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塑造抑郁角色》
这是一篇杂记,也算是随笔。你既可以把他当做故事消遣,也可以认真品读琢磨,自便。
其实标题原来不是这个,而是《骂抑郁》,想了想原标题流量过大,可能会冲了我这座小庙,于是我就把头缩起来了。
那我们从头开始聊吧,写一个新鲜东西不容易,肯定是要做些了解的。而万事万物形成肯定有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世间的法则。
我是个写小说的,要有点操守,不能见风就是雨,拿来就用。
于是为了考实就查了查,“抑郁症”?有点意外。
我这人喜欢从零查起,想知道这个东西最先是怎么来的。
查来查去,抑郁症目前只有一套叫SDS的评测标准,这个评测标准就是问你开不开心,难不难过,有没有啥爱好,有没有啥动力,还喜不喜欢之前喜欢的东西了?之类的琐碎问题。
如果答的不好,拿了高分,那就是抑郁症及第,心理病进士。
不过像这样的问题,我早晨拉屎前和拉屎后都可能会有两种答案结果。实在不觉得能作为依据来证明“抑郁症”存在。于是我怀疑起了一件事,“抑郁症”根本是一种杜撰出来的东西。
你可能觉得我荒唐,不过我才认为觉得我荒唐的人荒唐。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一个没有准确证据的东西能够横行于世,那其中的歪腻就不下妖魔鬼怪作祟了。好比那神仙水,长命丹,吃不准是一类套路。医生从一句“可能是抑郁症”作为开幕,一步步把个活生生的好人拉近这个“抑郁症”的陷阱里去。要真是这样,那不就是妖怪吃人吗?
于是我又查。发现理所当然的,“抑郁症”被归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这个东西肯定是有的。因为我见过,你们应该也见过,神经病啊,或者失常的人,就算没见过,那各类作品中也能见到些被塑造的行为意志特异的人。
不过这种人的特征大多是“不觉得自己有病。”
但“抑郁症”患者好像却不是这样的,大家好像都是争先恐后的用“抑郁症”这个标签来形容自己。
这就让我感到有些纳闷了。
有人介绍自己时会说自己“真才实学”,有人介绍自己可能会说“我力大无穷”“我点子活泛”“我能言善道”。人一些发言的背后都是有目的逻辑在里面的,这么说是为了推荐自己,那给自己打上一个“有病”的奇异标签,是会有什么目的呢?
也看过不少自称抑郁症的人。其中有真有假,倒也不难辨别。
有的真的就是为了满足表现欲,把这个标签当做了卖点——“我头上有角”“我有六根手指”“我家里养鬼”“我精神有病”。
那作为自我介绍,着实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了。
其他的,倒也不难理解。给自己贴夸赞标签是为了举荐自己,吸引别人。贴反面标签,不就是想主动退让,让人也自觉避退呗。
我可太懂这种人了,我小时候没少以生病为由开脱不想上学,所以立刻就想到“抑郁症”的好了。
这是一种只要我早晨便秘去检测就能拿到检测结果的病,真假难辨,用来当挡箭牌,巴适的很。
原来没少让医生开感冒高烧证明,只要贡献几百块钱感冒药的销额就行了。但感冒不如这病,这病明面上谁也辨不出来,数据上谁也没个准谱,药又各顶个的高价,反正开药医生有提成,谁也不会不乐意给我这个装病的人开个“抑郁症证明”的单子。这本就是谁都证明不了的。
何况人家医生各个精明,深知这种没有准确判定的病症,最后也只会用“可能得了”来描述,用“试试”来荐药。
而我呢,也肯定不会去问他“是不是吃了真的有效的”,因为我们其实都不在乎这件事。
除去这三种假的,剩下的大概就是真的了吧。
我倒不是要是说“抑郁症”这个东西其实不存在。只是现在就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术、科学、明确、直观的方式能判断一个人有“抑郁症”,他只能根据人的状态来判断,完全是一种不准确的“估量”得出的结果。
我熊掌劲大,估着有2两,医生猪蹄没爪,估着有2斤。那要有人来找我俩看是不是得了这病,到底是有病还是没病呢?
我不懂医,肯定姑息避离,不掺和麻烦。至于那医生,我可就说不准咯。
不过心理疾病这个是确实存在的,早十八辈子中国祖宗就在说“身病好治心病难医”“解铃还须系铃人”了,那时他西方蛮夷还在烧杀掳掠创造苦难给棉花大地大规模制造“心病”呢。
知己知彼,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时,才终于到了第一个话题,“抑郁症是怎么形成的”。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按照这种症状不叫“郁闷症”,而要叫“抑郁症”呢。中文是很有趣的。你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思考先打断一下,当然也可能并没有去思考,或许是没有脑子,或许是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动力了。那要是这样,可能真的是抑郁咯。
打断是为了先说说抑郁的最底层逻辑,只有符合这个逻辑,抑郁才有可能形成。你们可以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只有在没有强烈鲜明迫急的生存压力的条件中才会抑郁”
我没写过抑郁的人,倒是写过不少苦命人,什么乞丐啊,灾民啊,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指不定几十个字后这个人就死了,来不及他抑郁。悲伤,惋惜,或其他种种明确的强烈情绪可能会有,但绝不会抑郁,因为时间不允许,酝酿不出来这个东西。再者,真正苦命的早就适应了活一天是一天的日子了,那就成了他的生活。你见过有那个乞丐不是拿到几块钱就乐的去买吃的,欢天喜地的还要跳起来,哪里会有抑郁的影子啊?
倒是一些其他角色类型比较容易和这个“抑郁症”挂的上勾,比如落地豪门,皇帝之类的,乞丐之中也有身份特殊的,因家道中落落魄成那个地步,常常回想过往种种,又无法改变现状,这样才会抑郁。
这不是很简单吗,抑郁的关键在于抑,而不是郁。长期压抑的状态得不到解决的办法,才会憋出这病来。单凭郁闷,是没有这回事的。大多到了第二天早晨放个屁就过去了。
连我都想到能拿这新鲜东西倚病开脱了,估计或许也真的就会有这种人吧?
其实这套把戏自小学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玩过了。虽然“抑郁症”这三个字余音绕梁,回响非凡,好像用了也没什么不妥,拿来骗那些不懂的人也未尝不可?
不过说起不懂的人,连医生自己都不懂拿“可能是得了”和“试试”来“确诊”,谁还能懂啊?
只是我觉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想了想好像不该做这种掩耳盗铃的幼稚把戏了。几十岁的人,总不能还跟尿裤子的时候一样拿病开脱,总觉得有失身份,有失担当。所以还是给自己留点脸吧。
于是第一点全讲完了。应该不会有人来问“为什么叫抑郁症不叫郁闷症啊?最后也没讲啊?”吧。我觉得人有脑子的话,还是该动动比较好。把脑袋练好练活泛了,思维弹性也就柔韧了,不然真有那天得了“抑郁症”,可就没法自己爬出来了。
于是第二点治疗的总思路也讲完了。
接着讲第三点,方法。现在的人都喜欢直接听结果,其实并不是单纯只是因为懒。懒只是其一,相比另外两个原因都比较可耻,但没那么有侮辱性,所以人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是“懒”。
第二个原因是大气候快节奏已经剥夺了人的思考习惯了,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真正受害的时候还在沾沾自喜,“不过是有人代我办了,我直接看结果就是了”。这种大多得了抑郁症后自己就爬不出来了。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知识,没有判断依据也就没有判断力,也就无法想到还会有上面的第二种原因,也就会想到用“懒”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和“愚昧”。
所以会说自己懒的人,要么是自嘲自勉,实际上勤奋的没边了。要么是烂梨落地,彻底腐败的没人样了。
正常人谁说自己“懒”?我觉得那比趾高气昂的宣扬自己是“抑郁症”还恐怖,贱骨头吧?这种我巴不得他得个“抑郁症”哦,我是说真心话。
最后,骂了该骂的和喜欢讨骂的,就该说点正经话了。
根治抑郁症的原理。
上面说了。
一、这个东西是经过时间积累才形成的。所以自然需要时间去解决。更应该明白随手几秒打的一个结,解起来要花上十几秒、几十秒、几分钟乃至几小时。
需要时间,所以不要去信什么“立竿见影”,“吃了就好”。我一巴掌糊在病人太阳穴上让他睡着,给他脑子弄傻了,弄昏了,也是立刻摆脱抑郁烦恼,可“醒来”之后呢?
二、现状——这就是醒来之后还是要面对的缘由。所以最终是无法避开的,最后也只能从现状来着手才能真正的结局心理问题。把人弄晕告诉病人等同于“治疗方案”,那属实是在做坑害人命极损阴德不负责的勾当,死了之后在地府是要打板子的。
三、你的现状、你的问题,别人永远没有办法代为解决的,就算依仗外力暂时脱离困扰,将来遇到一样的难关迟早还会受困受惑。唯有自身强大,才能突破牢笼,重获新生。
一、二、三。
明白需要时间,看清自我现状,靠自己陆续解决。
如果觉得不对,就继续吃药。但我要告诉你,那药不是什么好东西。毕竟医学界目前对大脑的了解程度不够,对药理作用的了解程度不够,对抑郁症和药理和大脑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的了解程度就更不够了。
吃吧,当临床数据好好的吃吧,为医学界做贡献,今后你必能成为心理学与大脑学科学术报告表上数据的分母之一。名垂千……哦,无名啊。
不过医院库房的销量账单上倒是有你的名字,也算有名有份之人了。
身体的毛病治身体,心头的毛病理心思,不是自己的毛病不要往自己身上安,逃不过的毛病要学会取舍。有时你放不下的东西就是蝉身上的那层壳,蝉不脱壳就长不成,人不脱壳也长不成,一样的道理。
最后再给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
1 第一步永远是接触新的东西 让自己能够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原本让自己恐惧焦虑的事物或自我
2 不管你接触什么东西,为了分散注意也好,为了学新本事也好。首先要先学“识人”。毕竟你就是因为不识人才一直和不该相处的人在相处才“抑"郁。下次还是瞎的,一样会踩到沟里去。
3 筛选有积极思维的人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几个办法其实很矛盾,因为有这些能力的人,就算郁闷也不会抑郁,因为心里其实是“明白”的。而得了抑郁的,往往是因为“不明白”才无法自拔,这就是关键所在。
但事实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这些东西啊,需要见识很多,经历很多,才能明白,得以超脱。
同样是尿裤子,不管是如何形式出现“尿裤子”,小时候只会觉得“羞羞”。但长大了,如果遇到和“尿裤子”有关的事情,可能会觉得伤心,可能会觉得丢人,可能会觉得痛快,可能会觉得麻痹——家里的老人要走了,因为压力喝多了宿醉了,新婚之后等了许久终于能上厕所了,患上重病已经自知无力回天了。
抑郁症其实也和尿裤子一样,为了不走到那不好看的一步,最好还是早点自省自知。
人的成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也需要经历很多,让人感到抑郁的事,本就是磨炼人心的磨子,有的人挺一挺愈发刚韧成器了;有些人自暴自弃,索性主动退出了;有的人不明不白,始终不得解脱,郁郁而终了。
最终如何,其实还就在一念之间,如何选择,就觉得了如何收场。
拿自己当儿戏,那是比起傻子也不如啊,傻子也不会往自己嘴里尿。
可能有人觉得跑题了,也可能有人走神的感叹“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科学本就来自天地之间,洪荒之间,哲学讨论的也是这两者之间一个名为“人”的产物,两样学术殊途同归,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一个人抑郁,是因为在自我打造时少交了学费,可偏偏活在盛世,没那么轻易能死,又没有志气,于是就只能留三魂六魄在身,郁郁寡欢的述“我抑郁了!”
人间行走所需要的是强健体魄、维生的技艺、坚韧的精神,三者之一没有具备融洽,就只能在该独立的阶段变化中以焦虑的形式补交迟到的学费。
我就再没有还能多说的了吧,再说,可就又是难听的话了。
不正视问题,想靠写旁门左道转移注意的法子或是蒙汗药蒙混过关,那我真是巴不得抑郁症的患者都快点去死咯。
包括我最亲的爷爷,毕竟早死早超生嘛!脱离人间苦海,反正他一把年纪也没有遗憾了,不失为一种选择。
至于其他的,连鼓励的话都听不进去,可能也就只能听点刺耳的话了。
所以我觉得,娇噪作贱的人孽不如早些以死脱怨,也能免除再吐乌烟瘴气。没了谣言,算得上是为中止这条医学骗局做了贡献,也算是有些价值吧?
明白了吗? 只有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才能被真正明确判定为带有精神障碍人格的心理疾病患者。
至于“抑郁症”?
什么东西!
阅读理解(三小题共30分,每题10分)
1、文中开头段落提到“原本题目是《骂抑郁》”,为什么最终采用了现在的题目? (2分)
2、文中的“我”为什么说“我不懂医”?(2分)
3、文中的“我”在什么时候还在尿裤子?(28分)
4、为什么阅读理解的题目数量、分数总值和实际的题目情况完全不同?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30分)
——————全文完——————
看到又有人在发短视频科普什么是抑郁症,怎么处理怎么自救,三分钟解决抑郁,之类的,文学痢疾就犯了。
要说的内容正文基本都有了,至于中医如何调理这个东西,说了也没用,不说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次的文章其实带点meta元素,自己觉得很满意。嗯给自己打个60分吧。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