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1566解说文案(32)

2022-05-30 17:22 作者:谢玄1991  | 我要投稿

昨夜圆非今夜圆

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

能得几多时少年

大家都知道月亮是圆的

当然更聪明的你一定要说月亮是球形也肯定对

但月相却是变化的

阴晴圆缺的月相

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对比随处可见

但很多人并不一定真的明白局部与整体

鲁迅的名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这就是一种辩证的看待整体与局部

战士是整体的评价

缺点是局部的评价

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人是战士

就否认他存在的缺点

更不能因为他存在缺点

就否认他是一个战士

 

当我们不具备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时

就会产生一种单向思维:一个人是战士

他就什么都是对的

说他的缺点就是否认他是战士

或者一个人有缺点

他就什么都是错的

说他是战士

就是洗白他的缺点

 

“封建王朝”在权利膨胀下奉行着为尊者讳

害怕民众因为局部而否定整体

不去教育大家辩证的看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索性把局部的任何错误都遮起来

意图百分百的塑造整体正确

在这样的教育下

反而让大家失去了能够正确评判事物的认知

对事物的评判走向了完全对和完全错的极端

再容不下对事物局部的分析讨论

 

当然整体和局部的边界有时候很难把握

如果片面的强调局部

会导致对整体的含糊

从而走向否定或者虚无主义

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

别有用心的通过局部证明或者否定整体

 

很多事物的整体分辩是极为困难的

甚至需要多年后的回顾乃至几世的证明

但对很多细小具体的事物

对人物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该具体辩证的看待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某方面错误否定了他的其他方面

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正确捍卫他的一切行径

一个由ABCD组成的事物

非要用A的对错去评判并不相关的B的对错

那所有的认知争论

最终都会沦为立场争论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管中窥豹的up

我们今天讲第二十二集

 

刘和平说“铁打的营盘”最适合形容的明朝卫所制

这些军事营房就如同一个个小城池

里面没有百姓全是军户

有家有口的士兵就在自家住

余下的单身汉就在一起吃大锅饭

齐大柱带的小队全是单身汉

自然就聚在一次吃住

 

根据小说的设定齐大柱是结过婚的

头一年老婆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母子俱亡

齐大柱虽说普通百姓出身

这一生的剧本却也算得上是跌宕起伏了

 

齐大柱和柱嫂是一个睡里面一个睡外面

同房但不入身

可谓井水不犯河水

(6:30-6:42)

 

这里可以看出来大柱虽然是个粗人

但粗中有细

出来和大家同吃饭

并特意澄清两人分开睡

就是为了给柱嫂一个清白名声

 

(6:56-7:18)

柱嫂这句回“家”吃饭很有意思

不成“家”何来的家

当然柱嫂并非是“污蔑”齐大柱和她是熟饭的关系

而是很坚定的表示她就视齐大柱为自己的男人

颇有点逼婚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看到大柱对柱嫂名节的珍惜

又一次澄清

就是为了让柱嫂不因自己而毁了名声

 

齐大柱不肯娶柱嫂并非是因为看不上柱嫂

而是柱嫂不肯嫁

而柱嫂不肯嫁

是因为齐大柱心里还有她被倭寇糟蹋的误会

柱嫂要齐大柱确信自己没被糟蹋过

可以心里平顺的娶自己过门

 

两个人一个想娶而对方不肯

一个想嫁又怕对方心里有芥蒂

这种处处为对方着想的感情平添了几分波折

也体现了两个人物真挚的内心

所幸大柱和柱嫂的“想娶不肯嫁,想嫁不肯娶”的嵌套没有形成死循环

两人互诉衷肠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大明虽然对柱嫂的笔墨不多

但是这个女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我认为柱嫂是大明几个主要女性中最体现自我的形象

被倭寇淫掠的柱嫂

拿出了誓死不从的反抗勇气

而被救下后又并不听任戚家军拈纸条牵姻缘的安排

坚定的要跟着救命恩人齐大柱

最妙的是刘和平似乎为了防止有人把柱嫂反抗倭寇

解读成封建礼教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禁锢

特意让柱嫂毫不在意名节的就跟齐大柱住到了一起

而柱嫂想嫁给齐大柱却又要他心里是顺的

更说明了柱嫂不是一个单单为了报恩而舍弃自我的人

柱嫂的每一个选择都体现了统一的自我认知

她不是一个依附在某个思想下的躯壳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刚烈女子

这份刚烈不是礼教下讲究贞洁遵从夫为妻纲的刚烈

而是敢于自我选择的一种刚烈

不论是反抗倭寇一心嫁给齐大柱还是后来要殉情

都是自我刚烈的外在表现

 

(10:55-11:14)

一般意义上的成亲是一套手续一段流程

齐大柱却直接快进到了“送入洞房”

这对于押注了他今天上床的弟兄们

可谓双喜临门

 

(11:20-11:28)

大明官场里骨头最硬态度最傲的两个人

要数胡宗宪和海瑞

尽管相互钦佩

但这两个志同而道不合的人

到底要碰撞出点火星来

 

在进入正题前

胡宗宪也要念两句诗

以胡宗宪相对海瑞的地位而言

完全可以不搭理海瑞

胡宗宪却特意要为海瑞找首诗

可见对海瑞之重视和认同

胡宗宪知道自己不能回答海瑞的问题

又不想拒绝的太生硬让海瑞误会

冷了这位海青天的心

所以用诗来明志

小说里海瑞听到胡宗宪要念诗

当场就觉得有些暴力

不是

反感

马上联想到了满嘴虚词敷衍的赵贞吉

只是顾及胡宗宪地位和名声

海瑞才忍着性子说请赐教

 

(12:46-13:25)

这首诗是高适的《封丘作》

算是很好理解的一首诗

胡宗宪借着这首诗夸赞海瑞既有陶渊明般隐士的傲骨

又有悲天悯人怜恤黎庶的仁爱之心

堂堂总督特意找首如此高评价的诗夸海瑞

可见胡宗宪对海瑞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13:38-14:00)

这首诗是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也很好理解

一心为社稷天下奉献

在边塞戍边守疆

又岂会为自己和家人谋利呢

胡宗宪正是以这首诗为自己的写照

向海瑞辩一辩自己的冤

海瑞闻弦歌而知雅意

当然懂胡宗宪的意思

这两首诗既是辩白也是交心

雅得很也妙的很

 

但海瑞就是海瑞

公事公办之时从不讲人情

他和胡宗宪的诉衷肠也就到此为止

 

(14:02-14:20)

这几句话算是打机锋

海瑞的意思是事情的真相你能不能告诉我

胡宗宪的意思是这取决于你要知道哪些事情的真相

海瑞这句已明心志的意思就是说

我知道你胡宗宪心中无私胸怀广大

即便你不说

我也不会误会你

另一方面也有给胡宗宪戴高帽的意思——你心志如此高洁

怎么能隐瞒真相呢

我们注意到海瑞的这个神色()

一向冷冰冰的海阎王对着胡宗宪露出几分笑意

就是心态的体现

 

(14:20-14:35)

胡宗宪之所以不制止

是因为他根本无法制止

乡谊与织造局签约时

胡宗宪尚未回到浙江

压根不知道这件事

何来的制止可言

而胡宗宪知道了这件事后让赵贞吉上疏分辨

赵贞吉却被杨金水说动

转手卖了自己

胡宗宪也蒙在鼓里

又如何制止

如今生米煮成熟饭

胡宗宪上疏

就要牵出赵贞吉织造局乃至嘉靖

这不符合他裱糊匠的方针

自然不可能上疏

这些东西跟海瑞解释

海瑞也不会认同

所以胡宗宪也懒得争辩

就用一句无法答你回复

 

(14:39-15:19)

大明律达人海瑞第一次被人用大明律教育了

场面有些好笑

这里其实不能算海瑞落了下风

而是胡宗宪“不讲武德”

海瑞的本意是和胡宗宪做一番肺腑交谈

自然不会拘泥于大明律的规则

胡宗宪要盖住浙江这摊子事的理由之前他见嘉靖的时候已经上奏过了

就是“代码屎山”理论——掀桌子大明可能立时就要大乱了

所以胡宗宪不能掀

也不能让海瑞掀

只能用大明律堵海瑞的嘴

 

这也是胡宗宪要提前念首诗的原因

胡宗宪知道自己为毁堤淹田做遮掩

从大道是讲肯定是错的

但一件事扭曲了之后

就很难按照既定规则来了

至少在胡宗宪这里是这样考量的

他有他的苦衷

他的苦衷却不能向海瑞言明

只能用诗告诉海瑞

我的心是好的

我的一切动机也是为了国事

我的隐瞒有我的苦衷

请你不要误会我

 

(15:34-16:06)

海瑞最后这个问题其实不算是问题而是盘逻辑

海瑞的意思是你胡宗宪派人来帮我

是早就知道郑何搞改稻为桑背后做了很多脏事吧

你连通倭这件事都了如指掌

毁堤淹田你会一点也不知情吗

结果胡宗宪(全部防出去了)

 

海瑞问胡宗宪为什么派人帮他平反的真正意思是

你胡宗宪怎么知道是冤狱

胡宗宪打个哈哈

只回答了海瑞面上的问题

避开了海瑞真正的意思

又用海瑞正在追查回避了自己为什么不查的问题

这两个回答避重就轻

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

要是海瑞继续追问下去

胡宗宪也不好答了

所以胡宗宪马上叫来亲兵带海瑞去见齐大柱

算是把海瑞的嘴彻底堵上了

到了这个地步海瑞知道再追问也毫无意义

只能在老狐狸胡宗宪的“太极拳法”下悻悻走人

 

海胡的对话虽然不长

但是隐藏信息很大

胡宗宪的气场太足

官位又太高

面上看海瑞落了下风

其实胡宗宪左支右挡的也并不轻松

但这番争锋相对是君子之争

可谓和而不同

 

(16:43-16:56)

小说里有个细节

虽然此时屋子里熄了灯

但房间的窗户纸被捅了很多个小眼

营房的灯光就通过这些小眼射在了齐大柱的床上

齐大柱以为这些人叫开门

就是想看看现场直播

当然不肯开门

 

不过这里有个不合理的地方

海瑞在门外找齐大柱

士兵们为何只会叫齐大柱开门

不会多加一句海老爷来了呢

 

(17:52-18:23)

小说里海瑞看到齐大柱和柱嫂在一起是板着脸的

直到齐大柱解释他们是明媒正娶

海瑞才露出一点笑容

可见刘和平小说里塑造的海瑞对礼法的强调

在这样战乱纷飞的年代

看到齐大柱成亲第一时间想到是不是明媒正娶

那也未免少了点人情味

电视剧里的海瑞听说齐大柱结婚是满面欣喜的

这就显得有“人气”得多

 

(18:33-18:54)

这段剧情和小说也有差异

小说里海瑞是摸了摸身上发现没有钱

向齐大柱借了一吊钱给柱嫂做贺礼

虽然刘和平意在表现海瑞的清贫

但借齐大柱的钱给齐大柱老婆做新婚贺礼

着实有点怪怪的

 

(19:07-19:15)

海瑞气场太强

让他放下身段和士兵们同乐又实在不是他的性格

这有点像以前念书的时候

边上来个平日不苟言笑的班主任

就算是自由活动学生也浑身不自在

 

(19:30-19:44)

陈洪的这句“好啊”

面上是反话

面下却是真话

看起来为赵贞吉的奏本发火

实际上心里是很兴奋的

他知道把水搅到吕芳头上的时候到了

 

我们这里注意一个点

一开始地方的奏疏都是给到通政使司的

也就是掌握在严党手里

如今严嵩失势

地方奏疏就直接给到了司礼监

这就是权力变动的体现

也可以看到实领其事的徐阶远没有当初严嵩的权力大

 

(20:00-20:17)

这里可以看出陈洪黄锦的各自立场

黄锦是吕芳真正的自己人

陈洪只是吕芳的下属

他一直觊觎着吕芳掌印太监的位置

如今有了这个借东风的机会

当然巴不得兴风作浪

黄锦做到司礼监的秉笔可没那么蠢

就算猜不到陈洪的心思也能预料到这么做的后果

当然要阻止

 

吕芳陪在嘉靖身边

不能第一时间回来看奏折

而要是把奏折压着不报直到吕芳回来

那耽误紧急奏报的罪名谁也担不起

陈洪正是利用眼下的这个情形压黄锦

目的还是想不经过吕芳直接上呈奏折

往吕芳身上捅刀子

黄锦只能自己冒险用老办法“报喜”去请出吕芳

所谓报喜就是禀报有喜事

用这个方法叫出吕芳

到了这个地步陈洪还想阻拦

这幅项庄舞剑心思

其余秉笔岂会不知

(20:50-21:09)

 

我们再回看大明

第一集的时候陈洪多次跳出来要搞冯保

而吕芳的眼神也多次显示出对陈洪的顾虑

可见陈洪在司礼监一直是半独立的势力

他虽然是吕芳的下属

背后却有嘉靖撑腰

嘉靖固然最信任吕芳

但也不可能让吕芳在司礼监一手遮天

安一个陈洪

就是对吕芳的监督与制衡

如果陈洪没有嘉靖的单独支持

就算是首席

也只是四大秉笔之一

他面对这些事的时候怎么敢自己拿主意

又怎么敢这么公开的要给吕芳上眼药

 

被黄锦顺利叫出来的吕芳

看到赵贞吉的奏报也是心惊

自己最亲近的干儿子之一出了大事

直属的织造局也卷入了浙江贪墨的案子里

吕芳会受多少牵连

他自己也没个底

所以这个帝国内相心里也是大受震动的

才会称这件事是个“坎”

自己需要过了

 

(22:49-23:33)

吕芳让黄锦告诉告诉嘉靖这封奏疏他们都没看

这是一句温暖而危险的话

温暖在吕芳特意把他们四个摘出来

为的就是出了事要自己抗

而吕芳都要和这四个人做个切割了

自然表示眼下形势的危险

 

锦衣卫的昭狱除了监牢

还有软禁待审官员的小院

每个小院里有三间房

西边的关押软禁官员

中间的是录房

东边的空着备做锦衣卫审案累了时的歇息之处

高翰文此时就关在小院西房中

 

(25:10-25:16)

自嘉靖二十一年起的进士就没见过嘉靖

自然也不会见过伺候在嘉靖身边的吕芳

高翰文被押在昭狱已是心如死灰

但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大明三巨头之一的吕芳亲自来见他

他内心还是激动的

小说里高翰文见到吕芳马上说朝局败坏苍生受苦

还问吕芳知否嘉靖知否

这未免幼稚过头

高翰文都见过了织造局的账本

还见过了锦衣卫查案的态度

岂能不知道吕芳嘉靖在背后扮演了什么角色

而电视剧直接跳到吕芳问高翰文查抄之事

对人物的塑造就更合理一些

吕芳的问话目的只有一个

搞清楚高翰文到底有没有看过沈一石的账册

吕芳这个千年狐狸在嘉靖和一帮朝廷重臣前游刃有余

观人识人的本事顶级

从高翰文回话的语气神态就能感觉出来真假

但高翰文确实没看过账册

只是听沈一石念过账册

所以答自己没看过是句真话

讲真话当然是最有底气的

 

吕芳接下来又用和蔼的语气

问出了可以要高翰文命的问题

(26:05-26:30)

小说里关于此时高翰文心态的描写非常细致

刚才还傻乎乎的高翰文终于是反应过来

肯定是浙江查到了织造局

所以这位内相吕公公才来亲自审问

而吕芳一再告诉他有什么说什么

马上让高翰文想起来海瑞对自己的叮嘱

他这才反应过来海瑞当初的话

才知道自己要怎么答

 

芸娘此时来打断吕芳的问话

就是怕书呆子高翰文在吕芳这样的老狐狸面前漏了陷

从嘴里蹦出杀身之祸来

 

(27:25-28:07)

这段话看起来和吕芳的目的无关紧要

其实是对吕芳心理的重要描写

吕芳之所以会宽容对待一个小小的芸娘

就是爱屋及乌的体现

这里体现了吕芳人性的一面

他对自己这些干儿子

是发自内心的呵护的

我们可以注意到吕芳听到芸娘说自己和杨金水不是夫妻时

脸上慈蔼的神色就马上冷淡了()

芸娘之所以要这么说

就是为了不刺激在一边的高翰文

刘和平之所以要塑造吕芳对杨金水和芸娘的关心

就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到吕芳既是帝国内相

也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父祖

他的一颗心并没有在那么多年做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时光里完全变硬

所以他问高翰文账册的问题

不是一片杀机

只是要搞清楚浙江的问题再护一护高翰文和芸娘

 

(29:01-29:43)

现在大明最清楚江南织造局二十年烂账的的人只有两个

那就是看过完整清算账目的嘉靖和吕芳

而吕芳比嘉靖又更清楚一些

因为根据账目查贪墨的事

是吕芳去做的

 

只要其他人不去往宫里捅

那内廷贪墨的真实情况就是宫里说了算

宫里说谁贪了就是谁贪了

说贪了多少就是贪了多少

这就是最大的灵活

当然这个前提就是其他人不知情

如果有个不怕死的愣头青手里有证据公布出来

那嘉靖怎么下台

宫里怎么下台

这岂不是玷污“圣名”

这样的人就必须宰了

所以吕芳来告诫高翰文不要乱说话

 

大明王朝里的嘉靖是一个心狠手辣但没有丧心病狂的人

还不至于宁杀错不放过

否则担心高翰文知道江南织造局的事

杀人灭口最省事

嘉靖一方面要面子

一方面没触怒到他底线的人他也不至于要下死手

这也是很多博弈可以存在的前提

否则海瑞早就死了

毕竟“暴力不能解决一切,但可以解决你”

 

当然也有人说

嘉靖不是不想杀高翰文

是怕被人议论

要知道高翰文是直接以查抄家财不利被锦衣卫监送京师的

关在昭狱里悄悄弄死

报个犯人在监狱里突发恶疾

谁又能说些什么

大明有些官员可以躲猫猫死喝开水死擦窗户死

高翰文身体不好在昭狱里死有什么奇怪呢

 

除了嘉靖

还有两路人对高翰文有想法

一路是内廷贪污的太监

一路是陈洪为首的司礼监第二波势力

贪污太监也许会杀人灭口

陈洪是想从高翰文嘴里搞到证据弄吕芳

这些人只有吕芳挡得住

所以吕芳说除了自己谁也不敢杀高翰文

谁来逼他们也不要理睬

 

(30:00-31:10)

吴京有部颇为尬的片子叫狼牙

里面吴京饰演一个刀尖舔血随时处于危险中的高手

但这部电影有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是吴京每次吃饭都吃得特别多特别饱

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下一顿饭

吃得饱让他觉得自己还活着

很多影视作品里

都有这种把每顿饭都当做断头饭来吃的人物心态

这既是对人物心态的刻画

也是对人物所处环境险恶难测的突出

 

吕芳每天要喝尽茶杯里的茶也是如此

吕芳在朝局日渐腐化社稷日渐动摇的情况下

伺候着恩威难测又手握绝对权力的主子

一个踩空就会万劫不复

这就是帝国内相无限风光权柄之后的隐忧

也是吕芳思危的体现

吕芳比其他人更通透的一点在于

他少了一份局中人看不清而导致的执念

所谓急流勇退

其实更需要能勘破的智慧

 

而且很难想象吕芳这样一个人物

坐到了那种位置

会对高翰文芸娘讲这样交浅言深的话来

他在这两个儿子乃至孙子辈的面前

放下了内相的架子

期盼高翰文和芸娘能走一条他自己这辈子从未走过也不可能走的路

也是对自己的顾影自怜

 

诚然吕芳说过一两个县这样的话来

但毁堤淹田并不是吕芳干的

他也无力改变什么

可以讲大明官场除了海王这种的

绝大部分人为官便是原罪(谁不是衣冠禽兽)

但这份原罪之下有人在这个体制的范围之内

做过挣扎做过抵抗

短暂的显露出一些人性

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里再强调一下

本系列对大明人物评价的笔墨

大部分花在了人物的局部方面

在一件事上体现人物某些思想认知行为

而不是一件事就能说明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拼凑的人物局部越多

才能越立体的感受到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也许局部越多我们越难以单维度的评判人物

但我们的认知反而会随着这样的模糊丰满起来

这么精彩立体的人物

我们若是用几个字几个词一个维度乃至一个方向就能总结完

岂不是淡薄而无趣了吗

 

小时候看《笑傲江湖》

东方不败倒台后

日月神教的人开始清算东方不败的罪过

就有人说东方不败武功低微装腔作势吓人

没有半分真实本领

我当时心想金庸也真是荒唐

故意要把人写得这么蠢这么坏

东方不败的坏又不体现在他武功的高低上

否定东方不败武功干嘛

等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

一个人错了就什么都错才是常态

 

说回剧里

吕芳来找高翰文的真正目的有三个

第一是搞清楚江南织造局的黑账外界到底知道多少

这决定了怎么给后续查案定调子

光高翰文就知道嘉靖三十九年五月到十月

沈一石上交了至少三十五万匹丝绸

结果一查说内廷只拿了十万匹

事情万一被翻出来

那岂不是把大明嘉靖和宫里的公信力都抽烂了

 

第二是杨金水已经疯了而且前途未卜

吕芳顾念“父子情”也要保护一下高翰文和芸娘

告诉他们别乱说话

就是教他们自保之道

 

第三是吕芳的政治主张

乱到了这个份上吕芳也希望能息事宁人

各方势力都盯着江南织造局的事

闹的大对他自己不好

对宫里和朝局也不好

吕芳和胡宗宪对朝局的观点比较相近

他们都希望眼下这个局面少点内斗

更不要大破大立

 

吃面的这个场景是电视剧加的

其他三大秉笔故意不和陈洪一桌

算是比较明显的暗示三人和陈洪的裂痕

陈洪从执意要给嘉靖送寄递开始

心里的“大九九”就暴露无遗了

江南织造局才刚刚起火他就敢背着吕芳搞事

说好听点叫胆子大敢搏

说难听点就是城府浅谋略低

从格调水平和为人来讲

陈洪在一帮老狐狸里像是个小家雀

司礼监的掌门人从吕芳换成陈洪

真可谓是一蟹不如一蟹

 

(33:46-33:56)

黄锦是假报喜嘉靖并不难猜

因为真报喜用不着让黄锦替换吕芳

对嘉靖来讲最大的忌讳不是做错事而是不忠诚

吕芳这条线是嘉靖最心腹的一股势力

一旦欺瞒那就是最大的罪过

所以黄锦照实说是最优解

黄锦是性子忠厚耿直

可一点也不傻

颇有些大智若愚

而且对现在的吕芳来讲

情况完全在掌控中

织造局的账本嘉靖早就看过了

查织造局这件事闹大了导致杨金水发疯

最多影响嘉靖把内廷贪墨的事情明着拎出来办

死几个内廷的奴婢

既是活该也不影响朝局和司礼监本身

所以不隐瞒就不招灾

隐瞒了嘉靖反倒要疑心出没有的事来

 

这个小细节设计的很妙(34:09)

注意陈洪满脸不服的表情

随着剧情的深入

陈洪渐渐要走上舞台中央

对陈洪的铺垫也越来越多

陈洪的这个举动也体现了了人物的特点

第一个是格调不高

司礼监秉笔的这个位置

在这种小事上拍马屁献殷勤

奴才相太过了

第二个是思虑短浅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悍跳想捅吕芳

把自己搞的里外不是人了又想在吕芳面前装乖巧

两件事都是无用功

 

吕芳看到球问四人嘉靖是什么意思

四人不可能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

但既然吕芳在他们就不需要当“大聪明”

所以一齐摇头

从一个球里就体会出外重内轻

不单单是因为吕芳会猜谜

更要结合朝局和嘉靖的一贯策略而定

这是多年内相攒下来的功力

不是一点小聪明能达到的

陈洪和吕芳最大的差异也在这里

嘉靖是要个忠诚的奴婢

但忠诚只是必要条件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要能安定上下的重要助手

掌印的职位不是一条听话的会朝人呲牙的恶犬就能胜任的

(34:42-35:28)

 

嘉靖二度下旨

浙江的局面为之一变

不粘锅从旨意里会嗅出了什么味道

海瑞又将有什么惊人之举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大明1566解说文案(3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