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乐正龙牙原创曲《国殇》创作笔记

2018-09-30 15:39 作者:幽寂  | 我要投稿

说好的《国殇》(av25058148)破万发创作笔记,放在今天发也算是一种意义吧。


那是2017年9月26日的下午(其实就是投海燕之后的几天),那一阵我为了冲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差不多天天泡在实验室,不在实验室里枯坐的时候,就在家和教学楼之间奔波,在实验室和动物房之间奔波。一般这种时候,我就特别容易脑子放空,开始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这些事当中,有的时候就包括自己脑内朗诵古诗并且按照音律配成曲调的事。我之前有考虑过一些五言的诗写成民族调曲,但是后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卡司,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去编曲。

但就是在这个秋天,大概是有了司命的加持,和(为了其他歌)大量阅读古诗经验的撑腰,我开始认真考虑写中文原文的楚辞歌了。

——最开始被我这么考虑的第一首楚辞还真不是国殇(无奖竞猜是哪首),但结果先出来的却不是本来想的那首。

总之,就在那天,我还记得大概就是在普渡Bindley楼门口的那条街上,“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四句来到了我的脑海里。

我当天就把副歌四句用魔改版龙牙打了一下(为了照顾龙牙的音域还稍微调整了一丢丢调性)给车前草发过去听了,也就拉开了这首歌开发历程的帷幕。


之后因为忙海燕的后续+忙实验,把国殇的事有点放下了。直到十月底的时候,有一天我又是枯坐在实验室里录电生理,手边有一坨普度神经科学学院的粘贴便条纸,我就撕了几张,把“操吴戈兮披犀甲”四句定下来了。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决定不要“凌余阵兮躐余行”那两句了,一个是因为落单,韵和前后差太远也不好糊弄(“接”和“先”大概齐算是韵差不多,也可以至少和“原野”句呼应,但是突然冒出两句江阳辙放在里面很突兀);二一个是……我就主观地觉得这两句的普通话语音方向特别扭曲,很难配曲调……

……Anyway。反正写离骚歌的也没有唱全文的……

10月26日,我打那四句小样的一个月以后,我在四张神经科学学院便笺上写下了第一稿的全曲简谱。之后的11月,我顺利地跑去开学术会议了,在华盛顿国际会议中心的咖啡店排队的时候,我想出了后来是“舞剑sequence”那一段的间奏旋律。《国殇》的基本架构,就此基本诞生了。


其实“写国殇的歌”是从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了。特别是在《司命》我写得还算挺满意之后,对于古诗文题材的信心也逐渐变强了,于是开始认真地将更加沉重的题材提上创作日程。这首诗挺长时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屈原的诗。小时候是觉得是(那时候还看不太懂的)楚辞中相对少见的非常直率非常豪壮的一篇,觉得很受感染;后来对屈子的生平和其他相关诗文了解一些以后,就开始感到他内心的那种沉郁和悲怆的心境。彼时楚国的境况,意外不意外地激起我对中国近代苦难史的共鸣。没怎么被侵略过的美国人总喜欢说,没有战争是不可以避免的,没有战争是绝对正义的。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有且只有一种正义的战争,就是“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战争。这,就是我理解中的“国殇”。

……所以那必须得用中文写啊。

山海经什么的可以用日文写,司命可以用日文写,国殇那必须得用中文写啊!而且必须得是屈子的原文,我胡写什么都会损害原诗的光彩吧!

于是因为决定了必须用中文写,又肯定得是男声吧(屈子毕竟是爷们,国殇们主要也是爷们……而且我脑补的这首歌差不多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个劲儿的),于是这个重任就又双叒落到龙牙身上了。

——所以这歌其实是千年残响的反题??


那么就又出现一个问题:我能这么写么?

说老实话,我是个蛮西化的家伙,又从小就书呆,和童年伙伴里面很有古风古韵的才女们一比简直就是一nerd。但是可能有写了许多年民族调+去国怀乡+到底还是喜欢三国演义(?)和老三国配乐的缘故,总是想有机会能写一些豪壮的,不凄迷委顿的,体现我对自己民族的理解的音乐。之前的《丹花君子行》,大概就算是我对这种音乐的一种尝试,虽然最后曲子本身是写成了力量金属【。

确定编曲架构方向的过程中,主要受到的启发是来自于老版三国演义的配乐。那一版配乐实际上也并不是“很”古风,而是以比较西化,比较“电影配乐”的管弦思路铺垫气氛,辅以民族乐器和打击乐营造氛围。这种“新中国国风”的构成,正好在我比较适应和喜欢的范围,对我来说是刚好的。而老三国的音乐受到普遍欢迎,说明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方向,只是较少人会用到Vocaloid创作而已。

写肯定是能这么写的,但是能这么唱么?

由于从小被寒碜得不敢混国风圈了,又心知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北方人(?),古音什么的概念是不可能有的。比起不懂古音瞎jb弄,我倒宁愿把普通话朗诵的音韵处理好。十月底十一月的期间虽然也接触了Winky诗他们写的古文背诵系列,但自己还是不太确定写普通话古诗歌是不是能够被广泛接受。直到——我看了龚琳娜老师唱的《山鬼》。

……看样子是可以的,音乐大家都这么做了!别怕!

——不过就算是这样后来还是下载了白一平-沙加尔中古音手册,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虽然基本也没用到国殇上,用在别的歌里了……


乐器的思路:

——和《雨祭》还有我和归羌合作的【哔——】一样,使用了弦乐和低音铜管进行铺垫。但是和以前的写法不同,用定音鼓模拟了雷声滚滚的感觉。我这次安空音民乐了!所以首先就先用了一下管子来发出一声悲壮的凄鸣。如果有国家宝藏片头那个《象王行》那种大法号可以用来模拟战争号角(或者老三国借东风那段的法号的感觉)是最好的,问题是没有【。所以用了低音号,搭配音色感觉比较“金”的民乐管子。我好像最近对木管的悲鸣有特殊的爱好……

——因为有编钟库用了,当时看国家宝藏上瘾的我当然会要用编钟!(而且编钟整个感觉也比较荆楚嘛)虽然那时候就已经看了非凡匠心讲编钟那期,感受到了老锣老师拿编钟当多人演奏钢片琴用的气势,这一次我还是选了比较含蓄的做法,只是在比较仪式感强烈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歌词的部分,用编钟强调了一下气氛。

——编曲的大架子是以弦乐四组为基础,先定下和弦(我一度觉得和弦听着特别美国,但草觉得挺不错,于是就这样了),然后排出四部和声,视感情和色彩的需要辅以铜管。对位在人声歌唱的部分用得相对少,可能算是一个不足,但我差不多觉得就满足了。

——铜管“号角般”的音头dynamic,特别是小号的“刺激感”,被大量地运用了。不过,我感觉我还是不太了解管乐的对位(铜管木管都是),它们主要都被运用在“形象音型”的相互叠加上了。低音中音高音错落呼唤,好像远近不一的军队相互呼应,守望相助的样子。

——木管用得极少,主要用在间奏和中板部分用来描述“阴风怒号”“黑云压城”的形象了。这次没计划写什么“柔美的咏叹旋律”,所以,难得没有木管什么事。按说这期间我有认真研究过单簧管、双簧管和巴松的形象和用途,但是没用上……

——“霾两轮”到“心不惩”的部分,因为旋律已经定成由平稳的暗涌逐渐推向最高音,所以编曲想要写成由少而多,好像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战场遗骸又在诗人的眼前一点点重新站立起来,演绎他们最后的战斗画面的样子。

想是这么想了,但是真的写起来怎么也没有办法让曲子“弱而不薄”,总觉得缺很多东西,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在不影响“暗涌”感的情况下加入新的声部。不得已去求助草桑。苦于我们俩实在是编曲思路相当痛苦地不一样……草桑拼命试着理解我的想法,可我听不明白她的解释;她拿琴弹和弦,我因为听不出音色还是不理解,各种尝试打破重来,吵了无数次架……最后我采取了比较折衷的方案,在根据草的指导丰富了和弦基础上,尽量用弱音量的蹙音来巩固和弦的听感,让总体有一种疏离却又不单薄的感觉。

Best Service民族库的人声素材算是一个惊喜的发现,大老爷们“吼~”“哈~”的音效很提气!

——最后的慢板,是歌曲升华的部分,一定要做到极度epic才行。我一开始写得还是和前面中板差不多的齐奏,只是多加了一些编钟来撑声场。洋洋得意地拿给草听,草觉得实在是差强人意……在又双叒吵了无数次架之后,我开始下狠心把原来的大块齐奏打破重来。这个期间认真地分析了魔兽世界的巫妖王主题曲《Invincible》最后coda的部分,参考人家的做法,加人声托衬,调换弦乐主奏和铜管主奏的顺序,任何有长音声部的地方都要尽量有对位声部。一方面让和弦色彩有所运动,一方面也有逐步推起气氛的作用。


……下了挺大的决心,最后终于大概在四月底,咬牙切齿地决定定稿了(当时甚至想推到英雄纪念日投稿的,《国殇》差一点就是今天才投稿了)。混音的过程倒是比想象中要简单一些。之前回顾自己以前曲子的时候,感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混音时把很多编曲时候编出的细节都“混没了”。于是,这次特意用“复杂的地方要能够轻易地至少一耳朵听出三个声部来”作为标准,希望让自己编曲时的努力不要白费。因为各个声部都有很多内容,所以这次还挺容易判断的……

——那么人声呢?

我跟龙牙老兄的磨合相当相当相当(此处任意重复N次)不顺利,《千年残响诗篇》的flop也给我打击得够呛,连带着让我对自己调声的水平也没法把握了。从白雪红叶开始我一直都被夸调声不错,但从《爱丽丝和我》受欢迎以后又时而被批评“调声实在短板”甚至被人说“找个别人来调不行么”……到这种程度,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调声到底在大众的耳中算是好还是不好了。

但是,尤其是这种充满了个人理解,并且还是比较少见的民族唱法的歌,我觉得还是只有靠我自己来把握。因为我是比较怎么说……细节控制狂吧……用语言向别的调教主传达自己希望哪里用什么颤音,上转音还是下转音,如何顺着歌词的音律来做转音……肯定是无法传达到位的。

——那么,就正面上它吧!

从《海燕》之后,我格外注意了很多著名调教主的作品,同时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处理。拜之前和Vivi研究Vocaloid的经验之赐,很多原理方面的东西我都可以推测出来,那么困难就是在于如何解放思想,大胆艹参数了。

龙牙的特点是发音比较偏扁,偏流行,所以为了撑起这首歌,全局的gen一定要调大。不过全局改得太过,效果其实并不如全局小改,个别字(比如说“雄”这样发音实在是有点out of place的)单独改来得明显。

受到和动点P的讨论的启发,句尾用cle和bre共同作出语尾息的听感。

在帮草桑处理海燕系列续作(yep)的期间,我受到酷路泽的启发,感觉用颤音来加强吐字的“动感”确实是一个很有道理的处理方式。但是我并不想做得每个音都很强,因为字和字之间有所对比,有强有弱,会比较接近真实演唱(脑补滚滚长江东逝水w)时候的语感。这个期间还真的听了一下经典咏流传《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期,听杨洪基老师讲了一件小事:他唱滚滚长江时候,参考了戏曲中从平音起唱逐渐放宽颤音幅度的唱法,通过这样的技巧来控制曲韵和感情的释放。于是我也试着在Vocaloid的颤音中这么画了depth的参数。“霾两轮”那段调声时候也是老大难段落,因为需要是“弱而有动感”的。老实讲直到最后我都还在改,也并没有100%满意。不过,基本的处理就是大胆地在重音字上加了挺大的“高起急收”的颤音,制造一种弹簧一样有弹性有动量的感觉。

在头两段差不多调好的时候,给Vivi发去听了一下,Vivi觉得“很惊艳”“感觉像央视正剧的主题歌”。Vivi是我Vocaloid调声入门老师,能够被她认可,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到这个时候就基本上是五月中旬了,我要过学术委员会年审考核,草要教课要开会要写论文……情况变得相当紧张。不过好在我很早就考虑过分镜,对很多部分期望达到的效果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也看过一些相关的教程,所以就本着“拿到什么做什么”的精神,慢慢地开始做了。

——这真的是我学AE以来做的第三个PV,连我自己都不敢信【。

受到大家好评的效果主要就是那个通过墨迹出图的效果,是AE当中Set Matte功能十分经典的一种用途,AKAMEI的AE教程里面有介绍过,在这个PV里面被我滥用了好几百回【。但是感觉流传在世界上的免费素材的墨迹动态不是很满意(而且种类也比较少,不适合被我在同一个视频里滥用几百回……),我最终下了血本,从网上买了一百多刀的一大包墨水素材。我的钱包在流血……不过里面有一百多个各种墨水效果,估计这辈子都够用了……

我前两个PV都是在做完以后跟Aviutl里面现加的字幕,但是——that sucks。所以在看了AKAMEI的教程之后,我决定这次就在AE里面直接做字幕了。意外地,我在文字逐字动画上花的功夫比狂艹Set Matte的功夫多多——了……但是效果emmmm,我自己并不是百分之一百地满意。AE的逐字动画是挺臭名昭著的,但是比Aviutl插件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做出来的逐字动画差这么远,实在是有点意外……(这个只能说明做那个Aviutl插件的人厉害吧!)不过,墨迹过渡和复仇者联盟三式溶解(?)用在体块感比较强的书法字体上还是效果很赞的!

字体主要用的是:

——标题是叶根友行书,算是我最喜欢的行书字体之一,本来打算全程用的。但是这个字体吧……严重缺字不说,还有一个常用字有bug……无奖竞猜是哪个字。

——歌词是方正大草。其实方正大草也缺字,细心的同志们可能注意到了“援玉枹”那里我写的是“援玉桴”,因为“枹”字方正大草没有……总之“桴”也有“鼓槌”的意思,凑合一下吧QAQ

——Staff是方正典雅楷繁体。感觉很好地平衡了“秀雅”和“庄重”,比我以前很多视频里常用的方正苏新诗柳楷要感觉更“硬”一点。


图的方面,最最最最主要的图就是标题画面时候出现在背后的那张“战争全景”。草帮我画了很多很多组人物,同时采用的是国画那种比较离散,不要求透视的构图,所以很方便我自由组合。这张图被我用了几百遍?我也不知道……

虽说那张“战争全景”是最主要的(因为用了太多次),但实际上最后反馈最好,效果最惊艳的是另外两张重头戏的图。第一个当然就是舞剑的那一大组图。我跟草都没怎么见过舞剑(公园老头太极剑那种除外),为此草专门找了一些古装电视剧作参考,比如《思美人》(嗯就是那个思美人)。连续的动作工作量就太大了,最后简缩成三组动作,靠剪接过渡和叠加蒙太奇来强行撑够两个半循环(十六个小节)。但仅仅是这三组动作就耗费了草桑相当的肝,大家可以移步她的频道看过程动画w

最后最最后,也就是整首歌的灵魂觉醒(不对)灵魂升华的部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组图。这张图跟草商量的时候就出了很多岔子,草理解还是画成战争全景那张的离散构图;我脑补的是类似横卷版的超抻长“父辈的旗帜”构图【。就是一个个浮雕群像堆成一座山脉那种感觉。最后在又吵了一点架之后,我感觉我可能是美式战争纪录片看多了【。实际上草桑的决定不仅风格上和前面统一,做起来实际上也更cost-effective一点(因为可以更多利用到一点纵向空间,过渡的方向也有更多选择)。

关于“脑海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的人选,很多小伙伴已经在弹幕注意到了~这里面除了相当程度地参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itself的浮雕构图以及选材以外,也体现了很多我和草的私心(是的,我们是那种对历史上的英烈会有私心的那种人!):

——首先因为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肯定要先从鸦片战争开始,于是选了虎门销烟;

——甲午海战的镜头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连接硝烟的“海面”画面和下一个镜头的烟云来选的,而且我们也很喜欢这个著名的镜头;

——五四运动应该一部分是为了我选的XD因为高中的时候我在学校排过五四运动主题的戏;

——秋收起义算是草的私心,这里的“国”特指中华苏维埃23333

——长征(大渡河)和狼牙山五壮士是我选的,因为本来计划的“父辈的旗帜”构图中想要用铁索桥和山制造一个走向画面高点的效果。长征也算是“中华苏维埃系列”的,所以也算国殇!

——八女投江是我跟草一起选的。草是东北人,很想表现一下东北抗联的事迹,而且还是女英雄。我表示同意,于是自然就画了。

——最后一个其实本来我想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插旗的画面当画面的大高点的(这一股父辈的旗帜的味道……),后来我们琢磨半天要不要用内战的画面,这还算“国殇”么……后来就说,那就把抗美援朝加进来,画个上甘岭吧。但是好像最后看起来还是像过雪山草地内个雪山【。毕竟都是雪山,没毛病【?

草桑大概提前了一个礼拜不到给我的这张图,我还是有点紧张的——虽然完全用的都是同一个Set Matte的动作,但是如何过渡,如何踩拍,如何运镜头?在看到这张图并且开工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我就已经在脑子里架构了好几次编组的方案。最后的决定是,先基于整个画布排好墨迹素材保证覆盖每一个组图,假设这是一个完整舞台的本身,然后按照音乐来排每个墨迹出现的节奏,再把每个图层与相应的墨迹对应绑上Set Matte。这个舞台上的节奏排好以后,只要新建一个视频大小的composition,根据节奏运镜头就可以了。最后实际上排这个镜头相当一气呵成,没碰到什么bug,试播的时候我差点把自己感动哭了——“诚既勇兮又以武”和背景的弦乐一推起来,一串串墨迹溶解出许多英雄形象,基本上完全达到了我之前脑补的“人民英雄绘卷”的效果。这一刻我肯定,我没有辜负自己能力范围内对这部伟大诗篇的诠释。

(之后和草还有奈桑去国博参观,从正门出来以后还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唱国殇来着……也算是致敬了曲绘灵感来源了?)


……现在回顾想想,在创作这首歌的过程中,我和前草不断搜索了很多过去接触过的和最近新接触的艺术作品寻求启发,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话是这么说但是参考了巫妖王来理解弦乐铜管和合唱的关系也还是画风很成谜啊……),应该也算是挺“上下求索”的了。我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特别国风的那类人,仅仅是基于想要表现出我们的psyche当中与屈子共鸣,与英雄共鸣的那一部分的愿望进行创作。因此我们并没有特别地想要追求符合哪一种“国风的标准”,而是把我们自己融合了不分国界、文化、风格的艺术学习履历中最适合的拿出来,表现我们自己灵魂对英雄和先烈的感情。如果有幸得到观众的理解,那么便是我们创作之上的极大荣幸了。

祝大家国庆快乐。

乐正龙牙原创曲《国殇》创作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