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C殖民社会和后殖民社会

殖民社会和后殖民社会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ocieties)
现代殖民主义的时代是从欧洲列强进行全球贸易扩张和全球征服开始的。但必须把前殖民主义的统治,特别是伊比利亚列强在中美和拉美的殖民统治,同新殖民主义区别开来;新殖民主义是同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全球扩张联系在一起的,它始于16世纪的商业革命而且本身涉及相继发展的几个阶段。前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的目标,是直接榨取被征服民族的贡物,其主要手段是政治控制。相反,新殖民主义是同资本主义的兴起相联系的,它的目标和手段主要是经济方面——直接的政治控制尽管有时有帮助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是寻求原料和寻求市场(特别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得对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实行调整。与那种最初的强行侵入政策相结合的,是消灭或不消灭被征服领土土著居民的领土征服,并实行白人移民、建立奴隶种植园和采矿企业。除了后一类情况外,即使对作为当时在经济上很突出、海军力量强大的主要帝国主义大国英国来说,实现新殖民主义或不久被称为帝国主义的目标,主要也不是靠直接统治。许多在形式上依然是独立的那些国家,很快就处于世界帝国主义的经济统治之下。只是在19世纪后期,特别是受到德国的挑战时,才出现了对殖民地的重新争夺,即重新瓜分世界;当时为获得直接殖民统治的争夺,基本上是出于各竞争的帝国主义大国彼此采取针对对方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而不是出于殖民关系本身所必要的条件。因此,对第三世界的殖民社会与非殖民社会进行区分固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区分得太清楚反而会使人产生误解。 为了避免把前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统治同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混淆起来,人们常用“帝国主义”一词来表示后者,而不管是否实行征服也不管是否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参看
帝国主义和世界市场
条目)。但必须区分早期资本主义的“老帝国主义”和19世纪后期的成熟资本主义的“新帝国主义”。19世纪后期的成熟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列宁的著名小册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研究的主题。帝国主义是同金融资本的统治联在一起的,从而使资本输出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争夺在两次大战中达到了顶点。就帝国主义统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的两个发展阶段必然导致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改变,和导致新的国际分工,从而使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在内部相互脱节,而在外部与宗主国的经济融为一体。这些社会不再是国内自给自足,而是集中生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所需要的原料和食品,常常依靠不可靠的单一经营。另一方面,它们却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产品提供了市场,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首先强调这一个事实,即它们成了宗主国资本投资的场所。宗主国的投资最初主要是投在种植园和采矿业中,但后来也投向那些可利用殖民地廉价劳力的劳力密集型轻工业制造部门。近年来,人们争论说,把重点放在输出的资本量上是不对的,因为新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以“合伙”形式出现的等级关系;这是在宗主国资本与殖民地本土资本之间建立的以前者控制尖端的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等级关系;因此,宗主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实际程度,大大超出了宗主国投放于殖民地经济中的资本的票面价值。 上述经济关系的性质,为理解后殖民社会的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到20世纪中期,大部分第三世界都受到直接殖民统治的支配。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苏联集团的出现和不再愿意承认衰弱的欧洲国家对大部分世界的政治控制的经济大国即美国的崛起——南亚国家才于1947年获得独立,从而开始了非殖民化的进程。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在冷战期间选择了不结盟政策这一事实,加上它们的社会主义言论,曾使许多学者欢呼第三世界是走上了一条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范例。但是,这些国家由于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固有联系和在财政上欠它们的债而表现出明显的经济依附性,使这些学者的看法成了泡影。依附于宗主国资本的概念,不久就被看作是有关殖民地国家地位的另一种定义——某些极端的解释则认为依附性意味着政治上受压,经济上受操纵(参看
依附论
条目)。 后殖民社会的概念,承认各阶级力量结成的较复杂的联盟。在受殖民统治支配的社会中,破坏了前资本主义的结构。并建立起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新的结构。这种新的结构不仅允许宗主国的资本发展,而且为本国资本在工业、商业和农业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殖民社会中,殖民地政府是宗主国资产阶级的工具,是为反对本土的在权利上彼此冲突的各个阶级而设置的。但在后殖民社会中,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那里的政府不再受宗主国资产阶级的直接操纵了。后殖民国家的理论表明,把国家看作是某一单个统治阶级工具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或者按照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解释,把国家看作是有利于整个统治阶级的社会形态的相对自主的再生产者,这无疑都不适用于新的情况。宗主国的资产阶级再也不能无条件地操纵殖民地的国家机器,尽管它们可施加相当的影响。宗主国的资产阶级同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由于下述事实而进一步复杂化了。它要同其它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同本土的各个阶级,争夺对政府的影响。本土的各个阶级现在虽力图利用后殖民政府来促进自己的特殊阶级利益,但并不能绝对地支配它,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受强大的宗主国资本家阶级的左右。实际上,可以说上述阶级中没有一个单独的阶级能够成为“统治阶级”,因为这将意味着要排除后殖民社会中其它阶级的有力存在。 后殖民社会的概念,同样是以一种单一的和边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位置,而宗主国资产阶级在这种社会中的存在则是结构性的,因此,这些竞争的阶级之间没有结构上的矛盾,而且在维护后殖民国家所支持的社会制度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由于受这一共同利益的支配,后殖民国家对每个单独行事的阶级就享有自主权,因为只有凭借这种自主权它才能调停这些阶级的竞争利益。因此,后殖民社会虽然是资本主义的,但却具有不同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和处于殖民统治下的国家所存在的阶级结构和状况。 (HA)
参考书目
① 哈姆扎·阿拉维:《后殖民社会中的国家》,1972年英文版。 ② 哈姆扎·阿拉维等著:《资本主义和殖民地生产》,1982年英文版。 ③ 哈姆扎·阿拉维和泰奥多·山宁合编:《“发展中社会”的社会学导论》,1982年英文版。 ④ 安东尼·布鲁尔:《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批判性的述评》,1980年英文版。 ⑤ 哈里·古尔伯恩:《第三世界的政治和国家》,1979年英文版。 ⑥ 哈里·马格道夫:《帝国主义——从殖民时代到当前》,1978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