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些抗衰物质原理竟一样?美官方抗衰机构:引领未来50年抗衰发展

2023-08-01 10:04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假设你是一位衰老生物学研究者。

你发现了一种物质,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它能①抑制A通路②促进B基因的表达③……在之前的论文中,其他抑制A通路或者促进B基因的物质都能抗衰延寿,于是你认定这是一款新的抗衰物质!

但是很快就被打脸了。虽然这种物质能抑制A通路并促进B基因的表达,但实验动物服用后反而折寿了。这是为什么?这时候该怎么办?

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近日由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资助、美国多所知名高校在生物学顶刊《Nature》子刊上联合发文,表示找到了抗衰物质筛选“金标准”ITP计划中那些迷人抗衰物质之间的真正共性[1],手握这些关键点,还怕找不到新抗衰物质?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年,经由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抗衰物质筛选计划ITP精挑细选出的抗衰物质:如下图所示[2]。

emmm,都能抗衰老的它们,好像很难通过统一途径改善衰老呢。


表:ITP抗衰物质筛选中,能有效延寿的9种物质


别急,虽然看上去好像毫不相关,但那是因为没有采取正确的打开方式,本项研究的研究者们正是找到了那个“正确方法”:差分等级守恒(DIRAC)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将单个基因或途径编织成网的过程。

从身体里发生的某一件“小事”(生理过程,如,某种物质的氧化/代谢/合成,都可以算作人体里的“小事”)出发,这种分析方法能检测与之相关的所有基因的表达,并根据表达量为这些基因排序。这个小小生理过程和它连带的基因、通路,就形成一个个小网络。

如果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可认定这是一个严格控制的网络,反之则是一个松散控制的网络[3]。


图注:差分等级守恒(DIRAC)分析方法模式


正如字面意思所暗示的那样,严格好而松散不好。之前的研究证明,恶性表型和J病进展后期,身体里网络往往都“松松垮垮”,而维持网络的紧密性,可能是关键的抗衰老策略

巧了,这些“ITP优选”抗衰物质们的真正相似之处正在于:它们都能收紧各种网络。

研究者们以ITP中最常用的物质雷帕、ACA和17α-雌二醇为研究对象,并用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之前所做衰老干预实验中积攒下来的“家当”——肝脏蛋白质组数据集作为数据来源,对比它们对各种不同生物过程的干预作用。


他们先挑选了更可能被这三种抗衰物质改善的23个基础小网络(这些小网络被研究者们称为“模块”)试试水。

ACA促进了18个模块的严格调控,17α-雌二醇促进了21个,雷帕促进了22个,且干预作用下没有模块松弛下来。也就是说,它们分别能作用于这么多个小网络发挥促进健康和抗衰的作用,且至少在这23个小网络中不存在副作用


图注:星星的数量越多,说明该物质促进该模块网络严格调控的效果更强大,没有星星即无效果


试水大成功!

虽然从数据上能看出,各种物质收紧同一个小网络的效果可能不同,具体采取的方式也可能有差异;但从系统化、网络的角度,它们就是同心协力抗衰老的,它们的手中都握着各种小模块的“抽绳”,拉一拉就能将网子拉紧,并在此基础上将寿命拉长,主打的就是一个“求同存异”


有了一个开门红,研究者们继续乘胜追击。

首先他们又纳入了10个新的蛋白研究模块,并不再偏好于那些看上去就可能被抗衰物质影响的生理过程。事实证明,这些之前没有展现出“潜力”的新模块也都能被3种抗衰物质收紧

其中,网罗了大量线粒体蛋白、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模块,以及网罗了核糖体蛋白、和蛋白质翻译密切相关的模块,在雷帕和17α-雌二醇的作用下被收紧效果特别显著,暗示这两种抗衰物质对能量代谢和蛋白质翻译的突出改善作用


图注:等级保守指数越高,网络控制越严格,越有利于抗衰,Blue模块为上文能量代谢模块,Pink模块为上文蛋白质翻译模块


在蛋白质组里得到了相当满意的答案,研究者们接下去又从转录组的角度研究验证。因为蛋白质的合成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以转录组的mRNA为模板,如果这种共性研究方法也适用于转录组,则会表现出和蛋白组相似的结果。

一共2500个转录组小模块被投入研究,同时研究者还用数据存量更丰富的热量限制(CR)换下了17α-雌二醇。结果显示,ACA、雷帕和热量限制分别能收紧1662、1424 和 2454 个小模块,且没有模块被放松。


图注:从网络角度看,热量限制抗衰效果似乎比药物更强


对比显示,转录组中被收紧的模块生理过程和蛋白组类似,还有少数只在蛋白质组实验中被收紧、没通过转录组验证的,研究者也找到了另一种“不走寻常路”的蛋白翻译方法:CIT,将能促进CIT的抗衰干预方法一并纳入实验后,转录组和蛋白组之间的差异也被填补上了。

总之,在各种各样的实验和验证下,各种抗衰干预手段之间存在的广泛共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研究者们也总结出了“最受抗衰干预欢迎”的模块:

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即“生酮”)、TCA 循环(生成人体直接能量ATP的过程)、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和蛋白质稳态相关的生物过程。

是不是觉得有一点点眼熟?营养感知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炎症、蛋白质稳态丧失,都位列十二大衰老标识[4]!


图注:衰老十二大标识


这些之前根据独立研究总结、花了数十年总结出来的衰老生物学经典,通过这种网络化的方法竟然能轻松推出,只能说,整个衰老生物学未来的发展中,“网络化”方法必将大有可为。


恰好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在另一重磅Nature子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关于衰老生物学的一种复杂系统方法》[5]。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们仔细论证了,建立一个“网络”对衰老生物学研究来说是多么重要,并直言,网络化的复杂系统方法会引领未来五十年衰老生物学的发展方向。这对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衰老生物学来说,简直可谓“狂妄”。

但就像一条食物链难以概括整个生态环境的状况,一条衰老通路也无法解释完整机体的老化过程。人体和衰老都是极其复杂的事物,以至于前者被研究了几千年仍未知全貌,而后者至今也没能得到上市的干预物。

对于衰老原理和机制的研究是这样,那对抗衰老物质自然也是这样。


图注:不同的抗衰物质能影响同一模块,一种抗衰物质能影响多个模块


正如上图所展示的这样,就单纯从代谢来看,就有TCA循环、糖酵解、生酮作用……这么多途径互相关联、互相交叠,如果硬要把其中某一个单独割裂出来讨论,就可能造成前言中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别的抗衰物质能通过某通路/基因延寿,我这种就不行?

没有不重要的衰老机制,也没有不重要的抗衰干预手段,人类想通过科学研究有效延长寿命,就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或许从“一览众山小”中,就能发现解决衰老的“华点”呢?

今年4月底,发在顶刊《Science》正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将不同的衰老相关途径串成“基因电路”,再施加一个动力让这个电路跑起来,轻轻松松就能延长105%的寿命[6]。


图注:将两种衰老途径HAP和Sir2串起来干预的方法“基因电路”


也就是说,网络化的研究思路不仅可能找到衰老之因,还可能破解衰老之障。这样看,一年前的“引领未来50年发展”也算是真实的预言了。

—— TIMEPIE ——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TIMEPIE,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这些抗衰物质原理竟一样?美官方抗衰机构:引领未来50年抗衰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