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为怪异”的孩子,其实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孩子总爱眨眼睛、清嗓子,是不是有什么坏毛病?”“经常挤眉弄眼,反复说他就是不听,还说自己控制不住,这是怎么回事?”
我中心每年都会接诊很多上述“行为怪异”的孩子,这其实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但却常常被老师及家长误认为是“调皮捣蛋”并施以打骂或责罚,这无疑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阻力。

一.什么是抽动症?
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一般特征TD的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二.抽动症有哪些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小儿抽动症可能是由发育过程中遗传、环境、生化代谢、中枢神经生理异常的相互作用产生,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属于“肝风”“慢惊风”、痉风范畴,病因是患儿的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风邪,以致肾阴亏损、脾虚生痰、肝亢风动、心神不宁、阴虚痰火。
三.抽动症有哪些表现?
抽动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

运动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
40% ~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
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岀现新的抽动形式
3.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
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

四.抽动症如何治疗?
临床上,小儿抽动症常依靠药物和心理治疗。对于轻度TD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中重度TD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而有些患儿靶症状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TD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TD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肢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

五.抽动症预后如何?
TD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TD患儿到成年期的3种结局: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 ~ 50%的患者病情減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TD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