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四春共通的基础主题与不同的表达侧面(《红楼梦》女性角色主题任务分析 三)
聊完了黛玉宝钗和妙玉,接下来我们聊出嫁前的世家大族的女儿们,也就是:
史湘云,贾巧姐以及贾家四春。
首先当然是要说说她们的共性,然后再聊聊她们在主题表达方向上的差异。
最基础的共性当然是她们世家大族女儿的身份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她们的人生起伏必然会与家族兴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些家族女儿的人生悲剧还会先于整个家族的兴衰出现,成为一种残忍的预兆,侧面映照整体的家亡主题。
说的具体一点,黛玉的母亲贾敏,嫁的人是前科探花。到了下一代,贾元春的最终结局虽然是恨无常,但婚姻的对象是皇帝,探春的结局虽然是被动的分骨肉,远嫁他乡一去不回,不过根据“日边红杏倚云栽”的flag可知,也是王妃层次。甚至到了迎春这,贾家的内部危机愈发遮掩不住,她出嫁的对象仍然是军官出身,家资饶富的孙绍祖,只不过,背面的出嫁原因愈发不堪,是单方面的抵账。
再往下一代,巧姐的归宿只能是嫁给王板儿,荒村纺绩,别无选择。
总结下来一句话:弱势群体是整体当中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的一方。
这种家族兴衰“晴雨表”的特殊处境虽然十分残忍,但以群体为基础,每个人以承担不同义务为代价,参与利益分配的生活方式,就已经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关于生存这个基础难题的最优解了。
说完整体之后,我们再归纳一下曹公对女性悲剧的具体划分,以及表达方式。
首先是身处于原生利益共同体,与身处于后天利益共同体这两个大的分类。
也就是出嫁之前小姐身份的女性和出嫁后媳妇身份的女性。
出生于世家大族的小姐们,在出嫁之前主要是以承担联姻义务为代价,享受原生利益共同体的各种利益分配,这一点,在贾家四春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出嫁之后,具体以承担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为人主的责任为代价,融入新的利益共同体,继而享受利益分配,这一点,主要由王熙凤、秦可卿、李纨,尤氏以及王夫人邢夫人来体现。
只不过,为人母这个主题对于整个家族层面的影响并不大,“子不教”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父之过”,所以“为人母”具体是通过将“母亲”(王夫人)和“主母”(邢夫人)这两个身份拆解并对立起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对李纨的划分

我在进行横向的对比之后,并没有选择把她放到为人母这一分支主题中来,而是归为“为人妻”的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她的身份虽然是寡母,但在前八十回中,曹公并没有安排她以母亲身份进行“教子”的情节,甚至没怎么展现她和贾兰的互动。
贾兰的优秀与后期的“老树发新芽”,都是通过对他的直面描写塑造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三十三回,贾政暴揍贾宝玉的那一段。
第33回乃至前后几回的总主题就是“男规女劝”,是对贾宝玉几个章回言行的一个小总结。主要通过贾政的硬(一)性(通)规(暴)劝(揍),以及黛玉宝钗乃至袭人等人轻言细语,不同角度的软性规劝。
贾宝玉的罪状也很值得玩味,在外的内容,包括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薛蟠也有硬撩柳湘莲的情节),在内的内容,包括荒疏学业(与第9回一样的不学无术),淫辱母婢(与10.11.12回秦可卿删去的内容一样的沉溺淫逸的主题)。
此外,贾环的使坏也同样是父辈“教子无方”的侧面映照,并且宝玉后面的行为证明,这顿打其实还是白打了,最终又回到了“背父母教育之恩”的主题。
总之,第33、34回的薛蟠,贾环,贾宝玉三人,全都是围绕着“规劝纨绔子弟”这一主题塑造的反面典型,而且,主要通过父母教育之恩、师(姐)兄(妹)规训之德的方式展现,如果曹公有意借李纨来展现“为人母”的主题,没有理由不在33、34回附近安排一下李纨和贾兰的戏份,作为正面教材来反衬一下。
然而在这两个章回中,对李纨唯一的描写,是王夫人提到贾珠时,李纨落泪。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贾兰将来的崛起已经脱离贾家衰败这一主题的缘故。
扯远了,再说回女性的主题分类。
选择嫁给谁的权力,这些贵为千金的小姐们是没有的,因为婚姻的本质并不只是个人来选择能让自己心安的归处,而是两个利益共同体的“结盟”。特别是利益牵扯相对庞大且复杂的这些世家大族,稍有不慎就是大量利益的流失。
故此,世家大族女儿们的婚姻目的最低也得是为了“止损”(迎春探春)或“保值”,最高追求就是贾母,元春,凤姐和贾敏这样的“捆绑”与“升值”。
人员的选择必然且只能是由理性的利益思维主导,而非感性的“自由恋爱”。
但是她们之间也并非是全然没有区别,全然没有感性的内容掺杂进去,这一点曹公远比我们这些局外人看到的多,认识的更为透彻,所以他以主动和被动,积极与消极作为两条维度,分别设计了元迎探惜贾家四春来展现。
积极的元春探春,与消极的迎春惜春,单在性格上体现的就十分明显。
其中最突出的当然就是满脑子断舍离的惜春,她的结局是与全家族的切割。
曹公先是拿入画铺垫了一下,最后惜春主动以放弃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分配为代价,摆脱了联姻的义务,获得了孑然一身的“自由”。理解她的主题后,我们再回头看惜春名字中这个珍惜的惜字,以及她独有的绘画技能,就很容易理解了。
没有与世家大族一同沉沦的她,会是红楼诸芳中少数能够活得长久的,但代价是放弃一切,“仅以身免”。她的人生中其实并不是没有过美好,与智能玩耍时,调侃剃头的事只是出于取乐的态度,刘姥姥来时,她也曾被逗笑过。
然而当她将来缅怀的时候,必然是可与言者无一二的。
所以,如果她将来真的有缅怀的念头,只能通过绘画的方式,与自己交流。
金碧辉煌,芳华正好的大观园,最终失去一切颜色,定格为黑白的水墨画。
与惜春的断舍离形成镜像的是迎春面对人生的态度。
迎春的性格定位很明确,“懦小姐”嘛。所以她的整个人生都是随波逐流,任由自己被命运推着走,甚至“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曹公对她的描述并不多,主场剧情直到她即将出嫁前才安排。具体来说,先是用累金凤点了一下她这种面对他人欺凌消极应对的态度,然后被家人嫁出去抵账,最后被婚姻吞噬。
提到迎春,就不得不再多扯一点相关的衍生部分,特别是与她这种躺平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她的丫鬟司棋。司棋这个角色很扎眼,如果横向与抱琴侍书入画三人进行对比的话,四大丫头中她的戏份最多,性格也是最突出鲜明的。
这种突出设计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强烈的设计动机在主导。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个人物的设计动机,就可以顺藤摸瓜,摸索到《红楼梦》中所有丫鬟的设计动机。尤其是平儿,紫鹃,莺儿,入画,晴雯,袭人等等,在主角身边担任“捧哏”任务的主要丫鬟。
故此,这里我打算多聊一点可能跑题,但没有完全跑题的内容。
司棋的主场情节主要有两处,其一是第61回的“二层主子”事件,其二是71回司棋和潘又安的情节。
61回借由司棋大闹厨房的这个事件点出了下人之间也存在等级区分,捧高踩低,唯利是图等等的乱象,向前承接了自55回开始的家务乱象,也铺垫了后文从71回开始的,贾家秩序混乱,财务危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两处集中写贾家下人问题的地方都安排了司棋?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很正常,因为这种性格尖锐的角色,在剧情中的作用就如同枪械的撞针,能够把已经积攒起来的矛盾直接引爆出来给观众看。
典型的例子就是激发了茉莉粉事件的赵姨娘,把贾赦LSP主题展现出来的鸳鸯,以及借由大闹宁国府,把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闹大的凤姐。
我这里没有兴趣对她们行为的对错好坏作任何的评价,我要借此点明的只有一点,就是只有性格尖锐的角色,才能够在剧情当中起到这种点燃矛盾的作用。
说清楚这个功能之后,我们再继续深入思考一层:
这种尖锐的性格,为什么会安排给司棋?
如果单纯从看故事的角度来考虑,答案必然是从合理性的角度寻找:只有迎春这种懦弱的主子,才能够放任自己的丫鬟养成“二层主子”的性格。
而如果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考虑,答案会优先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因为迎春这个主子的懦弱,所以才需要这样的丫鬟达成“相互反衬”的效果。
说人话就是:迎春的性格定位,就是司棋角色塑造的出发点,所有主要丫鬟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从服务各自主人的基础设计动机出发的,无一例外。
比如凤姐的副手平儿,性格是待人以宽,比如贾母的副手鸳鸯会被贾赦馋身子(但贾赦只是单纯的馋身子而已,并非为了谋财,具体的将来聊到他时会说,简单点一下:如果是为了谋财,贾赦选择让自己的儿子贾琏娶鸳鸯才是最合理,成功率最高的计策),比如抱琴的名字在前八十回中只出现过一次,比如侍书这个角色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比如入画只开口说过一次话,就是被赶走的时候。
比如紫鹃有情辞试忙玉的情节,莺儿有提醒玉锁一对,以及折柳编筐的情节。
好了,多余的废话就不说了,相信点到这里,大家已经能自己想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回贾家四春。
迎春惜春这两个对人生同样持消极态度的人,最基础的区别就在于惜春的出家是基于自己堪破,主动放弃的前提,而迎春则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积极的态度。
再来对比元春,她在回来省亲的时候确实口头上抱怨过,将宫中称作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但她二十年来辨是非,从最初选入宫中作女史,到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一路的态度必然是积极的,否则不会走到这一步。
探春的积极也是很明显的,在第46回,贾母因为鸳鸯的事迁怒王夫人的时候,她就是唯一出来替王夫人辩解的。第55回,凤姐不能理家,李纨又“尚德不尚才,未免逞纵了下人”(正是因为李纨没明写为人母,也没明写为人媳,为人主的情节,所以我把她归结在为人妻的主题中……),于是探春被动承担起理家的责任,并且因为未出阁的小姐以及庶出的身份,被老仆和亲妈连番打压。
不过探春直面问题的态度和对家务痼疾的果断改革,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元春探春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她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都是源于对贾政这个小家庭,乃至对整个贾家大家族的热爱。而迎春与惜春并没有产生这种热爱,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与她们和王夫人的母女身份认同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早在第二回中作者就曾借冷子兴之口说过,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迎春探春惜春三人都是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的。第七回送宫花时也提到过,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由此可见,迎春探春惜春三人虽然各自出于贾敬贾赦贾政的小家,但她们每日的生活环境区别并不大,并且王夫人对她们的态度也是一并视如己出的(迎春诉委曲就是在王夫人房中),所以,能造成她们三人之间这种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的巨大差异的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她们三人内心对“母亲”的身份认同。
母子关系,或者说母爱,是一个人对于家庭产生概念,乃至建立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最原始的感知和启蒙。
王夫人是元春的生母,是探春的嫡母,三人的母女关系合情合理,王夫人对的关爱自然可以顺利激发她们对家庭对家族的热爱,并培养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对于迎春和惜春来说,王夫人毕竟只是叔母,于情于理于血缘,都叫不成一声娘,这个基于身份层面的无形隔阂,再与后面贾敬道长的超然世外,贾珍贾赦的骄奢淫逸相互一映照,迎春和惜春对家庭乃至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就合理了。
好,以上就是贾家四春所诠释的,世家大族未出嫁的女性最主要的四个类别。
曹公之所以仅仅设计了她们四个人,我想可能是因为除了性格方面的积极与消极,命运方面的主动与被动之外,世家大族的女儿们之间确实很难再有更多的根本区别了,因为与生俱来的极端的物质供给,代价是极端狭窄的人生命运。
下一期,我们再查缺补漏讲一讲和她们四个有关的一些谜题吧。
首先是元春的结局,具体来说,推论一下她可能是被谁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