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从“有”入“无”,由外向内,试图通过礼和德政这些有形的外在教条和规则的教化,来引导人本能的崇美与向善心理,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 道家从“无”入“有”,由内向外,主张根据“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有无相生”的客观变化规律,在事物发展还处于起始,未得到发展之前,深入事物的内部,通过“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策略进行干预纠正,达到天下大治;一个治已病,一个治未病,治国方式截然相反,由已及人的修身方式与理念目的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