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确定不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吗?
序言:《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降临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呢?这还得益于新东方董宇飞老师的大力推荐,他在直播间讲述了这本书中的故事,让很多没有读过的读者开始向往这本书中的世界,并且想要自己去探索书中的世界是否真的如推荐人所说如此的心旷神怡,如痴如梦。
我一直都说阅读是讲究一种缘分的,什么时候读什么书?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我觉得这都是根据你与这本书的缘分深浅有关。我与《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的缘分只因周末我来到图书馆,忙完了自己的工作之余,剩余的时间不知道怎么支配就想找一本书阅读。按照我以前阅读的习惯,这种带有地名的书籍绝对不会是我的首选,但是,缘分就是那样妙不可言,我拿起了这本书。

《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了茅盾文学奖,我不记得这是不是我第一次阅读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但是这绝对是我第一次读迟子建老师的书籍。这位女性作家,说实在的我并不了解,翻开这本书并激励我继续读下去的动力是迟子建老师的笔风,一个人怎么可以把自然风景用文字形容的这么优美,又这么壮阔。随着迟子建老师的文字,我来到了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开始感受这个民族的兴衰,开始了解这个民族表达爱恨情仇的方式,开始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疑问在于,这确定不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吗?这本书为什么能够获得矛盾文学奖,我看完之后才觉得真的是实至名归。整本书短短三百页不到就描写了一个民族的兴衰,以及近百人的生与死,这绝对可以和世界名著《百年孤独》媲美。

《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百年孤独》有哪些相同点呢?
故事背景相同
《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百年孤独》都是描写一个古老,神秘且魔幻的民族。他们这个民族都有着超乎常人的魔法和神力,民族为了生存,不断地迁徙以此来找到他们的栖息地,在迁徙的过程中,作者都描写了很多关于自然的风景,也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以及提醒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两本著作中都有些魔幻的题材,《百年孤独》中讲述了主人公对于科技的钻研及对未来魔法的向往,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讲述了他们萨满的法力无边,以及对神的敬畏,对不可预知力量的崇拜。
两本书都不仅讲了他们民族的兴衰,也讲了国家的发展,《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侧面的提到了中国的土地是如何被俄国,日本所侵犯的,他们这个民族在当下时局下又是怎么生存的。《百年孤独》中也讲述了拉丁美洲这个国家的发展。
人物框架相同
看这两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物太多了,两本书都是讲述了他们这个民族几代人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他们的子子孙孙的生与死,以及各种爱恨情仇的纠葛。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都会觉得很悲,因为每几页的内容就会有一个人出生,而同时会伴随着一个人的死亡,文中的主人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就讲述了自己的父母,丈夫及子女的死亡,在她的笔下,感觉生与死都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几笔带过。《百年孤独》亦是如此。
人物结局相同
一本好的书籍被大家所记住,除了文字的力量,也在于故事人物的灵魂击穿了读者的内心。相信大家喜欢阅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透过书籍中的人物,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百年孤独》这两本书中有这么多的人物,读者总是能够找到和自己相类似的人物,但是让人无奈的是,当我们看到文中和我们类似人物的结局时,我们是否会感到悲伤呢?《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中,很多人物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不过死亡本身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结局,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唯一的区别就是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每个人过的怎么样。文章中最让我心疼的一个角色其实是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因为鼻子歪一直被不然嘲笑,婚姻生活也不幸福,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唯一的儿子金得也因为自己的逼婚而命丧黄泉,最后为了报复丈夫对自己的欺辱,选择亲手杀死自己的骨肉。作为读者可以看出她非常的洒脱,也非常的有个性。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那种钻心的痛,谁又能懂呢?我们又怎么能仅仅通过几句轻描淡写的文字就抹杀了她内心深处的疼痛呢?
《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百年孤独》中的所有人物最后的结局都是非常的悲惨的,但是两本书的作者都并没有故意的去渲染这种悲伤,反倒是这种轻描淡写的文笔,更让读者感受生命之重。
两本书的故事都是跨越百年的史诗,整个框架都非常的宏伟,整个故事都非常的沧桑和有嚼劲,唯一不同的是,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感觉到非常的亲切,或许是因为我和作者同源,我们的文化背景相同,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的畅快淋漓,而读《百年孤独》时因为文化的差异,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背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会有些生涩。
阅读是嘈杂生活中的一副汤剂,我们需要它来调剂我们内心的不安与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