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婺劇早期資料】漫談金華戲 【原著:龔志溥,整理:意卿帝】1942載於《協大文艺》

2022-10-09 19:11 作者:意卿帝  | 我要投稿

整理者按:為保持原貌,仍保留繁體,給您帶來不便

  • 引言:

         金華二字,我相信在每個入的腦子裏,都有一價深刻的印象·尤某是在抗戰以後一個小小的縣城,一躍而為浙東文化政治的中心,更是人們所時常見面的了。不過金華固然大衆都知這的。但是對于金華戲,就不一定了。我想除了浙江人之外很少人會認識牠的吧!

         金華戲雖只盛行于奮金華府屬八縣。連舊府屬以外合倂計算,至多也不過十幾繇。但是

在它本身的各方面,實在有它獨有的特點,今天我姑以「土著」的資格,對金華戲作一價簡單的介紹。

  • (一)戲班的來源:

        金華戲是一種雜戲。它的祖宗恐怕不止一個,主要的應當是徽戲,現在金華戲逗是稱為徽班的。徽戲的起源,遠在元明;而其盛行,則在清乾隆嘉慶之閬。據清代楊掌生夢華瑣簿云:「春台,三慶,四喜,和春,為四大徽班。其在茶園(北京茶園)演劇者.出錢百九十二曰座兒餞…….」此外楊氏又敍述許多關於徽班興盛于北京的實況,文長不能盡錄。所以徽班在清乾隆時,賓握有當時劇壇上的霸權。以後因為崐曲衰落,亂彈興起、徽班也倂合亂彈等腔調而衍爲今日的皮黃班,另-面又分到浙東而變為今日的金華戲。這樣看來.金華戲的直系是徽班,當可無疑議了。同時我們再看今日的皮黃班,其一切排場,腳色,劇情都和金華戲沒有多大的出入,所不同的,不過曲調方面。這大概是因為皮黃戲是倂台亂彈等腔調而演成的一種新調子。而金華戲不過把原來的徽戲,稍為加以改變罷了。所以金華戲到今日還是保持着原來徽班的名稱呢。

         其次金華戲的產生,和崐曲也有相當的關係。這在崑曲班里有名的琵琶記,可以看出來。琵琶記在金華戲叫做「趙五娘吃糠」(整理者按:看到這裡我真的憋不住了)雙方除了調子不同外,其他一切的劇情完全相同的。本來崑曲是由而南曲演變而來的,明清二代(明代隆慶以後清代嘉慶以前)傳播最盛。不過因爲文調優美。不免成為上層階級欣當的戲曲,不是普通農民所聽得懂的。(嘉慶以後的皮黃班,名角,到了譚鑫培為止.根抵全在崑曲上面,所以板眼講究,然而聽眾多半是不懂崑曲的)。所以像這種上層階級的娛樂品,要想通行在老奮的農村社會裡面,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為要適合農民的理解能力起見,就把深奧的崐曲,盡量改為通俗化,使這班不文的農民,也可以享受到精神上的娛樂。現在舊金屬八縣,雖然還有崐曲班存在,但是除了幾個由六七十歲以上年紀的腳色,利成老舊的戲班之外,新班已桴無從發生了。說不完過了五年十年以後,崐曲班就會從此而絕種了。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金華戲的直系,是徽班。而旁系應當是崐曲班了。

  • (二)劇場的形式:

         金華戲的出演,大概都在酬神還願,廟會,的時候。雖然有時農民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愉快,或是具有其他的目的而開演的,然而大題目總還是擡出一個「神」字來迷感大衆的。他們以為,為神而演戲才是天經地義的。不然的話,就是耗費金錢,怠玩民心。因爲這個緣故,所以金華戲的劇場.也大都是設在神廟裏面,或神廟附近的荒野上。

         至於劇場,大改可以分做三倘部分,卽以戲台為中心.臺前是親衆的場所。臺後是戲房。(就是後臺,包括化裝体息安置衣籟等)。戲台和戲房通常隔着一重板壁,在左右兩邊,各開一門,作爲腳色們出人的門戶。普遍叫做上下場門,臺上的裝製,極為簡便,只有一張桌子,和幾條椅子。桌子擺在臺的中央,椅子分列兩旁。伴奏的音樂(俗稱坐發後),就排坐在桌子的後面。

         金華戲台的建築,很少用圓形或弧形的。檯面概爲方形。可以分爲永久性,和暫時二锺。前者建築在神廟的裏面。後者臨時張塔在空闊的平地上或是田地上面。神廟裡的戲台,在建築上,極為堅固華麗,俗稱雨臺。搭在平地上的那只用四根柱子,從平地塔起,臺頂蓋上竹墊,臺下就是空地略有樓閣的樣子罷了。

         戲房是劇中腳色們登場前準備的場所。並安置着一切戲獻裡所用的東西,像化裝品,服裝,把子,鬍子,以及其他刀槍之類,都規律的各有定所,不得有絲毫雜亂。

        戲房的形式,是因戲台而有不同的,神廟裡的雨臺,它的戲房就是居房。或是緊接戲台,或是在戲台的二後方。不一定的。至於鄉僻地方把戲臺塔在荒場上或秋收後的田地上時,那末這種草牽塔成的戲臺,多半只有一個正方形的戲登面,在臺的後湎,只用竹墊子圍成一隅,上面蓋幾扇竹墊,作爲腳色們上台前的準備,和放置衣箱什物就算了。

  • (三)戲班的組織:

        金華戲是由腳色(演員),坐後台(司樂者),和事物管理人三個部分輯織而成的。這三個部分,各有各的專職,現在為便利起見,分別說明於后:

甲•腳色

         腳色是戲班中最重要的分子。如果沒有腳色,那就沒有演劇可言了。所以-個戲班的好壤,都以腳色作為評定的檁準的。金華戲的腳色,可以分為生、旦、淨,三大類。

         生又分老生、正生、小生。旦分老旦、正旦、花旦、小旦.貼旦、武小旦。凈分大花面(淨)、二花面(副淨)、小花面(丑)。在這些腳色中又以大花面、小花面、小生、花旦為最重要,俗稱四大柱頭。假使一個戲班四大柱頭能夠完整的話.那末其他的腳色,雖然稍差,也一定可以發揚他們的名譽的。所以金華戲班,要想求劇務上的發達,完全是從這四大柱頭着手的。

        小花面除在劇務上占四大柱頭之一以外,還負領導全班腳色的責任。所以小花面是腳色們之中最高的領袖。很像今日話劇中的前台主任。所有的腳色都要服從他的指揮。無論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唯小花面之命是從的。在戲房裡,小花面所擺着的衣箱上面,其他腳色是不得任意坐臥的,否則一定要受-種嚴厲的處罰,所以戲班中規律的嚴格,極像今日的軍隊,是不許半點的通融的。

       小花臉的權力.所以如此之大,自然有他的來歷的。相傳唐玄宗戲班中小花面始祖。玄宗是一國的皇帝,因此小花面當然毫無問題的成爲腳色們的「皇帝」了。現在金華戲班裡,都供奉唐玄宗偶像。所有的腳色,在登台演戲以前,一定先參拜這個偶像。據說這樣才能夠演的出色。否即臨時就會發生害羞、唱錯、微錯、等等的毛病。至于這個所供奉的偶像,在戲班移動的時候也是由小花面負責背著的:所以小花面是腳色之王,共由來自唐玄宗,概相當有理的。

乙•坐後台(司樂者)

        金華戲所伴奏的音樂,和其他的有點不同。它所用的樂器,有羯鼓、大鼓、小鼓、大羅、小羅、大鈸、小鈸、笛、喇叭(喇叭分長中小三種)、號筒、胡琴、月琴、弦子、等等。這些樂器,並不是一個人專司一樣的,而一個人兼司數樣的。如擊羯鼓的,兼打大鼓,大鈸兼絲弦,吹喇叭的兼司笛、胡琴。小羅兼檢場。所以金華戲中的司樂者都是身兼數職的。人選很不容易的。

         司樂者以羯鼓手(俗稱鼓板)爲傾袖。一切曲調都由鼓板指揮。在指揮的時候,有它各種不同的暗號。不是內行的人.是不懂他們的號令的。所以鼓板也很像今歌裡的指揮官。鼓板因為負有指揮合奏音樂的重實,無論直接間接都可以影響绱腳色的技巧和整個戲班的聲譽。所以他的技能也比普通的優越。其次比較重要的,要推吹喇叭的人了。吹喇的又可分爲正副二人,俗稱正吹副吹。正吹的吹奏技巧,是要相當高明的。不然的話.就很容易犯上「不入稠」和脫節的毛病.說不定便會因此而塌了整個的台。所以正吹的人選.是極乎嚴格的。至於副吹的責任,在于協助正吹,有時正吹因故不能出場了,那末,副吹就得代掌正吹的一切任務了。

丙•事物管理人

        事物管理人又可以分為管事和管箱的二種。前者專門對外接洽正班瀛裡的事物,(如向名地農民推行劇務,俗稱「寫戲」)這大概都是戲班裡比校有權力的人所擔任的。後者的職務.在於管理衣盔,雜把,等戲箱,俗稱「管衫箱」。凡劇中所用的服裝,把子以及其他雜物,都歸他準備安置。同時在腳色準備登台以前,所著的服裝,也由他負責穿換。所以「管衫箱」的也要頭腦清楚,對劇情相當熟識的人才能担任的。不然的話,是無法盡其職責的。此外戲台面的照料人,俗稱「檢場」,也是重要的分子,這大概是由司小羅的兼任旳。「檢場」的職務.是在於戲劇登場前後的戲台面。一切的布置,都歸他一手料理所以要無戲不知的。此外還有一種「撒火彩」的人,就是戲劇中扮演鬼怪出現時候的火燄,或在劇情中有火燒的演出,都靠他手中的一把松香末,分別撤出種種不同的火燄。這雖然是一種小道,但是如果沒有相當的綠習,也不容易做得好的呢。

  • (四)戲班的外觀:

        所謂外觀,是指腳色們所穿戴的衣冠.所勾的臉譜,和出演時候的各種表情動作而言的。金華戲所演的戲劇,都是歷史的故事。所穿的服裝.也都是前代的衣冠。這種所用于裝扮的衣飾,器具,總稱爲「行頭」。也稱為六箱。就是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把子箱、旗包箱。這和今日的皮黃班略同。

        金華戲班的「行頭」,離然稱為古裝。慣是對於時代的劃,卻不十分明顯的。所用的服裝,都承襲崐班的樣式,其中或者有更改過的也不過爲了便利穿著和外表的美觀罷了。不過金華戲的服裝,雖然不能以朝代區分,但是劇中人物的品位是分得很清楚的。像皇帝、官吏、員外,平民所穿的服裝,都因於地位而有分別的。所以在金華戲班裡有「穿破不穿錯」的俗語。至于「行頭」的樣式,分為文武二種。顏色也不各相同,通普以紅黃綠白黑爲正五色,紫粉藍絳湖爲閒七色(整理者按:京劇為粉藍紫湖香),劇中人穿那種顏色的衣服都是有規定的。

         金華戲班裡「花面圖」(淨)的畫花面,也有一定成例的。某劇某人應畫某種花面,也各有規定。這種所畫的花面,就是今日所稱的臉譜。臉譜的設色,大概取於「象徵的色彩J。如紅色表示忠耿,黃色表示幹練,藍色表示桀驁,白色表示陰鷙、黑色表示憨直,綠色表示兇狠,紫色表示忠謹,紛紅色表示忠耿的暮年,金銀色表示超特之類。這種臉譜於寫實上,雖然不大符合,但在戲劇的收效上,倒是相當可觀的。

         金華戲既然都是取材於歷史故事,那麼人物的扮裝也皆取法于平話小說中所描述的各樣人物的臉兒。如三國志演義中的關雲長有「面如重棗」的話,所以涂以赤色。又如水滸傳中的李逵「有黑凜凜大漢」的話,所以途以黑色。他如「面如藍靛」「面如傅粉」等等也就都作爲臉譜的根據了。

        金華戲除「畫花面」以外,還有用假面具的。任扮裝神怪的時候,就戴上各式各樣的假面具.這對于寫實上.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中國戲劇,都帶有點兒誇張的神氣,因爲要誇張,那就非應用這起家伙不可了。

        再談到金華戲的各種表情和動作.大概和皮黃班湿崐曲班相差不遠。金華戲沒有舞台的佈景,所以腳色的動作,也最長於虛擬。如開閉窗戶,上下棲梯,騎馬乘車,做鞋.摘桃,吊水砍柴等,都在動作上表示出來。並且做工逼肖,若有其事的。此外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也都用虛擬的動作表現出來。能使觀眾看了之後.腦子裡虛構出一種臆想的佈景。所以金華戲雖然沒有完備的布景,但是觀對於全本的劇情倒可以一目了然的。這不能不算是金華戲上,也就是中國舊劇上獨有的特點了。

         金華戲還有門武技,這雖然不及皮黃班真刀真槍來得專門,來得出色,但是普通幾項武技,也演的相當不錯的。在對於武技稍為講究的戲班,恐怕也不在皮黃之下吧!金華戲的腳色,大概是文武相兼的。如正生、小生、大花面、二花血、小花画,花旦等都是以文兼武的。不像皮黃班中有文武班的分別。所以金華戲中的武技,比較皮黃班為差,也是事理當然的了。

  • (五)開場與散場:

         金華戲的開場和散場,實具有-種特別風味。每逢戲劇未登台以前,一定先奏一番音樂,俗稱「打台」。「打台」的開始,最先響動的樂器,是長喇叭,俗稱「先鋒」。由「先鋒」引後,跟着各種樂,同時奏出許種動聽的調子來。長喇叭因為負有先導的責任,所以名叫「先鋒」。就像軍隊出征時候的先鋒一樣。

        金華戲「打台」的作用大約有二點,一在吸引觀衆,二在催促腳色從事準備工作。「打台」不但在金華戲中有的,其他像崐班皮黃班,紹興班等也都是如此的。所以「打台」已經成為中國戲劇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打台」完畢之後,便是「八仙」登台俗稱「踏八仙」。所謂「踏八仙」就是由腳色扮成八仙的模樣,在台唱舞。唱舞完後.就下台了,「八仙」下台後,接着魁星,白面,金面又先後上台了。

       魁星的容貌,雖然很醜,但是會發奮讀書,最後終於狀元及第,白面就是五代的馮道,曾經身事五朝。自稱長樂老人。(另一說,說是唐代的魏徵)。金面就是財神,身穿金衣,手捧元寶,無一處不是金光耀目的,所以金華戲在八仙下台後繼以魁星,白面和金面用意是在於希望大家都能夠升官發財,長福長壽,永享人閒的快樂。

      金華戲在正式口劇目開始以前一定先「踏八仙」,這也有它的埋由的。因爲金華戲的出演大都在於酬神廟會和還願。既然是酬神,當然一定先供神了。八仙在金華的風俗算是吉祥的。至於所以吉祥的原因,我們顧名思義,也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金華戲在正式劇目關始以前,「踏八仙」的意思,就是說要「求神祈福」。「踏八仙」完後正式的劇目就開始了。這在全場中又可以分為前後二半。

       前半場所演的戲劇,大概是短小戲。是從全本戲劇中折出三段精彩的來演的,俗稱「三劇頭」。「三劇頭」完後,就有五分或十分鐘的休息,俗稱「開台」。「開台」後所演的劇本.就是整本的「正目」了。

    「正目」的劇本,大概都是「大將拜帥出征番,列土封侯還故鄉」的武俠故事,「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寫情故事以及「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的忠奸故事等。這種劇情,雖然其中有許多不合埋的,但以整個劇本來講,牠所給民眾思想上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例如演到武將和番將交戰的時候。觀眾的心裏沒有一個不希望快點把番將殺死的。演到奸臣弄權謀害忠良的時候,沒有一個不切齒痛恨大罵奸賊誤國的。演到公子小姐話別後花圈的時候,那種依依不捨的悲哀情緒,沒有一個不替他們感傷流淚的。總之像這樣的劇情很多。實在不勝枚舉。

     最後到「正目」演完了的時候,有「田公田婆」上台。到「田公田婆」一下臺,那全日的劇情就完結了。以「田公田婆」來了結戲劇,可說是金華戲種最特別的地方。其他的戲班,是沒有看到的。至於說到毎次戲劇結束的時候,一定以「田公田婆」來了解,也有他們的道理的。因為舊金屬八縣大多數是農民,專靠耕種為生的,所以豐收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了。相傳「田公田婆」是管理種作的神明,如果能夠得到「田公田婆」的幫忙,那末秋收一定可以豐足的。所以金華戲每當戲劇結束的時候,一定請出「田公田婆」來了結,就是表示,也可以說是希望,以後秋收都能夠得到豐足的意思哩。

  • 尾聲:

        金華戲的一切倩形,當然不會如此簡單的。也不過將我平日所經歷到的,和在父老口中所聽到的以及腳色從口中所敍述的一二材料,稍為加以整理,擇其重要的說說罷了。至於對於金華戲的詳細情形,還需要長時間的考究和探訪,才能敍遊群盡的。現在為了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得不暫先結束。所以對于金華戲的詳細介紹,只好等到以後了


原著:龔志溥一九四二、四、四於協大十三樓

整理:意卿帝二零二二、十、九於浙大藍田園


【婺劇早期資料】漫談金華戲 【原著:龔志溥,整理:意卿帝】1942載於《協大文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