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6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P11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3.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24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P36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增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8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P65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7.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社会历史条件?P87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是什么?P108
1)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2)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3)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P152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P163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1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什么?P17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4.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P180
1)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时代。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P1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P18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聚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系统阐述了民族复习的深刻内涵、历史方位、实现路径和战略步骤。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洞察时代风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回答了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包括中国新型现代化之路、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思想。
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党的正确方向,决定着党的凝聚力、引领力、战斗力,着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大智慧谋划大格局,大手笔续写大文章,是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
2.这一思想紧紧围绕强国梦想,贯通党的使命、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命运,贯通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最富中国味、最具中国魂的科学理论。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17.如何奋力实现中国梦P199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6)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1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P203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1)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贯彻新发展理念P207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重大抉择,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要求。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20.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是什么?P209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21.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P213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215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1)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23.如何理解建设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p223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226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5.如何理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P231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237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27.如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P239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P244
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0.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P253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1.习近平强军思想p268
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3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P285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1)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2)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得有机统一。
3)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必须始终坚持。
33.我国推动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P286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
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4.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P289
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于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P298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