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日谈02——IQ题与中二病
中二病
①推理小说与犯罪
秉持一贯作风,第一句还是和标题毫无关系。【语气中全是自信】
说到推理小说,就不得不谈及到犯罪案这一个内容。在大多数的推理小说中,无论其风格如何,大多都是和凶杀案有关系的。【除了凶残的犯罪案,推理小说似乎就只剩下日常推理这一条路可以走】我与好朋友谈论起推理小说,他总是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犯罪追凶形式的小说内容,其实他和大部分小说读者应该都一样,认为推理小说就是讲述刑侦或是犯罪案故事的。
诚然,推理小说的开端就是这类的故事,现如今小说家们仍然坚持同样的情节内容,也算是不忘初心。
犯罪案在推理小说中如何体现取决于作者们采取了如何的写作形式。推理小说发展到现在,犯罪案在小说中的展现方式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不过这也仅限于形式上,在内容上,犯罪案在推理小说中无外乎两个重点,一是诡计,二则是动机。
在广受好评的推理小说中,案件的诡计手法部分一定是其好评密码。对于一本推理小说来说,诡计手法设计得如何,它的评价下限就是如何。【因为无论其文字的表现力如何,大伙起码能把它当作IQ题来看】诡计手法如此重要,推理小说的卖点也在于此,小说家们对此的开发和创新更是不遗余力。基于日本民间传说设定的《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略带叙事性诡计的设定系本格推理小说《心灵侦探诚塚翡翠》;将自圆其说的玄幻设定贯彻始终的《死了七次的男人》等等,都在诡计设计上让人耳目一新。
进入到小说内容中,犯罪案总是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直到侦探角色的登场以前,罪犯们的缜密计划都是十分“完美”的。侦探角色在不断地获得线索的同时,洞察出罪犯们在实施犯罪时暴露出的种种漏洞,最终将线索串联找到真正的犯人。正义的一方在破解谜案的过程中时常能展现出凌驾于大部分读者和涉案人员之上的知识储备,至于设计出谜案的犯人,自不必说,同样也是知识量超群。但无论是正邪哪方展现出过人的知识量,说到底,都是作者的知识量。无论是用热水烫一下贴纸能使其简单脱落这种生活常识,还是太阳照射花瓶能够聚焦光线点燃桌布这类科学常识,它们都尽量得是真的“常识”,不然就有作者卖弄学识的嫌疑。对于读者而言,案件最终的关键源自于一条自己完全不了解,小说中也没有提及的常识,这样的推理体验似乎也并不畅快。
而说到常识,就不得不提一种在推理小说中特别的现象——“水土不服的谜题”。水土不服的谜题,顾名思义,就是读者不适应这个谜题,或者是说这个谜题不适应读者群体。“水土不服谜题”大致有地域水土不服和时代水土不服两种类型。前者往往伴随着翻译和文字体系不同显现出水土不服,而后者则是因为作品的写作时间和流通时间差别较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小说中的一个日本名字是由几个中国汉字组成的,发音也是中国汉字发音,我们很难从中看出日本文字在拼写过程中产生的,像是首字母、假名之类的各种现象。至于时代水土不服,我影响比较深刻的就是卡尔在犹大之窗中谈到的那种耶鲁锁结构,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水土不服的谜题”往往是作者们的无心之失,作者们也鲜有设计出这类会引起读者疑惑的诡计设定。
使用更加“常识”的常识,避免“水土不服”的谜题设计,说到底,作者是想将读者和书中的侦探置于一个公平的地位。本格推理小说尤其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如此这般的各种常识或者科学理论作者们会以一种前提设定的形式告知读者,以体现线索公平。但如遇到这条知识就是破案关键的情况,作者也就无能为力。因此,许多作者极力躲开这类设计知识原理的诡计设计,也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尽量得是真的‘常识’”。
除了案件诡计,案件的讲述还离不开动机的阐述。以凶杀案为例的犯罪案之中,犯人的作案动机往往离不开情感和物质两方面。要么就是为情所困或者心生嫉妒,要么就是双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犯人作案。
在IQ题类型的短篇小说集中,犯人们的动机都是极其简单的,对于读者而言,有没有甚至都不是很重要。抓出凶手也无需要动机线索支持。于读者而言,解开谜题,不仅能知晓凶手如何做,还可以将凶手从嫌疑人中揪出来。很少案件会在诡计解开之后还纠结于嫌疑人是否有充分的作案动机。
不同于犯罪这种邪恶的事件,日常推理的案件里,“犯人们”的动机就可以极其随意。日常推理中的案件更注重展现涉案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际关系,“作案”的动机就是人物形象和心理的体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犯罪案中侦探侦破案件贯彻的大义,日常推理中侦探的推理行为的目的就显得无聊得多。好奇、游戏比赛或者是单纯是真的很无聊想找些乐子,都可以是他们的推理动机。得益于日常推理的背景是普通人的生活,少了犯罪案的苦大仇深,推理的动机即便再随意,只要是过程足够有趣,阅读时也就能接受。

②中二的感觉
日常推理可以充斥着各种“幼稚”、“无聊”的行为,这是内容题材所给予它的宽容。但部分短篇推理小说,仅仅只是部分,却同样充斥着各种幼稚和轻浮的行为,联系上人命关天的犯罪案,一种浓浓的中二感扑面而来。
我对于“中二”这个词的认识来源于日本动漫以及相关的亚文化。诚然,称部分推理小说有中二感,是对中二这个词的泛用。在上篇后日谈里提到的《敲响密室之门》系列以及《爱丽丝罪恶奇境》都具有一种很鲜明的特点,作品中侦探角色对于经历的凶杀案件都有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对于这群“淡漠的侦探”而言,破解犯罪案好像就只是在进行一场游戏。同样是篇幅导致的描写不足,侦探对于案件的情感卷入相对十分缺失。对于侦探而言,无论凶案有多凶残,凶手进行了如何惨无人道的犯罪行为,对于他们而言都仅仅只是破案的桥梁。这种侦探角色淡漠的情感,没有通过描写刻画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作品本身的氛围表现出来,因此才会让我感觉到一股浓烈的中二气息。
侦探对于许多推理小说来说都只是一个智慧的存在,角色形象相对比较片面。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总喜欢给侦探安排一个助手角色,他们与侦探几乎是一体的,两者共同存在才构成了一个正面的侦探形象。侦探负责大段大段谜题解释占据篇幅,时不时当当谜语人,故弄玄虚。助手则负责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探案过程,与证据和证人进行大量的互动。除此之外,“古典派”的推理小说大多是以案件为主导的中长篇小说。也就是说,侦探、助手是后来者,有时候确实也仅仅只是发挥解密破案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案件的委托人就成了小说的主视角。委托人与涉案人员复杂的情感关系,密集的互动行为就弥补了“侦探、助手”这对推理小说中绝对的灵魂人物在事件中卷入的缺失。
说到推理小说估计所有读者都能联想到侦探以及诡计这两个关键词,推理小说的侧重点无非也就是这两个。但就我看来,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光是有精巧的诡计以及一个聪明绝顶的侦探是不够的,一个“形象丰满”的犯人同样是推理小说的着手点。而中二的推理小说中,犯人们大多都是相当“幼稚”的。
即便是在短篇推理小说中,犯人们作案都有自己的作案动机,作者在设计案件的时候也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不知道是因为篇幅限制还是作者的写作倾向就是这样,在一些案件中犯人们犯案的动机总是十分“单纯”。有时候单纯到,只是因为楼上的住户维护不当地板渗水滴坏了自己的画作,又或者只是想阻止自己在乎的人参加危险的聚会,还有因为艺术创作理念不同杀害亲人的。举这几个例子,不仅是因为我觉得这几个“激情杀人”的动机十分离谱,还是因为在这几起案件中犯人们都展现出远超于常人的犯罪能力。拥有极高智商的罪犯,在犯罪时缜密行动,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也一度让案件侦破陷入困境。而正是这群智力超群的罪犯们,对于上述的生活困境却显得无所适从,最终选择伤害他人这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困境。生活中颇有不顺,就想着通过毁灭和破坏这类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十分符合中二的定义。

③很轻的轻小说
轻小说与我们以往阅读到的小说不同,文字和结构都颇有一种轻快的感觉。日本轻小说主要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轻小说作家通过平白易懂的文字为年轻人们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没有生涩的大段文字,即便设定十分复杂,作者们肯定也会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读起来轻松畅快,就是轻小说的特点。
在日本推理轻小说也有不少,有一些也改编成了番剧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一直提到的《敲响迷失之门》系列以及《爱丽丝罪恶奇境》其实都给人一种轻小说的感觉。文字偏口语化,描述面比较广泛但不会十分细致深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很明显感受到它们与大山诚一郎笔下的短篇推理小说在文字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抛开犯罪案这个元素,阅读青崎有吾以及早坂吝两位作家的小说,我有种正在看动漫的感觉。设定上《敲响迷失之门》系列讲了两位以开侦探事务所为生的侦探的探案故事,是咨询侦探类型的设定。但与大山诚一郎在《轨迹博物馆》、《字母表谜案》两本构建的咨询侦探又有不同。青崎有吾笔下的御殿场倒理、片无冰雨两位侦探,光是从名字上就有一种浓浓的动漫男主的既视感,在形象上更是标准的日系青年俊男的形象。与两位侦探共同在同一个大学研究组的女警官穿地决以及雇佣杀手系切美影就更是设定加满。前者出勤办案时粗点心永不离手,后者喜欢在作案之后留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乐队歌词。《爱丽丝罪恶奇境》之中的设定就更加奇幻。10岁高智商小女孩加侦探父亲、杀手母亲的侦探过家家组合估计也就仅此一家。
新颖的设定外加口语化的文字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看多了一板一眼的刑侦过程与沉重的犯罪推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明明上一段还在不满人家的动机幼稚,现在又开始夸起来了,矛盾又复杂可能就是人性的本质吧】在阅读这两部作品时,我能够时刻保持一种清醒感。过去无论是阅读卡尔还是阿加莎的长篇小说时,我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被作家们描绘的生动场景和动人的情感纠葛“干扰视野”。就正如电影《惊天魔盗团》里的台词“站得越近,看得越少”一样,由于需要处理大量和推理无关的情节,我的注意力很难聚焦到与案件真正相关的细节上。【可能和本人的能力水平也有关系吧】相较这些大部头,让我“清醒地”真正专注于解密本身的作品也确实只有这些阅读起来更加简单,信息处理更加方便的轻小说。
不同类型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读者也许在阅读之前对于作品本身都会有自己的期待。如果抱有一种读一个庞大动人的事件去阅读这两部轻小说,那它们确实会让人失望。但如果只是想要享受最单纯最直接的推理解密体验,这两部作品绝对能够奉上一场让人瞠目的阅读盛宴。

其实无论是IQ题还是中二病,都是小说作品体现出来的风格。【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推理小说也正因为不同文风的作者们进行不同的常识,才会有现在的发展和力量。IQ题与中二病两个形容词也不应该被污名化,它们更像是我给这几部作品的标签,而并非评价。对于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我向来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两种态度。作者们写出作品,读者对上电波,自是高山流水的事情。所谓文无敌一,也没必要辩个好坏,不喜欢,换一本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