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与不合群,自我麻痹还是洁身自好 ————《少爷》中“我”与现实的抗争
在《少爷》一书中,当“我”在新入职值夜班被学生戏弄而无法反击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过于正直,所以不会动歪脑筋。在书中多次提及正直一词,“我”自诩像竹子一样正直,因此作了恶作剧也不害怕惩罚,最瞧不起做恶作剧而不敢承担的人。在“我”得知“红衬衫”给我加薪是因为通过卑鄙手段赶走“老秧瓜”产生了空缺后,不顾劝告大声告诉“红衬衫”不接受这种卑鄙的加薪。可以说“我”无疑因为这种正直,而遭到教员们的集体排挤,最终也同“豪猪”一样选择了辞职,回到了阿清婆的身边。
这份说辞,令我回想起了以前读到的一篇阅读理解《父亲,我们认识吗》。在这篇文章中,主角的父亲同样是一个严厉而不合群的人,他对主角近乎变态的教育与管控,让主角萌生了反抗的心情。主角的父亲经常这样教育他“他把自己的不合群解读为正直,还大义凛然的说:‘你记住,有时候做一个正直的人,是要被人不理解、不喜欢的。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做一个正直的人’”,幼年的主角讥笑父亲是在给自己的不合群找借口。而在文章的结尾,已经进入社会许久的主角却感谢他的父亲教会了他这份正直。而这两篇文章中所说的正直与不合群的关系,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主题。
当我们回到《少爷》这篇短篇小说的人物关系时,我们不难发现漱石把小说中的人分成了两类:正直的人与普通人。正直的人不必多说,包括“我”、“老秧瓜”、“豪猪”、“阿清婆”,但是在日常关系中,“我”除了与“阿清婆”关系十分密切外,与“老秧瓜”和“豪猪”实际上关系并非十分密切,“我”与“豪猪”之间甚至因为“红衬衫”的挑拨离间而反目成仇了一段时间。而在普通人中,“红衬衫”与所有教员的关系都很好,他们之间有说有笑,经常一同出去游乐,因此每次开会教员们都争先恐后的赞同“红衬衫”的意见。而之所以把“红衬衫”与“狸猫”这些用心险恶的伪君子也称为普通人,也是因为漱石在《心》中写到“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在写到这里时,突然想起一句中国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与阿清婆这些人,虽然称不上君子,但至少是个正直的人,因此“豪猪”会因为“我”在值班时擅离职守表示不满,会因为错信古董商片面之词而赶“我”出去而道歉。因为遵从心中道德的标准,因此不会顾及朋友的脸面直言过错,也不会因为面子而不敢道歉。
写到这里时,一定会有人觉得将“红衬衫”与其他教员放在一起是十分不妥当的。毕竟“红衬衫”为了夺得玛利亚用计将“老秧瓜”调到山村;偷偷与艺伎交往却在教师会议上斥责“我”吃荞麦面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在钓鱼时挑拨离间“我”和“豪猪”的关系。他本人看上去道貌岸然,在帝国大学修得文学士、闲暇时间喜欢阅读名著与《帝国文学》、经常创作俳句与诗句,实则运用各种龌龊手段打击有可能威胁他利益的人。但是在小说中“红衬衫”并没有为难与他无利益纠葛的陌路人,而且仅凭“红衬衫”一个人是并不能完成这些行为的,实际上这些打击的成功仍要归功于“沉默的大多数”。“红衬衫”是明面上的恶人,而其他普通人则是推波助澜的加害者,倘若教员在调离“老秧瓜”时能够仗义执言想必结局也有可能有所改变。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没有资格谴责这些普通的教员的,他们虽然是伪君子恶意施行的助推者,但是他们也只是挣扎在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可以看到,仗义执言的“我”最终的结果是离开了学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因此让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些感想便舍弃生活的要求是极其不合理的。同样,我写本文的目的也并非彰显自己是正直的人,比普通人要高等,况且想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并非写几篇文章便可以做到的。在我看来,正直与否并非是评判人的唯一标准,正直的人也并非高于普通人。而本文标题中所说的自我麻痹,正是对应一小部分自以为正直便自视甚高,自觉高人一等的人。
回到正题,为什么正直的人往往不合群。其实从“豪猪”这一形象上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正直的人往往不会顾及朋友的脸面与情谊,会耿直的指出他们的错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有部分人将其称之为“低情商”,但是书中有一段话我认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行为“时至今日,我一直坚信自己做人是正派的。仔细想来,世上大多数人仿佛都在鼓励人逐渐变坏,他们似乎相信,人若不变坏,就无法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偶尔见到一些正直单纯的人,就管人家叫什么‘公子哥’或者‘毛孩子’,极尽贬低轻蔑之能事。这样的话,中小学的德育教员就不必教学生什么‘不要撒谎’‘做人要诚实’之类的伦理道德了,索性在学校里教授学生撒谎法、疑人术和骗人策之类,对社会、对个人都更有益处”。在读到这一段时我也颇有同感,往往会有一部分人说着“懂得都懂”“你以后会懂得”诸如此类的话,看到此类话我都破生反感,均会回应“我确实不懂,所以请你告诉我”。既然他懂,我不懂,那为什么不能告诉我原由呢,仿佛在社会上形成了共识而只有我被蒙在鼓里一样。
究竟什么是正直的人,在我看来,最少要做到言出必行与言不避害,言不避害实际上也很难以做到。正如书中阿清婆夸赞“我”一样,在阿清婆看来,小少爷有话直说、天性率直是极好的人品,当“我”说不喜欢听奉承话时,阿清婆反而说这才体现了小少爷难能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