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盛顿海军条约浅述(万字长文注意)

2023-07-15 20:28 作者:激光sonic  | 我要投稿

休斯先生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

       [引言](2021年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全称《美、英、日、法、意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公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35000长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25:5.25:3.15:1.75:1.7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等。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公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美国外交的一次胜利。(Modern American History,SPRING 2011)

《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该条约中的许多内容及规定改变了以往各国海军军事实力的对比,其签订亦对太平洋、大西洋等海域的霸权归属、20世纪前半期海军军舰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海军军备竞赛,因此也未从根本上缓和列强对海上霸权的争夺,为日后海上竞争重新激化埋下了伏笔。


2023年序:这篇文章写于2021年1月,至今已经两年了,最早发布在碧蓝航线贴吧,并没有在bilibili专栏投稿。回看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浅论,现在看来则更像是资料汇编行文比较凌乱,史料文献的引用也很不规范。但笔者的中心论点是不变的,即虽然《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是美、英、日、法、意五国,但对当时非条约限制的国家,如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澳大利亚乃至德国等国的造舰技术和海军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条约舰”的定义不仅仅指缔约国在“海军假日”时期建造的舰船,广义上可以包括受到缔约国造舰技术影响的其他国家的海军舰船。笔者当时写这样一篇文章,就是想论述这样一个观点。奈何工程量巨大,相关文献史料资料卷帙浩繁,非一人之力所能企及。只好浅要论述,从各国海军造舰具体数据入手简要分析。

本文将从:

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背景、内容条款、对缔约各国20世纪前半期其海军发展历程及影响

②一些重要的概念(条约舰、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日同盟、巡洋舰、关于限制潜艇吨位问题)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影像文献资料对海军条约对军舰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解

③列举出受该条约影响的具体舰船,结合条约签订后太平洋等主要海域局势变化、各国海军发展计划,展示该条约的价值及弊端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是华盛顿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待,所以本文可能不得不涉及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该条约此前的《四国公约》及该条约签订之后二十年代的日内瓦会议、1930年代又一重要的海军条约《伦敦海军协定》。此段历史涉及的国家较多,本文在此仅试作浅述,无法面面俱到。有疑问、勘误烦请在评论区或私信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英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其次是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其海军力量公海舰队被英国皇家海军所扣押。英国及其盟友在如何处理这些德国舰船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法国和意大利认为,公海舰队中的舰船应被各战胜国瓜分,而英国及美国则认为这些舰船应该被销毁。正在各方争执之时,德国船员自行凿沉了公海舰队中的大多数舰船,即“公海舰队自沉事件”。这一消息震惊了法国和意大利,它们认为英国监管不力,而英国则辩解称当时用于守卫扣押船只的舰队正在进行演习。尽管战胜国内部争论不休,它们还是共同谴责了德国的行为,并且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英国曾在沉船事件上给予过德国任何帮助。沉船事件发生后不久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对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建造和维护的军舰的大小和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盟友,但在德国的威胁不复存在后,昔日战胜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在大战结束后的数年内迅速展开。伍德罗·威尔逊政府在1918年就提出了美国海军扩军计划,该计划完全实施后,美国海军将会一个拥有多达50艘战列舰的庞大舰队。

Thomas Woodrow Wilson (December 28,1856 – February 3,1924)

关于此,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在1916年另有一部《海军法》(The Naval Act of 1916),也称“大海军法”(the "Big Navy Act"),由美国联邦立法,要求大幅度扩充美国海军。一战期间受德国海军刺激,美国决定在十年内建造“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以期使美国海军拥有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海军相同的实力。计划中美国将在三年内建造五艘战舰,六艘巡洋舰,三十艘潜艇,五十艘驱逐舰和其他支援舰,预计花费超过5亿美元。

1918年9月,美国海军部总理事会建议,除了在最初计划中要求的16艘主力舰之外,还应建造12艘战舰和16艘巡洋舰。到1922年,如果所有舰艇都建造完毕,美国海军的规模和实力可能会超过皇家海军。然而,与英国和日本发生的军备竞赛导致了1921-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以及与美国的吨位限制比协议,即与英国皇家海军具有同等地位。具体为何达成了这种协定,在此笔者暂且按下不表。

作为回应对美扩建计划的回应,日本国会最终批准建造一批新的军舰,以使日本海军能够实现其“八八舰队”计划,即建设一个拥有八艘现代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的舰队。随后不久,日本开始建造计划之中的四艘战列舰和四艘战列巡洋舰,它们的规模和火力都比以前的同类舰船大得多。(Potter 1981, p. 232.,https://wiki.biligame.com/blhx/八八舰队计划)

长门级无畏战列舰陆奥停泊在港口

英国为加强其海军舰队的“两强标准”(Two-Power Standard,1889年制定的英国海军建设标准,即英国海军力量必须等于世界上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力量的总和),维护海上霸权,1921年议会亦通过《1921年英国海军预算》,该项决议计划建造四艘战列舰和四艘战列巡洋舰,在随后的一年里计划再建造四艘战列舰,并增加潜水艇的制造。(《世界历史名词》第一版; 耿志.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 《 CNKI 》 , 2012 Marriott 2005, p. 9.)

就连原来重视陆军而轻视海军的法国方面,也制定了庞大的扩充舰队的计划。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但由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盛行,美国公众并不欢迎这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美国国会并没有同意威尔逊1919年的海军扩张计划,在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美国政府恢复了战前所奉行的不干涉主义(Non-interventionism/non-intervention,一种外交政策,一国试图避免与其他国家结盟,以避免陷入与直接领土自卫无关的战争。在美国的精英人士和大众舆论中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Period between the world wars),这种政策因其程度和性质亦被称为孤立主义(isolationism)对继续进行海军扩张的热情不高。而英国也无法负担建造战舰的高昂成本。在1921年后期,美国政府注意到英国正在计划召开一次会议,旨在讨论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战略局势和相应的对策。出于先发制人的考虑和迎合国内对召开一次全球裁军会议的需求,沃伦·加马列尔·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政府于1921年11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the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Warren Gamaliel Harding (November 2, 1865 – August 2, 1923) was the 29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21 to 1923.

限制海军军备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在1921年11月21日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为了使美国在裁减军备的争斗中取得主动地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就代表美国提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建议,劝说各国放弃原定的造舰计划。他声称:“限制军备的方式就是裁减军备”(The way to disarm is to disarm)(Jones 2001, p. 119.)。这一雄心勃勃的口号得到了公众的热烈支持,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会议的时间,同时也确保了他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各国的采纳。休斯的建议包括以下一些原则:

1.全部停止正在执行或拟议中的海军主力舰造舰计划;

2.拆毁一部分现役军舰;

3.对有关各国现有海军力量加以考察并做出相应规定;

4.以主力舰吨位作为计算有关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准,配备辅助舰的吨位应与各该国主力舰的吨位成一定比例。

Charles Evans Hughes Sr. (April 11, 1862 – August 27, 1948)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ian, and the 11th 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华盛顿会议会场设置图

根据上述原则,休斯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1.美、英主力舰吨位总量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美、英、日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

2.削减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主力舰的数字,美、英、日三国只分别保留主力舰18艘、22艘、10艘;

3.10年内缔约各国不得建造主力舰,10年后待服役之主力舰报废时,才能建造、补充新的主力舰;

4.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35000吨的主力舰;

5.法、意两国主力舰问题容后再议。

休斯在建议中,还列举了美、英、日三国应停建和拆毁的主力舰名单。

美国提出的上述方案,是对英国海军优势地位的挑战。一次大战后,美国虽然发了横财,有了扩充海军,超越英国的潜力,但是要真正压倒英、日也非易事。所以,美国的第一步欲求争取做到与英国平起平坐。而通过限制主力舰吨位总量,英国主力舰的优势将消失,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美国的胜利。当时,英国已开始建造排水量为42000吨-45000吨的主力舰;美国还只能建造排水量为 33000吨的主力舰。美国提出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 35000吨的主力舰,就是要从另一方面限制英国扩大海军军备,使美国的实力相对增强。同时,上述方案也是对日本的限制。按照休斯的建议,英、美、日三国要拆毁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舰只共66艘,合计约187万多吨。这在各国代表中引起很大震动。据英国记者沙利文报道:当休斯提到英国应停止建造“英王乔治五世号”主力舰(此处指1911年开始建造的俄里翁级渐改型(HMS King George V)。一战结束后,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为给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class battleship)的建造留出吨位空额而全部报废)时,英国代表、海军上将比蒂勋爵“在靠椅上向前一趴,活像一只躺在门口太阳下打盹的猛犬被一个粗鲁的过路人踢了一脚似的……”。

“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油画
君主号战列舰(HMS Monarch)

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科洛内尔·雷平顿写道:“休斯先生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在哈定总统欢迎各国代表的宴会上,一位英国代表对他的日本朋友小声地说:“我们是代表着两个岛屿帝国,对于海军问题,我们的意见应该一致。”

然而,英国和日本对美国方案的反应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有关限制主力舰建造的想法得到了英国代表团的支持,但却在英国国内引发了争议。若限制得以严格施行,英国将无法在北海、地中海和远东同时拥有足够的舰队。这也激起了部分皇家海军军官的反对。然而,英国还是充足的理由来支持这一限制: 英国认为与美国开战的可能性仅在理论上存在,两个英语国家之间的政策差异很小。在英国及其统治地区,巨大的海军军费支出也难以得到公众支持。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衰退也使得英国无力支持如此庞大的海军。

日本代表则拒绝接受休斯的建议,并在这一问题上与英美两国产生了分歧。日本当时的海军学说及一些海军将领认为,防守国舰队对假定敌国的舰队的吨位应保持在7:10左右,即日本必须至少维持一个总吨位为美国七成的舰队,即著名的“对美七成论”,方能有取胜的把握并在随后的交战中占据优势。因此,日本代表认定,分配给日本主力舰的吨位数额太少,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日本人设想了两次与美国舰队的单独交战,首先是与美国太平洋舰队交战,然后是与美国大西洋舰队交战。因此5:3的比例相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够的。尽管如此,日本代表团团长加藤友三郎(かとう ともさぶろう、1861年4月1日〈文久元年2月22日〉- 1923年〈大正12年〉8月24日,时任日本海军大臣、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之一)还是更倾向于接受后者,不愿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因为在谈判开始时,日本的GDP仅有美国的18%而主力舰的总吨位仅有美国的55%,两国工业实力的巨大差距将导致日本在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并可能对本国经济造成打击,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加藤友三郎(かとう ともさぶろう、1861年4月1日〈文久元年2月22日〉- 1923年〈大正12年〉8月24日)(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

11月30日,日本首席代表加藤友三郎正式向大会建议,英、美、日主力舰吨位的比例应改为 10:10:7。但休斯不肯让步,他宣称:如果日本坚持它的主张,那么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要造 4艘军舰。

日本代表对休斯的建议抵制了约一个月。这期间,美国密码破译人员一直监听着日本代表同东京来往的绝密电报,以便在谈判中争取主动,直至探知日本政府已决定接受休斯的建议。日本政府作出这样的决断,一般认为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不佳,日本要继续坚持大规模军备竞赛确有困难。加藤友三郎决定接受美国提案的5、5、3比例时说:“国防不是军事人员的财产。 战争也不是军事人员应有的能力。...尽管人们认为日本的军备具有与美国竞争的能力,但不可能像日俄战争中那样用少量的资金进行战争。除美国以外,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接受日本的外国债券,即使这些钱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得。但是,如果美国成为敌人,这条道路将被封锁。总之,日美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真正充实的国力,不管有多么充实的军备也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国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培养国力和避免战争。”(“国防は軍人の専有物にあらず。戦争もまた軍人にてなし得べきものにあらず。……仮に軍備は米国に拮抗するの力ありと仮定するも、日露戦争のときのごとき少額の金では戦争はできず。しからばその金はどこよりこれを得べしやというに、米国以外に日本の外債に応じ得る国は見当たらず。しかしてその米国が敵であるとすれば、この途は塞がるるが故に……結論として日米戦争は不可能ということになる。国防は国力に相応ずる武力を備うると同時に、国力を涵養し、一方外交手段により戦争を避くることが、目下の時勢において国防の本義なりと信ず。”)他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才是国防的真正途径。

在日本代表内部对美国给出的提案亦有分歧。加藤友三郎被誉为“一支照亮危机世界的伟大蜡烛”和“海军上将政治家(具有上等政治意识的海军上将)”(「危機の世界を明るく照らす偉大なロウソク」「アドミラル・ステイツマン(一流の政治センスをもった提督)」)但代表团首席海军顾问加藤宽治(かとう かんじ/ひろはる、1870年10月26日(明治3年10月2日) - 1939年(昭和14年)2月9日(『官報』第3647号,1939年3月4日)明治、大正时期日本海军大将)却强烈反对加藤友三郎的看法。

加藤寛治の肖像写真です(1935年撮影)
(首席随員として赴いた加藤寛治は軍縮条約反対派であったため、主席全権加藤友三郎とは激しく対立し、条約成立時には憤激のあまり鼻血を出してしまったというエピソードがある。/作为首席随员前往的加藤宽治是条约反对派,即舰队派,因此与全权代表加藤友三郎发生激烈争论,条约签订时因过于愤怒而流鼻血。)

加藤宽治当时也是海军大学校的校长(Ian Gow.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Pre-War Japanese Politics: Admiral Kato Kanji and the 'Washington System'. p.63,p.97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ISBN 0-203-67924-5)(值得注意的是,该书错漏颇多,尤其明显的是各种日期,不乏在同一页有自相矛盾者。因此凡与本文注明出处有冲突者,均优先采信其他资料来源)。他同时也提出了“大海军”理念,该理念认为,若美国陷入与日本的战争,凭借美国的工业实力,美国可以快速建造一支数量庞大的军舰以对抗日本。在他看来,日本与美国必有一战,因此日本应尽可能做好对美战争的准备,建造足够多的军舰。尽管困难重重,加藤友三郎仍设法说服了日本政府接受休斯的提议。但在日本海军内部,这一提议仍引发了数年的争论。(Evans, David & Peattie, Mark,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pp. 193–196. ISBN 978-0-87021-192-8.)

在美国的建议下,美、英、日三国首席代表进行了秘密协商。加藤在表示愿意接受休斯建议的同时,提出了交换条件:一是承认日本在中国已经获取的利益;二是英、美在太平洋所属岛屿之防御设施应维持现状;三是保留日本新近竣工的“陆奥号”战舰。美国基本上同意了日本的上述要求。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已得到日本关于“门户开放”的保证,也就承认了日本原有的在华利益;在设防问题上,美国同意不在菲律宾和关岛设防,但保留在檀香山增加防务的权利;至于保留“陆奥号”战舰,美国也未提出异议。日本的要求虽已得到满足,但因远东和太平洋岛屿属地问题还在讨论之中,日本担心会议做出不利于它的决议,所以在限制主力舰问题上仍然继续拖延,不愿马上签署条约。12月13日,《四国公约》在不损害日本利益的条件下签字。12月14日,在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上,休斯支持中国代表团向日本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向日本施加压力。从当日下午四时开始,美、英、日三国进行了 4个钟头的紧张磋商,使加藤终于同意接受英、美、日三国主力舰的总吨位保持5:5:3的比例。12月15日,限制军备委员会宣布,美、英、日三国已对限制主力舰问题达成协议。

在讨论各国对主力舰总吨位限制的同时,有关个别战舰保留问题的讨论也值得注意。尤其是日本代表团一直试图保留建成不久的陆奥号战列舰。当时,只有两艘配备16英寸舰炮的战列舰,即日本的“长门号”和美国科罗拉多级“马里兰号”,而日本如果拥有陆奥的话,则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长门级战列舰(Nagato-class battleship)是世界上最早装备16英寸(406mm)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试航时速度达到26.728 节,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1930年前后,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二号、三号主炮塔换装10米测距仪,拆除了2座140毫米炮,增加了4座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炮和20门25毫米机关炮,同时增加了主炮和副炮的最大仰角,拆除了鱼雷发射管。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

日本认为刚刚完成试航的陆奥是已建成的军舰,不在此限(事实上,陆奥的造舰工作原本应该在10月24日完成,但由于一些未完成的工作而及时移交给了海军/事実、陸奥は10月24日完成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が、実際には突貫工事をしたが間に合わずに一部未完成のまま海軍に引き渡されている)。双方为此展开了长达3个星期的争论,日本提出日本国民对这一战舰抱有极大的热情,甚至陆奥号的建造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小学生的捐款,如果将其废弃则无法向国民交代。西方记者一度报道说陆奥号的舰名与明治天皇的名字睦仁读音相同,因此日本必然全力争取(伊藤正德,刘宏多(译),联合舰队的覆灭,海洋出版社1991)。英美方面的调查由于日本的干扰,没能抓住陆奥号未交付使用的确证。在这一番说辞和日方对英美调查团的干扰下,英美最终批准其拥有权,同意了日本保留陆奥号。

为了回应日本的这一行为,美国将继续建造3艘已决定放弃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Colorado-class battleship),而英国则继续建造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class battleship)。

▲The modernized U.S. Navy battleship USS Colorado (BB-45) steams off lower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USA), circa 1932.(美国在得到日本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田纳西级战列舰的设计,主要改进火力和防护力,8门16英寸(406毫米)口径主炮取代了14英寸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厚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
▲The Royal Navy in the Interwar Period Battleship HMS Nelson.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协定》签定而作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稍后补充),因《华盛顿海军协定》签定而作废。1922年英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级采用平甲板船型,不再是以往英国战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准,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装甲最厚的战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目的是将有限的重装甲防护区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连锁反应也令人担忧。受条约规定排水量的限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航速较慢(相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全炮塔化的双联装6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但其高速轻弹在实战中被证明效率低下,其使用的Mark I型16寸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导致炮弹贯穿力不足,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Mark I型15英寸舰炮和新式的Mark VII14英寸舰炮,更无法和同期的美国Mark I16英寸舰炮、日本三年式410毫米舰炮相比。并且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适航性、稳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国海军中地位不高,甚至低于一战前动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同级舰:纳尔逊(Nelson)、罗德尼(Rodney)。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1927年完工。纳尔逊级战列舰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人士称为“大七”(Big Seven))

在休斯的建议中,对法国、意大利主力舰吨位的总量没有提出确切的限额。当时休斯说:“鉴于大战的非常情况,影响了法、意海军的现有力量,目前没有讨论两国主力舰吨位限额的必要。”对此,法国代表大为不满,认为是对法国的轻蔑。法国代表团最初并不同意将其主力舰吨位限制在17.5万吨的提议,他们要求将限制提高至35万吨,略高于日本。12月15日,即美、英、日三国宣布达成协议的当天,法国突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法国须拥有主力舰35万吨;二是自1925年开始,法国将建造新主力舰10艘,每艘为 35,000吨,以防备德国的再起和保障法国殖民地的安全。意大利也要求享有与法国同等的权利。英国对法国的要求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违背了英国的一贯方针,即防止法国独霸欧洲,防止法、意两国的海军力量在地中海超过英国。于是英国采取对策,向报界披露了法国的要求,使法国政府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12月16日,休斯又提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法、意两国可各拥有主力舰175,000吨。那时,法国已建成的主力舰有 7艘,共164,000吨;在此基础上要实现前述要求,需要军费 4亿美元,这是法国所无力负担的。法国这样漫天要价,不过是以攻为守的一种手法而已。

最后,英美在巡洋舰和潜艇上的让步说服了法国人同意限制使用主力舰(Marriott, Leo, Treaty Cruiser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ship Building Competition, Barnsley: Pen & Sword, 2005,p.11  ISBN 978-1-84415-188-2)。12月16日,休斯把他的妥协方案电告正在英国的法国首席代表白里安(阿里斯蒂德·白里安,1862年3月28日-1932年3月7日,法国政治家/Aristide Briand, né le 28 mars 1862 à Nantes et mort le 7 mars 1932 à Paris, est un avocat et un homme politique français)。白里安表示,只要对潜水艇不加限制,175,000吨的主力舰限额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法国代表认为意大利不应该拥有和法国一样多的主力舰配额。但是,美国和英国代表团的压力最终仍迫使法国同意了这一安排。 意大利政府认为这是巨大的成功,但实际上凭借意大利当时的工业水平,他们几乎不可能用尽配额(Giorgerini, Giorgio. Uomini sul fondo : storia del sommergibilismo italiano dalle origini a oggi. Milano: Mondadori. 2002: 84–85. ISBN 978-8804505372)。

12月20日,英、美、日、法、意五国终于在限制主力舰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在达成限制主力舰吨位的协议以后,限制军备委员会还讨论了限制辅助舰的问题。在休斯的建议中,把辅助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包括巡洋舰,驱逐舰等在内的水上辅助舰;第二类是潜水艇;第三类是航空母舰。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关于潜水艇的限制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9万吨,日本可拥有54000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因为英国所需大量物资全靠海外供应,仅粮食一项就有3/5依靠进口,保证海运畅通极为重要。一次大战中,德国的潜水艇炸毁了许多英国商船,所以英国主张完全禁止潜水艇。英国的主张首先遭到法国的反对。法国缺少建造主力舰的经费,为了保持海军实力,坚持要拥有相当数量的潜水艇。法国代表表示,为了维持本国与殖民地及海外属地的联系,保障本国领土的安全,法国应拥有 9万吨潜水艇(Marriott, Leo, Treaty Cruiser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ship Building Competition, Barnsley: Pen & Sword,pp. 10–11. 2005, ISBN 978-1-84415-188-2)。日本、意大利和美国代表都同意法国的上述意见。

针对法国的要求,贝尔福发表了演说,他说:“英国之所以能同德国的潜水艇进行斗争,只是因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基地。基地遍布各地的法国,如果再拥有大量的潜水艇,那可能要比德国对英国的威胁还大许多倍。”法国代表驳斥说,法国并未猜疑英国要以525,000吨主力舰向法国施展阴谋,英国也不应因法国要求有九万吨潜水艇而猜疑法国对英国怀有敌意。白里安表示,如果英国愿意废除主力舰,那法国就立刻废除潜水艇。他还讥讽说:“英国从来没有利用本国主力舰来攻击法国。英国建造主力舰想必是为了打捞沙丁鱼。那么,何不让可怜的法国也造几艘潜水艇……来研究研究海底植物呢……。”唇枪吞剑,各不相让,英、法关系弄得十分紧张。美国为了缓和矛盾,又提出一个新方案,即英、美可各保留潜水艇 6万吨,日、法各31,500吨,意大利21,000吨。但是,法国仍然坚持 9万吨,决不让步;日本则要求潜水艇的吨位也按照5:5:3的比例确定;意大利则坚持要31,500吨。由于分歧太大,限制潜水艇问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Birn, Donald S. Open Diplomacy at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of 1921–2: The British and French Experienc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70, 12 (3): 297. doi:10.1017/S0010417500005879)

此外,限制军备委员会对限制空军和裁减陆军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不过由于本文重点介绍该协定对海军的影响,因此对此问题仅作简要介绍。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在伦敦发表演说时不同意裁减陆军,法国决不裁减陆军,日本、意大利和比利时也不同意裁减陆军。英法矛盾如此尖锐,有关各国意见也如此分歧,限制陆军军备问题便成了悬案。而由于飞机的战略价值日益引起军事专家们的重视,英、美、法、日等国都无意裁减空军,使这项讨论也没有取得什么结果。

 经过86天的激烈争吵,最后总算达成了一些初步的协议,于1922年2月6日签订了《美、英、日、法、意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公约》

《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原文译文


条约第一章规范签约国主力舰、航空母舰及其他作战舰艇的建造限制。

第二条规定除了签约国除了条约中允许保留的主力舰外,其余无论建造完工与否皆需废弃。

第三条限制签约国不得建造新的主力舰,除非依据条约规范的方式来建造替换主力舰。

第四条限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主力舰总吨位为525000吨:525000吨:315000吨:175000吨:175000吨。(即5.25:5.25:3.15:1.75:1.75的比例)

第五条和第六条限制签约国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火炮口径不得大于16英寸(406毫米)。

第七条限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航空母舰总吨位为135000吨:135000吨:81000吨:60000吨:60000吨。

第九条限制签约国不得建造超过27000吨的航空母舰。但在不超过航母总吨位限制下,允许建造两艘不超过33000吨的航空母舰,且这两艘航空母舰允许由废弃的主力舰改装而来。

第十条限制签约国航空母舰火炮口径不得大于8英寸(203毫米),且6英寸(155毫米)以上火炮不得超过10门。

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限制签约国不得建造10000吨以上或火炮口径大于8英寸(203毫米)的作战舰艇,主力舰和航空母舰除外。

第十九条限制英国,美国,日本在太平洋岛屿上不得新增、扩建或加强海军基地和岸防设施。

条约第二章定义表列各签约国可保留的主力舰和替换年限,规范主力舰的废弃与替换方式,以及定义何谓主力舰、航空母舰和标准排水量。

主力舰:排水量超过10000吨或火炮口径大于8英寸(203毫米)的作战舰艇,且不是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排水量超过10000吨,搭载飞机且供飞机由此起降的作战舰艇。

标准排水量:船舰建造完毕后搭载航行时所需人员、燃料、武器、弹药、淡水等所有人员所需物资。本条约之吨,除特别记载为公吨外,其余皆为折合2240磅之英吨(1016公斤)。

五国公约对各国舰船总吨位限制

一般认为,《五国公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大量造舰计划被取消,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各国主力舰的军备竞赛。这是华盛顿会议所取得的一点成果。虽然华盛顿海军条约是为了防止军备竞赛,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各国都在该时期酝酿扩建海军。

 

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受该条约限制的战舰(巡洋舰、战列舰)。

首先是巡洋舰。值得注意的是,五国公约仅对两种舰船(战列舰、航空母舰)作出了排水量及火炮口径的限制,而对辅助舰船只作了单舰吨位及武备的限制(即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的巡洋舰),而没有从总量上加以限制,所以各国就相继开始大量建造巡洋舰。因而条约型巡洋舰舰一般泛指该时期建造的重巡洋舰(亦有例外,如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后,美国建造的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Brooklyn-class cruiser、英国的城级巡洋舰/Town-class、日本的最上级“轻巡洋舰”/もがみ)

威奇塔号重巡洋舰
1935年试航中的最上

直到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与会国才对轻、重巡洋舰的标准有了明确定义。(1929年日内瓦海军会议试图规定巡洋舰总吨位,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伦敦会议在日内瓦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美国获准使用比英国更多的重型巡洋舰,但英国获准使用更多轻型巡洋舰。 之所以达成协议,部分原因是英美两国代表团认识到更大的共同利益(Potter, E . Sea Power: A Naval History, 2nd Ed.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1981.p.234-5. ISBN 0-87021-607-4),并且由于1929年的华尔街崩溃而需要削减政府开支。这些事件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达成协议的必要上。(Marriott, Leo. Treaty Cruiser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ship Building Competition. Pen & Sword, Barnsley,p.13. 2005. ISBN 1-84415-188-3)

《伦敦海军条约》第十五条定义:

巡洋舰:超过1850吨,火炮大于5.1英寸(130毫米)且非主力舰或航空母舰的水面作战舰艇。再依照火炮口径区分如下:

a型巡洋舰(重巡洋舰):火炮口径大于6.1英寸(203毫米)。

b型巡洋舰(轻巡洋舰):火炮口径小于6.1英寸(203毫米)。

1922-1936年的15年间,列强基本上遵守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建造限制。除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外,列强海军都努力建造排水量为1万吨或接近1万吨、主炮口径为203毫米的舰艇。这些舰艇被定位为准主力舰,这就是条约型重巡洋舰。后来,根据《伦敦海军条约》,这些军舰的拥有量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大部分巡洋舰的建造逐渐向装备152毫米主炮的巡洋舰转变,也就是所说的条约型轻巡洋舰。

美国所建造的条约型巡洋舰列举如下:

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2艘(1930)(彭萨科拉、盐湖城)

北安普顿级重巡洋舰6艘(1930)(北安普顿、切斯特、路易斯维尔、芝加哥、休斯敦、奥古斯塔)

波特兰级重巡洋舰2艘(1932)(波特兰、印第安纳波利斯)

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7艘(1934)(新奥尔良、阿斯托利亚、明尼阿波利斯、塔斯卡卢萨、旧金山、昆西、文森斯)

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9艘(1935)(布鲁克林、费城、萨凡纳、纳什维尔、菲尼克斯、博伊西、火奴鲁鲁、圣路易斯、海伦娜)

威奇塔级轻巡洋舰1艘(1939)(威奇塔)

USS Pensacola (CA-24) underway at sea in September 1935

英国在建造条约型巡洋舰时,着重强调舰艇数量超过性能,航海能力超过作战能力。

霍金斯级重巡洋舰5艘(1919)(霍金斯、罗利、血仇/vindictive、埃芬汉、弗罗比舍尔/Frobisher)

郡级重巡洋舰13艘(1920)(贝尔威克、坎伯兰郡、萨福克、肯特、康沃尔、澳大利亚、堪培拉、伦敦、德文郡、苏塞克斯、什罗普郡、诺福克、多赛特郡)

肯特级重巡洋舰7艘(1929)(贝尔威克、坎伯兰郡、萨福克、肯特、康沃尔、澳大利亚、堪培拉)

伦敦级重巡洋舰4艘(1929)(伦敦、德文郡、苏塞克斯、什罗普郡)

诺福克级重巡洋舰2艘(1930)(诺福克、多赛特郡)

约克级重巡洋舰2艘(1930)(约克、埃克塞特)

(应当指出,郡级巡洋舰实际上包含了肯特级、伦敦级、诺福克级,且肯特级中的澳大利亚、堪培拉是由澳大利亚海军提供的。另外未实际下水或未实际建造的舰船在此没有列出。)

日本建造的条约型巡洋舰:

古鹰级重巡洋舰2艘(1926年)(古鹰、加古)

青叶级重巡洋舰2艘(1927年)(青叶、衣笠)

妙高级重巡洋舰4艘(1929年)(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高雄级重巡洋舰4艘(1932年)(高雄、爱宕、摩耶、鸟海)

最上级轻巡洋舰4艘(1935年)(最上、三隈、铃谷、熊野)

利根级重巡洋舰2艘(1938年)(利根、筑摩)

伊吹级重巡洋舰2艘(1942年)(伊吹、鞍马)

(其中,高雄级和最上级在日本退出伦敦海军协定后分别进行改造,利根级巡洋舰是日本海军所服役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而伊吹级重巡洋舰,也称改铃谷级重巡洋舰。为了节省设计时间,该级舰的设计布局基本上与先前的最上级重巡洋舰相同。本级的两艘舰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动工,但仅有首舰“伊吹”下水,且于后续建造过程中被改装为轻型航空母舰。伊吹号于1946年拆解;二号舰“鞍马”则于动工后不到一个月即遭拆解)

 

法国建造的条约型巡洋舰:

杜肯级重巡洋舰2艘(1928)(杜肯、图维尔/Duquesne、Tourville)

萨弗伦级重巡洋舰4艘(1926)(萨弗伦、科尔伯特、福煦、杜佩里克斯/Suffren、Colbert、Foch、Dupleix)

阿尔及利亚级重巡洋舰1艘(1934)(阿尔及利亚)

 

意大利方面,建造的条约型巡洋舰有:

特伦托级重巡洋舰2艘(1929年)(特伦托、里雅斯特)

扎拉级重型巡洋舰4艘(1931年)(扎拉、阜姆/Fiume、戈里齐亚、波拉)

博尔扎诺级重巡洋舰1艘(1932年)(博尔扎诺)

 

由于德国、西班牙、苏联、阿根廷等国本来就不是缔约国,因此与《伦敦海军条约》毫无关系。所以她们在建造军舰问题上没有限制。德国方面建造的巡洋舰较少:只有希佩尔海军上将级3艘(希佩尔海军上将、布吕歇尔、欧根亲王)(另有两艘塞德利茨和吕佐夫未完工)。

 

苏联:

克拉斯尼·卡夫卡兹级重巡洋舰1艘(1932)(克拉斯尼·卡夫卡兹/红高加索/КрасныйКавказ)

基洛夫级轻巡洋舰6艘(1938)(基洛夫、伏罗希洛夫)

马克西姆·高尔基级重巡洋舰(1940)(马克西姆·高尔基、莫洛托夫、卡加诺维奇、加里宁)

西班牙:

卡纳里亚斯级重巡洋舰2艘(1936)(卡纳里亚斯、巴利阿里)

 

瑞典:

哥特兰级轻巡洋舰(1933)(哥特兰)

三王冠级轻巡洋舰(1944)(三王冠/HSwMS Tre Krono、约塔狮/HSwMS Göta Lejon)

(应当指出,按照时间划分三王冠级应属于后条约时代的巡洋舰,但由于该级舰的设计工作由意大利进行,瑞典海军在1940年提出三王冠级的构想,1941年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直到1944年才下水首级舰,在设计思路上与条约型巡洋舰相仿,因而笔者认为可以归类于条约型巡洋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条约型巡洋舰打破了条约的限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重巡洋舰”。其任务主要包括在舰队中担负保护主力军舰,以及舰队防空等,此外也会参与水面舰队行动。在大西洋,英国重巡洋舰同战列舰一起和德国大型军舰进行了很多水面战斗,包括击沉俾斯麦号及沙恩霍斯特号的战斗,盟国的重巡洋舰亦被编入护航运输队担负护航任务。在地中海和诺曼底,盟国重巡洋舰同战列舰一起担负登陆前的炮火准备及远距离火力支援等任务,摧毁了很多德国和意大利的岸防设施。


在太平洋,美国和日本的重巡洋舰执行着类似的任务。但是由于水域广阔,这些任务变得更加困难。在爪哇海,日本和ABDA(澳英荷美四国联盟)舰队的重巡洋舰进行了一系列的水面战斗。之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双方的重巡洋舰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包括炮击陆地目标和夺取制海权等。在战争末期的登陆战中,重巡洋舰亦执行了沿岸炮轰及为航母护航等任务。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国家已经停止了重巡洋舰的研究,但美国人仍然在继续建造重巡洋舰。在战争中美国建成了17艘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稍后的得梅因级重巡洋舰成为了最后一代的重巡洋舰。

2022.6.29再编

《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三、四、五条对各国主力舰,即战列舰(无畏舰、超无畏舰)的吨位、武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限制。

第二条:签约国除条约中允许保留的主力舰外,其余无论建造完工与否皆需废弃;

第三条:签约国不得建造新的主力舰,除非依据条约规范的方式来建造替换主力舰;

第四条:限制英、美、日、法国和意大利主力舰总吨位分别为525000吨、525000吨、315000吨、175000吨、175000吨;

第五条:签约国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

第六条:限制签约国主力舰火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mm)。

据此,英、美、日、法、意五国被条约允许以及其后在海军假日时代建造的条约型战列舰分列如下:

英国:

复仇级战列舰5艘(1915)(复仇、皇家橡树、君权、决心、拉米利斯)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5艘(1913)(伊丽莎白女王、厌战、英勇、巴汉、马来亚)

铁公爵级战列舰4艘(1912)(铁公爵、马尔波罗、本鲍、印度皇帝)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4艘(1911)(英王乔治五世、百夫长、大胆、埃杰克斯)

俄里翁级战列舰4艘(1910)(俄里翁、君主、征服者、雷神)

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1艘(1918)(胡德)

声望级战列巡洋舰2艘(1916)(声望、反击)

虎级战列巡洋舰1艘(1913)(虎)

除上述以外,英国还能建造两艘分别不超过35000吨的主力舰。当该舰建造完成后,俄里翁级战列舰的俄里翁、君主、征服者、雷神依照条约规定解体。

 

英国在条约生效后建造的舰艇有:

纳尔逊级战列舰2艘(Nelson Class)(1925)(纳尔逊、罗德尼)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5艘(King George V Class)(1939)(英王乔治五世、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安森、豪)

1935年意大利和日本拒绝参与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英海军部担忧海军缺乏现代化战舰,下令建造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海军条约限制其主炮口径为14英寸(356毫米)导致了其不符寻常的炮塔布置以实现火力最大化。该级舰为当时唯一在建的条约型战列舰,但当英国发现其他签约国选择无视条约限制时已经没有时间修改设计了

复仇级战舰皇家橡树号
Battleship HMS Queen Elizabeth, at the Dardanelles
Collier's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ar (New York, 1916)
Queen Elizabeth class diagrams Brasseys Plate 3 in Brassey's Naval Annual 1923.
第二次改装后的厌战号
HMS WARSPITE of the Eastern Fleet and Flagship of Admiral Sir James Sommerville, underway in the Indian Ocean.Oulds, D C (Lt) Royal Navy official photographer - This is photograph A 11787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s (collection no. 4700-01)
第二次改装后的英勇号
Shadong (British battleship, 1916) Photographed in late 1939, following modernization. U.S.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Photograph.
正在进行世界巡游的胡德号(前方)与反击号(后方),摄于1924年的澳大利亚南方
State Library of South Australia - Flickr: H.M.S. Hood 1924
Battle cruisers H.M.S. Hood and H.M.S. Repulse at anchor off Outer Harbour during a visit by the Royal Naval Fleet to South Australia.
纳尔逊号战列舰
HMS Nelson firing her 16-inch guns during a practice shoot of gunnery trials and exercises after her repair. Note how the massive muzzle blast churns up the water to starboard.
Priest, L C (Lt), Royal Navy official photographer. - This is photograph A 9284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s (collection no. 4700-01)
威尔士亲王
约克公爵
Waves crashing over the bow, HMS Duke of York steaming at 20 to 25 knots during an Arctic convoy to Russia (photographed from the aircraft carrier HMS Victorious).
RN official photographer, Parnall C H (Lt) - This is photograph A 7894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s (collection no. 4700-01)


美国: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4艘(1921)(科罗拉多、马里兰、华盛顿、西弗吉尼亚)

田纳西级战列舰2艘(1921)(田纳西、加利福尼亚)

新墨西哥级战列舰3艘(1914)(新墨西哥号、密西西比号、爱达荷号)

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2艘(1913)(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内华达级战列舰2艘(1916)(内华达、俄克拉荷马)

纽约级战列舰2艘(1914)(纽约号、德克萨斯号)

怀俄明级战列舰2艘(1912)(怀俄明号、阿肯色号)

佛罗里达级战列舰2艘(佛罗里达号、犹他号)

德拉瓦级战列舰2艘(德拉瓦号、北达科他号)

 

除上述外,美国还能保留两艘建造中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当该舰建造完成后,佛罗里达级、德拉瓦级战列舰的德拉瓦号、北达科他号将依照条约规定解体。

科罗拉多级四艘战列舰中,二号舰马里兰于1921年率先建成下水,三号舰华盛顿因华盛顿海军协定生效而终止建造;科罗拉多、西弗吉尼亚实际上成为美国在海军假日里建造的条约舰。

内华达级战列舰采用了当时颇具争议的被称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装甲防护设计(称为“重点防护”),因为美国海军认为战列舰传统防护体系的中等厚度装甲无法防御无畏型战列舰不断加大口径的主炮穿甲弹。这是美国海军战列舰防护设计上的重大革新。其主要设计特点是,战舰的非重要部位减少或没有装甲防护,而重要部位(主炮塔、轮机舱、指挥塔等要害部位)则得到最大限度的装甲防护。其设计思想被其他各国海军所借鉴。

美国在条约生效后建造的舰艇有: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2艘(1937)(北卡罗来纳、华盛顿)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4艘(1938)(南达科他、印第安纳、马萨诸塞、阿拉巴马)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火力与北卡罗莱纳级相同,重点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由于排水量受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及试用了一些未经全面测试的革新性新技术而使该级舰并不是十分成功,而且没有安装空调,但仍被公认为攻防比较平衡的、最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该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缩小水线长度,动力舱室更加紧凑,造成航速略为降低,转弯半径较北卡罗莱纳级稍大;采用单烟囱,增加侧舷装甲带倾斜角度以及甲板装甲厚度,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采用球鼻型舰艏以降低舰体阻力,并增大了主机功率。

1920年的阿肯色号战列舰
马里兰
北卡罗来纳
The U.S. Navy battleship USS North Carolina (BB-55) at sea off New York City (USA), 3 June 1946. Photographed from a Naval Air Station, New York, aircraft.
南达科他
The U.S. Navy battleship USS South Dakota (BB-57) anchored in Hvalfjörður, Iceland, on 24 June 1943.
Battleship building scatter graph 1905 onwards

后记:这篇文章至今还未完工,因为一些比较典型的受到海军条约影响的国家海军舰船还没有介绍完全。由于b站专栏的功能限制,笔者无法给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添加脚注,只能以夹注或尾注的形式穿插于行文中,造成一些阅读上的不便敬请见谅,也希望专栏可以加快相关功能的研发。

站内相关文章拓展延伸:

《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原文译文

《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原文译文

华盛顿海军条约背景下世界海军舰艇的发展(日本海权及其主力舰篇)

华盛顿海军条约背景下舰艇的发展(美国主力舰篇)

华盛顿海军条约背景下舰艇的发展(英国海权的兴衰及其主力舰篇)

第二次伦敦条约后美海军对巡洋舰的讨论

浅谈前条约时代、条约时代、无条约时代的日、美、英巡洋舰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文献史料:

外山三郎著,龚建国、方希和译:《日本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张瑜:《日本近代海军建设过程中对马汉‘海权论’的吸收》,《才智》2015年第3期。

章毅君:《试论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历史教学》2002年第8期。

贾珺:《海军恐慌、海军协会与英德海军军备竞赛(1884—1914)》,《全球史评论》2020年第2期。

祝曙光:《华盛顿会议与日本》,《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祝曙光:《日本的妥协与华盛顿五国海军协定》,《日本研究》1997年第4期。

茹莹:《华盛顿会议〈五国海军条约〉主力舰吨位比例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宋德玲:《日本海军的近代化》,《世界历史》1993年第2期。

海军有终会编:《近世帝国海军史要》,东京:原书房,1938年。

麻田贞雄:《日本海军与裁军》,载细谷千博编:《华盛顿体制与日美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华盛顿会议》上卷,东京:朝云新闻社,1974年。

『官報』第3647号,1939年3月4日。

Sadao Asada,From Mahan to Pearl Harbor: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and the United States,Naval Institute Press,2012.

Ian Gow.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Pre-War Japanese Politics: Admiral Kato Kanji and the 'Washington System'. p.63,p.97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ISBN 0-203-67924-5

Evans, David & Peattie, Mark,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pp. 193–196. ISBN 978-0-87021-192-8.

Marriott, Leo, Treaty Cruiser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ship Building Competition, Barnsley: Pen & Sword, 2005,p.11  ISBN 978-1-84415-188-2

Giorgerini, Giorgio. Uomini sul fondo : storia del sommergibilismo italiano dalle origini a oggi. Milano: Mondadori. 2002: 84–85. ISBN 978-8804505372

Birn, Donald S. Open Diplomacy at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of 1921–2: The British and French Experienc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70, 12 (3): 297.

Potter, E . Sea Power: A Naval History, 2nd Ed.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1981.p.234-5. ISBN 0-87021-607-4

网络资料:哔哩哔哩Wiki-碧蓝海事局http://wiki.biligame.com/blhxhttps://wiki.biligame.com/blhx/%E5%85%AB%E5%85%AB%E8%88%B0%E9%98%9F%E8%AE%A1%E5%88%92

日语维基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3%AF%E3%82%B7%E3%83%B3%E3%83%88%E3%83%B3%E6%B5%B7%E8%BB%8D%E8%BB%8D%E7%B8%AE%E6%9D%A1%E7%B4%84

英语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shington_Naval_Treaty

法语维基https://fr.wikipedia.org/wiki/Trait%C3%A9_naval_de_Washington


华盛顿海军条约浅述(万字长文注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