报告,心里很没底。但后来发现很简单,实际上就是抄,东抄西抄拼凑一下就差不多了。这家预测30元,那家预测15元,45除以2等于22.5元,这个置信度就可以用。
目前国内研究员仍然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证券公司不应该要求一个刚刚入行的人去写新股定价报告,即使现在的我也未必写得了。有人会问我:“陈老师,这个股票我打新股中签了,你觉得能有几个涨停板?”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和算命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无非是想打开涨停板之后卖出,那就等它开板了卖出就可以了,关注它什么时候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年写新股定价报告主要是为了抓眼球,这就是早期我在证券营业部的工作内容。
到了2004年-2005年,股市行情很箫条,证券公司营业部几乎都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做,一个中户大厅500人的座位席,每天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在。这十几个人就自己开始研究股票,琢磨怎样做投资、怎样赚钱。每个人都在深挖股市赚钱的途径,大家潜力都很大,在那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对投资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刚好运气也不错,遇到了2006、2007年的一轮大牛市。
在长期的交易实践中,你会愈发地发现一个优秀的研究员是多么地难得。从2009年至今,遇到的研究员大多都很平常,你只需要听他讲10分钟的内容,就得不到其他额外信息了。我们究竟想从研究员的口中了解什么呢?如果是钢铁行业的研究员,我可能会想知道钢厂目前是什么情况。他会告诉我目前库存有多少,销售量有多少,行业的销售量有多少,这些数据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全世界都知道的数据并没有太大价值。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现在钢厂对于铁矿石的供应商的态度是什么,钢厂的库存是属于高库存还是低库存,钢厂的利润到底是否会维持,如果钢厂的利润很好,它是否会用含铁成分更高的高品矿,这才是我们做交易的人最想关注的东西。
但是一个平常的研究员只会跟你讲一些很宽泛的东西,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这些对投资的帮助是很低的,所以在交易实践中碰到的优秀研究员越来越少。我经常会有意识地寻找优秀的研究员,以对话或论坛形式举行小型见面会聊行情,这种形式的对话对我的投资帮助非常大。
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研究的重要性,也经常会问到:研究员到底有什么用?对于我们做投资交易的人来讲,研究员的作用是把一个逻辑展开,这个逻辑就是市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件,情况是什么样,未来怎么去演变,在哪些关键的节点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们分析一个行业、研究一家公司或者探讨一个交易策略,一个好的研究员会告诉你完整的逻辑框架,在这个逻辑框架内,市场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标志。我们经常会碰到什么问题?研究员告诉你这只股票一定会涨,你买吧。等你买了却发现他没买,买完之后受煎熬的是你而不是他。
研究员最常用的逻辑是什么?一只股票从8元涨到80元,你就是没拿住,为什么你没拿住呢?因为它曾经跌到过2元。如果它直接从8元涨到80元谁拿不住?它现在从8元跌到2元,再从2元涨到80元,你拿得住吗?反正我拿不住,因为我们做交易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不能被市场消灭。
怎么防止被市场消灭呢?当我有可能犯致命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装置的,专业术语叫做止损,俗话就是砍仓。研究员没有砍仓装置,他可以随便把100只股票推给100个人,只要有一个人持仓的股票被他说中,他便可以吹一辈子,剩下99个人破产他也不管。所以遇到这样的研究员,只能认为他的分析对我们来讲不太起作用。所以,怎么去辩证地看一个研究员的观点呢?对于研究员提供的观点,不要看结论,只看逻辑以及基础数据是否全面。具体的说,就是研究员的逻辑从哪些数据上推导出来,以及当逻辑改变时,他是否有充足的应变能力。
在我多年的交易实践中,遇到优秀的研究员屈指可数。2013年,我在做商品期货PTA的交易。当时有一个1989年出生的研究员,研究能力非常棒。我第一次和他聊PTA,就觉得他很有逻辑感。他会告诉你整个PTA行业是寡头垄断的,全中国的PTA基本垄断在三家:翔鹭石化、恒力石化和荣盛石化。翔鹭石化有一个装置停产,于是目前三家联合减产,生产能力只有原来满负荷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员认为现货一定会涨。激进一点可以直接买近月,保守一点可以买近月抛远月,因为远期他们要开工,一开工供给就上来了,远期价格可能会下降。当时,他跟我说的是两边平水,如果单边做涨大概能赚1000块,做买近抛远大概能赚600元。然后,他会告诉你节点是翔鹭石化二次点火能不能成功。如果它点火成功,这个三家同盟瞬间瓦解,因为三家企业一起说要做某件事情几乎不可能,而双寡头很容易达到垄断。所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他们是不打价格战的,如果来第三家就一定会打。
因此,他提示我第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翔鹭石化的二次点火是否成功,一旦成功,这个所谓的价格协议瞬间消失。第二个关键结点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看到价格垄断这么高,试图卖库存,专注把货出清,这个局面就会被打破。后来,第二种情况果然出现了。恒力石化在盘子上做卖出交割了,于是出现了崩盘。当时,国庆节前后,价格大概从8300元直接跌到6500元,跌得非常凶,因为价格同盟被破坏了。那么,这位研究员的作用是什么呢?他可以很完整地告诉我目前价格垄断的成因和将来可能的演变,以及价格同盟被破坏的可能性。找出关键节点的具体标志,这是研究员最关键的作用。
我始终认为,想做好投资,一定要先成为优秀的研究员。我就以股票研究员为例:
股票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司和行业研究,我们绝大多数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类研究员。股票研究员写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是三段论。第一段是整个行业的情况,第二段是公司亮点,最后一段是公司评级。对于大多数这样的研究员我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平庸,写的东西泛泛而谈,用一些股票软件里能够随处可见的资料拼凑一篇报告。如果用这种报告作为投资依据,基本上已经输在起点上了。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股票研究员能够把一只个股讲清楚已经不容易了。然而,有的股票研究员能够在一篇报告里边点评同行业里所有的同类型公司,这可能吗?如果他非常用功是有这种可能的,但是有些行业有好几百只个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正如Windows系统和DOS系统,绝大多数人是DOS系统,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然而,即便是Windows系统,开了很多窗口之后运行速度也会很慢。据wind端口显示,有的研究员一年关注上百家上市公司,发表上百篇文章。那只能认为他是抄作文的,而不是在调研。而且我很不认同股票研究员在同一只个股上的观点前后差距特别大,两个月前强烈看好,估值给到90元,两个月之后认为行业景气度下降,估值给到25元,若你去跟踪一家公司的研究报告就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
除了股票研究员,现在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是衍生品研究员,主要是研究一些期货、期指、期权等产品的投资机会、套利机会。以股票价格指数为例,如果当前上证50指数是2800点,上证50的股指期货是2850点,那么就有50个点的差价是可以赚到的。按照上证50指数的配比,买进上证50的成份股,同时抛售上证50的股指期货,这样就可以锁定这50个点的差价,因为股指期货在最后交割的时候会和指数一致,我们称这个股指期货的收敛,我们在上证50股指期货收敛的时候选择平仓,这50个点就可以赚到了,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和冲击成本就是这次交易的收益。
投资市场对于研究员还是有分类的,最主要的分类就是看级别,通常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以及级别最高的首席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是做些收发邮件、复印资料等基础性工作。记得我自己刚开始工作的第一个月,在我们办公室旁边的小房间里当了一个月的“影弟”,什么叫“影弟”呢?就是负责复印工作的小弟。刚开始我其实挺不理解的,怎么能让本科毕业生做复印工作呢?后来直到自己做了主管,才发现复印可以让你快速熟悉一些东西,这其实都是基本功,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基本功要求跟学生在学校学的内容是两码事,是脱节的。大约十年前,我招人时让应聘的人写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汉字,没有一个人写得对的,这就是基本功。当时我出了这道招聘题,有一位年轻的同事跟我辩解说写这个有什么用?我对他说,将来我让你帮客户开一张1000万的现金本票,你一旦写错了,客户拿这张票到银行取,银行不认,这是谁的责任呢?耽误客户成交,造成客户损失了8万收益,谁来承担呢?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从助理研究员成长到首席研究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我认识一位1991年出生的研究员,吉林大学本科毕业,美国某大学研究生毕业,最终放弃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选择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中。他在2015年进券商做助理研究员,经过三年,年薪达到30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是某家排名比较靠后的券商的电子行业首席研究员。首席研究员的年薪大概在200万-300万元左右,如果能上新财富排行榜肯定是500万元起步。如果是新财富的前三名,那就肯定不是靠拿薪水过日子了。对于研究员而言,级别不是很重要,但是级别和收入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