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汉尼拔之间的对决——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概述

大致介绍

从1798年一直持续到了1802年的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乃是大多数欧洲君主国对于法国的革命共和政府发起的法国的战争,由英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为主导国,除上述三国之外,参战的国家包括奥斯曼帝国、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德意志地区的各个诸侯邦国,整个欧洲当时的大国唯有普鲁士王国没有选择参加反法同盟,而西班牙则是选择了站在法国一边,反法同盟的目标和第一次一样,还是要推翻共和国政府,然后复辟波旁王权,战争虽然一开始由其占据上风,不过随着沙皇俄国的退出战争,再加上拿破仑的回归,以及马塞纳等法军将领的力挽狂澜,法国最终还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最终,于1801年签订的《吕内维尔和约》和1802年签订的《亚眠和约》彻底的结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8年11月29日——1802年3月25日,总计三年又三个月
战争发生地:欧洲大陆、中东地区、地中海周边、加勒比海周边
战争结局:
◆《吕内维尔和约》和《亚眠和约》
◆法兰西共和国得以继续延存
◆此前被法国吞并的地区和新占领的地区得到法统的次日
◆1803年,随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成立,敌对行动很快又重新开始
交战双方:
法国、波兰志愿军、西班牙王国、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以及法国建立的一系列姊妹共和国——巴达维亚共和国、赫尔维蒂共和国(仅1799年)、奇斯帕达纳共和国、罗马共和国(1799年)、埃及马穆鲁克(1798年至1801年)、帕特诺珀共和国(仅1799年)
反法同盟——
法国保王党、英格兰王国(1801年前)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1801年后)、神圣罗马帝国(至1801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至1801年)、马耳他骑士团 (仅1798年)、那不勒斯王国(至1801年)、奥斯曼帝国、埃及马穆鲁克 (仅1798年)、葡萄牙王国、沙皇俄国(直到 1799 年)、托斯卡纳大公国(至1801年)、西西里王国、撒丁王国、瑞典王国
双方指挥:
巴拉斯(下台)、拿破仑、克莱贝尔(被刺杀)、梅努(投降)、布律埃斯(战死)、德赛(战死)、马塞纳、尚皮奥内(病故)、茹贝尔(战死)、布律纳、麦克唐纳、莫罗
弗兰茨二世(奥)、费尔南多三世(托斯卡纳)、斐迪南四世(那不勒斯)、玛丽一世(葡)、保罗一世(俄)、斐迪南三世(西西里)、小皮特(病故)、亨利·阿丁顿、塞利姆三世(土)、费迪南德·冯·霍姆佩施祖·博尔海姆(马耳他)、卡尔大公、约翰大公、苏沃洛夫、乌沙科夫、纳尔逊、西德尼史密斯、约克和奥尔巴尼公爵
双方兵力:法军——不详/联军——不详
双方损失:不详

战争背景

1792年4月20日,法国的立法会议决定向奥地利宣战,旋即爆发了长达五年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1792-1797),法国与大多数与它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以及英国、葡萄牙和奥进行了战争。尽管联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终还是被法国革命军所击退,而且还各自失去了大量的重要领土,法国开始在其被占领土上建立姊妹共和国,在扩展法国的利益的同时,同时也在大力的宣扬共和等思想。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在意大利北部展开了一系列会战中,使得奥地利人年年遭到了败绩,并且最终促成了《累欧本条约》(1797年4月18日)和随后的《坎波福米奥条约》(1797年10月)的相关谈判。这最终导致英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被迫解散。
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依然没有选择同法国和解,并且他们还凭借着本国的海上优势在之后占领了大部分的法国,以及已经被法国占领了本土的荷兰所属的,以及一些选择成为法国盟友的西班牙的殖民地。

除此之外,他们的海军也在海上展开了针对于法国及其盟国进行商业封锁。这就是为什么督政府决定通过组织军队、重组法国舰队和实施经济封锁来结束这场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说禁止英国向法国及其盟国出口的商品。法国政府甚至允许在海上打响针对运送英国货物的船只的私掠战争。英国政府也很快就对这些措施作出反应,增加税收以加强英国的海上力量,禁止展开任何对于欧洲大陆的军事远征。不过紧接着1798年2月份的时候,拿破仑向督政府递交了一份法国海军不利于在英国本土登陆的报告;他认为法国最应该选择的是,远征埃及。

与此同时,以督政府首为主导所进行的将法国近邻国家进行卫星化的政策也正在引起所有的欧洲大国的政府的严重不满。事实上,督政府十分赞成在其他大国的周边扶植起所谓的姊妹共和国,或者是进行直接了当的扩张政策——比如说直接将牟罗兹共和国和日内瓦地区纳入法国本土之中,紧接着,在把老瑞士联盟解散之后,以法国军队扶持起来的赫尔维特共和国取而代之,然后他们又割走了奇斯帕达纳共和国的与瑞士接壤的瓦尔泰利纳地区和瑞士的沃州。很快的,拿破仑又在把奇斯帕达纳共和国和山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合并了之后新成立起了西阿尔卑斯共和国,这个国家在和法国签署了所谓的联盟和贸易条约后,实际上已沦为了法国的卫星国。

而在意大利半岛上,罗马的革命者在法国的支持之下把教皇赶跑了之后,展开了一场革命,直接在当地建立起了罗马共和国,皮埃蒙特-撒丁王国虽然说是否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按照和法国之间签订的合约,他必须同意法军在都灵驻军。
所有上述提到的这些国家,包括巴达维亚共和国安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在内,都通过条约与法国联系,或者直接就合并在了一起。

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8年7月1日,拿破仑率领着四万多人的海陆军部队正式的启航了,此次出征对外公开的目的是捍卫法国本国的贸易利益,并且在该地区建进行科研考古事业,他们将在占领埃及和叙利亚后,一步步的推进到印度,帮助那里的蒂普苏丹把并英国人的势力赶出印度次大陆。
详情请见以下三篇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埃及、叙利亚等中东地区打响的战役之外,战争中还包括着一系列的海上征服运动。
前面说过拿破仑远征埃及,就是为了避开英国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然后再去向着其海外殖民地进行下手和进攻,但是他还是考虑不足,拿破仑没有想到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会立刻寻找到远征军的踪迹,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耳他和埃及系列的会战,战役的开始,拿破仑率领部队直接拿下了马耳他,甚至还驱逐走了当地的骑士团,但是随着英国海军的到来,法国在当地的驻军不得不选择了投降,马耳他这一地中海上的战略要地也就此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埃及战役也是差不多一样的节奏,法军尽管可以在早期取得节节的胜利,并且一度成功征服了埃及和叙利亚等地区,但是在尼罗河战役中,法国的远征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之后,拿破仑和他的东方军团的失败就便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


反法同盟形成与法国面对的困境

对埃及的远征促进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的迅速建立。 法国昔日的盟友,奥斯曼帝国也将这次远征视为对其领土的入侵,于 1798 年9月9日正式向法国宣战。

除此之外,拿破仑驱逐马耳他岛上的医院骑士团的行为也成功的激怒了俄国的沙皇保罗一世,他是医院骑士团的荣誉团长,骑士团的被驱逐对于这样一位特别喜欢顾及面子的人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此外,法国督政府还确信奥地利人也在准备发动又一场战争。事实上,法兰西共和国现在看起来是十分弱小的,看到了这种情况的奥地利人、那不勒斯人、俄罗斯人和英国人开始越发认真地讨论发起新一轮战争的可能性。
1798年12月23日,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于 正式签署了联盟条约,根据该条约,土耳其的港口和至关重要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始允许对俄国船只开放。而在条约签署之后,一只由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率领的舰队立即横渡了海峡,以夺取法国占领的原来是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爱奥尼亚群岛。 12月29日,英国、两西西里王国和沙皇俄国正式缔结了联盟,以干预意大利地区。

两西西里王国之所以要加入反法同盟与罗马掀起的革命直接相关,他们立刻就做出了回应,于1798年11月26日起,军队占领了罗马。而督政府则是以拿下皮埃蒙特作为回应,并且以让-艾蒂安·尚皮奥内将军为主导的部队也在此后迅速的南下,重新的解放了罗马,然后又在1799年1月23 日占领那不勒斯,迫使国王斐迪南一世和他的玛丽-卡罗琳王后逃往西西里岛。 当皮埃蒙特于1799 年2月16日并入法国时,帕特诺珀共和国也立即成立了。

尽管普鲁士和奥地利在这场冲突中一开始的时候选择了保持中立,但奥地利和普鲁士依然还是同意了俄国军队通过其领土,这就导致了法国直接于1799 年3月12日对奥地利宣战,并且立刻占领了托斯卡纳大公国,很快的,瑞典的古斯塔夫四世很快加入了反法联盟。

与在1793年的时候在没有好好策划的情况下就发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不同,这一次,反法同盟打算通过协调各国部队和法国的内部叛乱分子的行动来颠覆法国共和政府。
英国的外交部长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在多次写信以联络奥地利、俄国、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的盟友的同时,还积极的联络了路易十八为主导的保皇派,各方在经过一番谈判后,最终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支由英国船只运送的俄军部队在登录荷兰之后,就会向当地的法国军队发起进攻,而奥军负责的战线则主要是德意志以及瑞士地区,而在莱茵河方向上俄军,奥地利以及土耳其军队,将会一起合力将法军的势力赶出意大利。与此同时,荷兰、莱茵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地也将会爆发针对法国占领军的起义。
紧接着,预计在1799年8月中旬,当联军的部队推进到法国边境时,在图卢兹和波尔多、旺代、布列塔尼和诺曼底地区也将展开保皇党起义。
而在战争胜利之后,登上王位的路易十八黑暗中按照路易十六在1789年,于三级会议上制定的开始治理国家,并且确认他之前就在1795年6月24日,于维罗纳发表的宣言,恢复之前的旧制度。

法国的对策
身在巴黎的督政府的军事部人员很是清楚,上莱茵河谷——德意志西南部领土和瑞士对于法兰西共和国的边界防御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瑞士那复杂的山区之中的关卡锁死了进入意大利北部的要道,因此,能够控制这些地区的部队,可以迅速的对于南北两个战区进行增援。为此,在 1798 年11月上旬,在督政府的指派下,儒尔当将军抵达了于南格附近,就任那里的法军部队也就是所谓的观察军团的指挥官一职,这一支部队的责任就是负责保卫莱茵河河畔的法国边境的安全。
到达那里后,他评估了部队的质量和部署,并确定了所需的补给和人力储备,可是在此之后他却发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严重不足,根本就无法胜任上峰给他布置的任务。
而且不仅仅是儒尔当将军率领的观察军团,多瑙河军团及其两支侧翼部队,也就是所谓的赫尔维蒂亚军团和梅因茨军团,同样是缺乏兵员和补给弹药,因为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后勤资源都被调派到了意大利北部的部队、英格兰军团和埃及远征军方面。

儒尔当将军秉笔疾书,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统计出了所需的物资,而且在他给督政府写去的冗长的信件中也立刻就指出了兵员和供给的不足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之后他的信件却是泥牛入海,督政府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回应, 对方既没有给他提供应有的兵源,也没有提供所需要的补给。
督政府给儒尔当将军所下达的命令是让他率领部队进入德意志地区,并且保证所谓的战略位置的安全,特别是通过施托卡赫和沙夫豪森,位于康斯坦茨湖西岸的的道路。
除此之外,作为赫尔维蒂亚军团,也就是所谓瑞士军团的指挥官,安德烈·马塞纳将军也需要保证当地的那些战略要地的安全,特别是圣哥达山口、费尔德基希上方的山口,尤其是迈恩费尔德(圣吕西安施泰格),并在苏黎世和温特图尔附近。
如果法军能够始终的守住这些阵地,那么就会有力地阻止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联军在意大利北部和德国这两个战区之间来回转移军队,反之,对于法军部队的转移却是来的十分方便。不仅仅如此,守住这些个战略要点会让法军牢牢的控制住西进维也纳的道路。

战事打响

联军在战争初期的连战连捷
面对奥地利军队的进攻,督政府安排了以下4支军团——儒尔当率领部队向着德意志南部地区发起进攻,而贝尔纳多特将军指挥的部队需要随时注意到要掩护前者的左翼;负责意大利北部战区的法军部队指挥的舍雷尔将军则需要和瑞士战区的马塞纳将军相辅相成。
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法军现在所需要面对的困境,那就是病例和后期的补给严重的不足,这就使得法军原定的率先发起进攻的计划进行了非常的困难:
在战争进行了一段的时间之后,只有马塞纳率领的部队成功的一路推进到了福拉尔贝格地区,其他将领指挥的部队面临着优势的敌人,只有不断的被迫进行后撤。儒尔当部队虽然说一度度过了莱茵河,但是在奥斯特拉赫遭到埃及的拦截后,又在施托卡赫受到了奥军部队的猛烈进攻,在这不久之后,他和贝尔纳多特一同选择了辞职。

在这不久之后,同样在奥地利人面前只有被迫撤退的舍雷尔将军也被撤换,取而代之的乃是莫罗将军,然而正所谓屋漏又逢连夜雨,在苏沃洛夫率领的俄国远征部队进入意大利后,莫罗将军率领着部队也只能够不断的向后撤退,最终撤离了西萨尔皮尼共和国。
奥俄联军于4月28日进入米兰,5月29日又挺进了都灵,面对着无比强大的联军部队,莫罗指挥着他的部队只能够暂时的撤退到了热那亚地区,以避敌人锋芒,可是这样一来的话,法军大多数部队的全面撤退,直接就导致了马塞纳指挥的部队几乎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所幸的是卡尔大公在6月3日到6月4日之间发起的尝试着向苏黎世地区发起的攻势被马塞纳将军所阻遏。 并且督政府在闻知意大利的战局陷入困境之后,也立刻命令了原本驻守在那布勒斯的部队紧急开向北方,向奥俄联军的侧翼发起进攻从而配合莫罗的反攻。
6月17日到6月19日之间,麦克唐纳率领的那不勒斯军团于特雷比亚河附近和苏沃洛夫的俄军相遭遇,面对俄军方面的那位天才指挥官,而且在没有得到莫罗部队的增援的情况下,麦克唐纳兵败如山倒。之后,新任命的意大利战区指挥官茹贝尔将军到任,可是他依然无法挽回败局啊,而且还在8月15日的诺维战役中不幸战死。

随着法军的连连战败,而且几乎要退出意大利,原本这些地方的封建贵族见此情形也纷纷回归到了意大利,而他们的反攻倒算是十分可怕的。 意大利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也决定任命约克公爵成为英军和俄军远征军联军的总司令,在登陆比利时后,开始尝试向法国内陆进军。
奥地利见此情形,立刻就命令卡尔大公离开了瑞士,率领部队前往莱茵河一线,以免英国人趁机占领这些原来是奥地利人的领土,而且他们还紧接着又说服了保罗一世命令苏沃洛夫率领部队从意大利出发,然后向瑞士的法军防线发起进攻。

法军反攻

在佛兰德斯地区指挥部队的是布律纳将军,他指挥着法军立刻就和巴达维亚共和国军连上了手,然后开始对抗约克公爵率领的俄英联军。
到了这个时候,反法同盟各国因为自身的利益很快就产生了分歧,奥地利人并不看好俄军在各个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在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的行动。
除此之外,奥军也不满足于自己被排除在比利时地区的战事之外。 双方经过协商后,商定了卡尔大公会率领部队沿着莱茵河向比利时发起进攻,而苏沃洛夫率领的部队则需要协助已经率先挺进了瑞士的科尔萨科夫将军一同处理仍然盘踞在那里的法军部队。
联军的部队开始了匆匆忙忙的行动,卡尔大公在9月18日离开瑞士之后就成功拿下了曼海姆,可是在瑞士,俄奥联军却是在第二次苏黎世战役中遭到了马塞纳迎头痛击,只能够选择退出瑞士。
这样一来,瑞士直接就成为了反法同盟的痛点,而法军则是依靠着此地的阵地和要塞,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军发起反击,俄军由于后勤等问题,不得不退回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保罗一世认为自己的远征军的失败应该归咎于奥地利,因此,恼火不已的他最后决定于10月22日直接退出了反法联盟。

随着苏沃洛夫的离开,紧接着上位的奥军元帅梅拉斯即成为了意大利方面的联军的指挥官,现在基本上都是奥地利人的部队,因为俄军都已经从意大利撤走了由于自身的实力的大大削弱,梅纳斯选择了停止进攻,并且开始巩固自己的阵线,遭到同一命运的还有比利时地区的英国和俄国联军,由于俄国的退出反法同盟,而且在将军指挥的法国以及荷兰联军的猛攻下,约克公爵也只能够被迫率领着自己的英军撤出了欧洲大陆。
正是在这个时候,拿破仑带领着自己的亲信返回了埃及后,通过1799年11月9日的雾月政变成功上位法兰西第一执政。
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拿破仑一度尝试通过调解取得和平,但是徒劳无功。奥地利和英国拒绝了他的提议。目前法国可以用来对抗反法联军的部队还有着三只主力军团:莫罗指挥的10万人的莱茵军团、马塞纳指挥的 31000 人的意大利军团和贝尔蒂埃将军匆匆集结起来的6万人的后备军团。
等到1800年春天的时候,虽然沙皇俄国已经完全的退出了反法联盟,然而在意大利方面,局势上对于联军来说依旧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梅拉斯麾下大约拥有10万人的部队,而他所面对的只有5万人的在意大利北部的山区里面坚持打游击的法军残部。联军准备再一次的向法国南部发起进攻。梅拉斯徐徐前进,成功的将马塞纳率领的部队压缩在了热那亚附近。
与此同时,莫罗将军指挥的部队则是渡过了莱茵河,于 1800 年 5 月 3 日至 5 日在施托卡赫和莫斯基希先后取得两场胜利,这使得他能够在月底开始向乌尔姆进军。
而拿破仑为了应对奥地利人在意大利发起的进攻,同时也是为了为给被围困在了热那亚的马塞纳解围——后者在英国的海军以及奥地利的陆军从海陆两方面进行的围困下,就连城里面的老鼠都被他们吃光了——他直接率领着穿过圣伯纳德山口,不过到了最后,热那亚还是在第一执政赶到之前就选择了投降。见此情形,拿破仑选择集中兵力对奥军展开进攻,企图在他们再次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之前就各个击破。
6月9日,拉纳率领着法军的前锋部队预备役部队在芒泰贝洛和率领着占有着绝对优势的奥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紧接着,双方便在马伦戈打响的决战,拿破仑在这里几乎将要战败,但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军一直死拼,直到德赛将军率领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对梅拉斯成功的发动了反击,使得这场战役从法军的溃败演变成了法军的胜利,但是在这场反击之中,英勇的德赛将军不幸战死。为了纪念他,拿破后来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凯旋门上。

可是在埃及,被拿破仑留下来的孤立无援的远征军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看了,1799年11月1日,奥斯曼土耳其的近卫军于达米埃塔附近进行的登陆行动被法军所挫败,但他们在 1799 年 12月30日仍然设法重新夺回了阿里希。 克莱贝尔试图与奥斯曼当局展开谈判,率领着自己部队带着荣誉撤出埃及,但是被对方所拒绝。1800年3月20日的时候,恼怒不已的克莱贝尔于赫利奥波利斯率领着部队取决于他的辉煌的胜利,但是他自己在不久之后的6月14日就遭遇到了暗杀而身亡,6月25日被围困在开罗的法军守军,选择了投降,9月2日亚历山大港投降,不久之后,法军远征军全体向反法联军缴械投降,但是他们很快就被英国船只送回了法国。
奥地利人在马伦戈的惨败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和法国人进行谈判,但是维也纳的高等议院的拖沓则导致了双方的敌对行动在11月22号的时候重新展开,12月3日,莫罗将军在霍恩林登对约翰大公指挥的奥军赢得了辉煌大胜,不久之后,奥地利就不得不于12月25 日签署斯太尔停战协定,而在当时,莫罗的军队已经挺进到了距离维也纳仅65公里的地方了。

1801 年1 月15日,拿破仑也和卡尔大公在意大利与签署了特雷维索停战协定。穆拉特在亚平宁半岛继续发动攻势,将那不勒斯人的部队从托斯卡纳一直赶到了罗马,最后进入了那不勒斯王国。 与那不勒斯的停战协定于 1801 年 2 月 18 日在福利尼奥签署,协定之中包括着那不勒斯王国政府必须要对英国关闭商贸港口。 1801年10月1日,法国和英国也签署了和平初步协议。

战后议和

1801年2月9日,法国和奥地利签署了《吕内维尔条约》,法国东面的疆界得以直接扩展到了莱茵河,但需要放弃对与莱茵河以东领土的任何要求。在意大利设定了有争议的边界。 托斯卡纳大公国被归于法国人名下,然后转交给你帕尔马大公国,但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得到承诺会在德意志地区获得领土补偿。补偿暂定为萨尔茨堡和贝希特斯加登大主教。 双方同意尊重巴达维亚、奇萨尔皮尼、赫尔维蒂和利古里亚等共和国的独立。另一方面,奥地利对威尼斯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主权也得到了确认。
1801年5月29日,法国与那不勒斯王国签订了《佛罗伦萨条约》。 后者将厄尔巴岛的那不勒斯部分割让给法国,从而将整个岛屿都统一在了法国的名下。 除此之外,那不勒斯王国还需要将皮翁比诺公国割让以及托斯卡纳,不久之后,托斯卡纳大公国又改名成为了的伊特鲁里亚王国。然后他们的港口也不能够对英国海军进行开放,而法国获得在布林迪西、奥特朗托和佩斯卡拉维持驻军的权利,以确保实施最后一项措施。
1801年6月6日,法国与葡萄牙签订巴达霍斯条约,法国在圭亚那获得了部分领土,而且还得到了两千万的战争赔款。
1801年10月9日,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巴黎条约,法国承认了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主权。1801年10月10日,法国和俄罗斯签订了巴黎条约。 法国将爱奥尼亚群岛割让给俄罗斯,并承诺尊重那不勒斯王国的完整性。 而俄国则选择了承诺在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冲突中进行调解。
1802年3月25日,法国、巴达维亚共和国、西班牙和英国签订了亚眠条约。 后者将开普敦归还巴达维亚共和国,但可以保留锡兰,将马耳他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而梅诺卡岛则需要归还给西班牙,但保留三位一体岛,还承诺撤离埃及。 在那一天,欧洲在经过了十年的战火之后,终于重新第一次回归到了和平状态。 法国已经掌握了西欧的霸权,而英国选择了继续巩固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