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卖家一定要避开的几大雷区,你避开了几个?
随着跨国贸易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日趋成熟、兴盛,经营电商的门槛也逐渐降低。通过网络,人人都能够成为商家出售商品,然而,想将电商生意做好,甚至外销国际,或许并不如你想象中轻松容易。
想知道有哪七大地雷?继续往下阅读

地雷一:不营销、不广告,靠平台自然流量就想大卖
很多新手卖家会误以为平台的流量就等于销量!
入驻平台后,充分利用平台给予的资源就好,也不打算花什么预算在营销、广告投放上;或思考该如何提高品牌声量并采取行动,反正自己只要将商品上架到平台上、页面建置好,客人就会自动上门、就一定能够出单。
这类「佛系卖家」只订出一个目标期望值,却不愿意付诸实行,一味依赖平台流量和资源。而当发现销售成绩不如预期、没有达到设想的愿望目标,就把问题全部推拖到平台方,觉得都是该平台或是代营运商不够给力。
虽然像是Amazon亚马逊、Shopee虾皮这类大型的电商平台,的确拥有惊人的网站浏览量,但如果品牌自身的销售页不够吸引人,又没有通过广告主动曝光,根本无法从成千上百个产品中脱颖而出。
就好比在夜市摆摊,夜市本身人流量很多,如果卖家把商品往那一摆,然后不管不顾坐一旁玩手机,甚至有人来问也不做更多的商品介绍。试问这种做法最终能有多少销量呢?

地雷二:薄利多销,没有利润做营销、投广告
不少有工厂背景的品牌,会认为「薄利多销」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过去代工厂每个产品顶多赚个几十元,靠生产量取胜,现在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后也沿用原先的思考模式。以为只要尽可能压低利润、省去广告营销费用让利给消费者,换取销售量的提升,一样也可以赚到钱。
然而今昔不同以往,随着价格越来越透明,商家竞争愈加激烈,想要在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找到消费者喜欢品牌的原因、要如何吸引消费者购买,以及价格设定等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都是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如果一开始没有设定好营销、推广品牌的策略,真的很容易陷入「开了店却没人光顾」的窘境。

地雷三:库存管理不当,不是进货太少,就是一次进货过多
一些跨境电商新手卖家,常会因为害怕产品销量不佳,初期在尚未验证商品卖得动前,不敢轻易将产品寄往海外仓储,或是一定要等到有订单了才出货。
这种做法延伸出的问题便是「运送时间过长」:消费者下订单后,需要等很久才拿得到商品。
而现代人十分缺乏耐性,当一个商品寄送到手要等待一星期以上,或是根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商品,多数消费者要么取消订单,选择其他能快速到货的商家;要么就是等到商品送到后,给卖家一个运送速度慢的差评。
另一个极端状况则是卖家贪小便宜。一次进过量的货,却没有思考对应的营销策略、该如何吸引消费者购买、消化这些商品,导致进了一大堆货却没人买,甚至还要被收取长期仓租费的情况,等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库存究竟该如何规划呢?
回归到检查自己的产品品类和特性。
如果是轻薄短小、但单价又相对高的品项,相较之下需考量的因素并不多,首批的发货量可以先视自己手中的营销预算有多少再决定。若商品并非轻薄短小单价高的品类,就需要仔细评估毛利有多少,否则很有可能一趟海运物流费,就直接高过你的利润。
最稳妥得方式是先进小批库存到目标市场,放在仓储的库存量也不要贪多,采取少量、试水温的方式,等到大概能预测出销量可以起飞的时机,再进下一批货,对于整体库存周转才不会有太大压力。

地雷四:资源不平衡,花大钱做一个金玉其外的品牌,却连基本的产品品质都没顾到
打造、经营品牌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商品的品质也还不错,买卖交易的本质仍是以「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好与坏」作为主要关键。
对于资源不那么充足的卖家而言,品牌能够做到还不错、不差的程度其实就可以了。过分强调将品牌经营到和一线大品牌一样的规模,反而容易在最基本的产品线、品质上出漏洞,得不偿失。

地雷五:只经营一个单独平台
都说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经营跨境电商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亚马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中国卖家封号事件」。被停权的卖家中,甚至不乏知名大厂牌,其中很多中国企业由于过去几乎都把资源投入在亚马逊经营,从没想过要扩张到其他平台,结果碰上店铺被关、账号被封锁,就此陷入营运危机。
此外,很多消费者其实对于同时经营多平台的品牌,往往信赖度更高。有调差显示,现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有经营多平台的品牌,因为这有助于品牌「无所不在」,在Google 搜索上更容易被发现,在消费者心中便形成颇具知名度的感受。

最后
以上就是几点跨境卖家常见的雷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关注哦。
最后就是有关支付的情况了。在国外的电商平台购物,绑店总不可能用VX和ZF宝吧?我也因此通过各种渠道搞了一张虚拟信用卡用来绑店和购物,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做广告投放,可以说是非常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