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说词大赏:《中国》第一季第1集 春秋

2022-12-16 11:34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历史纪录片《中国》 解说词

第一季第一集:春秋

 

有些气象,从历史恢弘到当下;

有些思想,从历史奔涌到今天;

有些风潮,从历史流行到现在。

——《中国》


......

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

洛阳城外阳光透过树梢洒满林间

远道而来的孔丘,

和他仰慕已久的李耳

做了最后一次交谈,

年轻的孔丘滔滔不绝,既慷慨,又坦诚,

讲述了他对时下风气的焦虑和疑惑,

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强烈渴望,

只是听着,不置可否

临别之时,李终于打破沉默,说到

仁人者送人以言,

他缓缓的送给孔丘一段话,

这段话的意义,直到多年以后,

孔丘才会真正领悟,

二人执礼作别

......

在孔子出生那年

老子担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这是掌管国家档案典籍的史官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周朝以及之前的漫长年月中

知识一直被权贵阶层垄断

学术典籍由王室集中管控

教习传授只限于王公大臣与贵族之间

底层平民是没有学习的路径和权利的

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几户集合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全部精髓

看到这些凝结着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贵经典

更增加了孔子对周礼鼎盛时期的崇尚之心

 

当然这一次拜访,孔子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

他想向老子请教“礼”

证明自己对“礼”的坚持没有错

他更想与老子探讨当下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期待自己的主张能获得认同

 

老子掌握着这个国家最核心的文化资源

学问渊博而且善于思考

对人生、对自然

乃至整个宇宙都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讲述了自己对礼制分明、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的向往

希望借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

老子则将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称为“道”

主张道法自然

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不妄为、不强求,他提倡无为而治

执政者应“以无事取天下”

两个人的观点显然相去甚远

 

但面对老子

孔子始终是谦逊的

他并不失望

他来了、问了

他听到了

也表达了

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

如同所有意味深长的大事那样

安静地留在了时间深处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在拜访老子之前和辞别老子之后

孔子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过

他要想方设法地呼唤并恢复周礼

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礼制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

重新安放进世人的心中

他当然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切从教化做起

孔子向众人敞开大门

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知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

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只要交少许学费,哪怕只有一条干肉

就可以到他这里读书、学习

很快就有大批平民子弟前来求教

 

孔子为学生们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

这被后人称为“六艺”

孔子办学的地点有个好听的名字:杏坛

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的开放式学校

孔子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

传播到村野民间

“礼”是他教授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代表着秩序、规范、伦理

是维系社会运转、人与人关系的制度纽带

 

以“礼”为基础

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仁”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给出过很多不同的解释

而“仁”的核心就是爱人

是做人需要秉持的基本道理

这位正值盛年的老师

有着丰沛涌动的思想

对教育充满热情

教学相长,让知识如清泉一般流动

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思考能力

探问天地人生的奥义

开始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自觉

在杏坛广收门徒的日子是孔子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理想主义者孔子

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

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

 

和弟子的交流更像是对自身的拷问

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他应该无数次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也应该无数次地回答过自己

回望走过的道路

他想起了多年前洛阳城外的那个下午

老子的临别赠言仿佛预言了他必将遇到的磨难

老子说:

聪敏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

博学善辩者常常招致危险,因为他习惯揭人之短

在招致危险,并且离死亡很近的这一刻

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

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离老子这么近过

 

后世有言:上天若没有降生孔子

中国的历史将万古如长夜

七日之围,如同思想史上的一个寓言

孔子从未停止寻找出路,

为受困的弟子,

为受困的自己,

也为受困的中国,

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这些都难以安慰暮年的孤独

悲伤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

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突然病死

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战乱

唯一的儿子也先他而去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

孔子沉迷于《易》

他似乎从中看到了超越个体人生的更加复杂的宇宙和自然

岁月苍茫

曾经,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黄昏

孔子独自来到大河岸边

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

他发出了一声悠远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

孔子知道生命的有限和遗憾

终其一生连孔子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肩负的使命有多么宏阔

他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

进而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后世称为“儒家”的学说由此开启

他所编撰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著作

被奉为儒学经典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

承担了太多误解

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

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

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两千年

这些思想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川流不息

不舍昼夜

 

一个彬彬有礼的时代结束了

后人用“春秋”二字为这个时代命名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

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有人将其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就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

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

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

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

 

在没有了老子与孔子的岁月里

寒暑易节,春种秋收

大地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

历史也在跌宕起伏的纷争中继续向前伸展

 


解说词大赏:《中国》第一季第1集 春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