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物志·接识

2022-08-26 00:30 作者:陈谷子吃西瓜  | 我要投稿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人的性情的深处是很难知晓的,而读书人不论自己知识多少都认为自己有知人之明。所以看自己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看别人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他不能够识别人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同类人才的长处,有时却认识不到不同类人才的长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清节之人用清正方直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当他审视众多的人才时,能够认识性情行为恒常不变的长处,而有时却对方略计谋的欺诈产生疑惑。法制之人以法律规范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他能够认识比较出方正耿直之人的才能,而不看重变化多端的谋略之术。术谋之人以深思熟虑谋划计略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他能够评定计策方略的奇妙,而不能认识遵守法度的好处。器能之人以用智谋权术治理政事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方略的规定,而不知道制度的根本作用。智意之人以探究符合别人的本意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隐藏机谋的权术,而不看重常规的法制教化。伎俩之人以求取功劳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追求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臧否之人以观察别人的短处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指责批评的好处,却不以卓异突出不同寻常为长处。言语之人以辨别分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言辞敏捷反应迅速的聪慧表现,而不知道美质在内的好处。


        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

        所以互相非难反驳,没有人肯定对方。遇到与自己同类的人才,则讨论的时候观点彼此投合。遇到和自己不同类的人才,则尽管在很长的时间内也互不相知。凡是以上所说,都可以称作只与同一类人才相通。如果通两种人才以上,也就随着他所兼备的才能,达到不同的等级。所以只与同一类人才相通的人,只能认识一类人才的长处。与两类人才相通的人,就能认识两类人才的长处。与所有类别人才相通的人,就能够同时通晓众多人才的长处。所以兼才之人与国体之才是一样的。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要观察他一个方面,那么一个早晨就足以知道了。如果要深究其详,那么要三天以后才可以完成。为什么说三天以后才能完成?国体之人同时具备三种人才的特点,所以不与他谈论三天就不足以完全了解他。三天时间里用一天与之谈论道德,第二天与之谈论法制,第三天与之谈论谋略之术,然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他的长处,从而在提拔任用他的时候没有任何疑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材之常失。

        然而怎样才知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如果他的为人,致力于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去申述他的长处,进行称赞标榜,这就是兼才。如果他陈说自己的长处让别人称赞自己,不想知道别人有什么长处,像这样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就会对别人说的话处处怀疑。所以用深的道理说服肤浅的人,道理越深分歧越大。有分歧就会观点相反,观点相反就会互相非难。如果过多地陈说自己处事公正有理,就会被认为在表现自己的长处。如果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为内中空虚没有知识。如果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懂得谦逊。如果谦虚礼让不拿出全部本领,就会被认为肤浅鄙陋。如果只称赞某一家的长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如果普遍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处,就会被认为头绪繁多。如果提前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就会被认为要掠自己之美。如果要弥补别人观点的不足,就会被认为这样是要让自己不高兴。如果提出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比高低。如果论说博采各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论说不得要领。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谈话,才可以高兴愉悦。于是就产生了亲近关爱之情,称赞提拔之誉。这些都是偏才常有的过失。



参考文献:

梁满仓译注版《人物志》中华书局出版

人物志·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