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2021-08-17 17:16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01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

梦幻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13日凌晨,中国空间站飞过甘肃敦煌上空,在夜空的背景下,不时有英仙座流星划过夜空,梦幻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后纷纷表示,这样的相遇好浪漫。


8月13日凌晨,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现身夜空,于凌晨3-4时迎来极大值。每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都会“如约而至”。英仙座流星雨活跃期持续至8月24日,将与七夕相遇。


英仙座流星雨得名于它从英仙座γ星附近辐射出现的特性,每年稳定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今年于8月13日达到极大值。它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稳定而活跃,非常适合肉眼观测。


据天文测算,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是7月17日到8月24日。极大期将出现在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3点到6点,每小时最大天顶流量可以达到110以上。


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直到快天亮前,辐射点接近天顶,才会获得最佳观测效果。就观赏而言,恰逢盈月,月光只会在上半夜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其极大期虽然在在8月13日,但如果条件允许,前后几个夜晚应该都可以看到流星。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受地球公转影响,英仙座流星雨每年8月中旬都会有,观测期大约有半个月左右。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彗星是由冰块及沙石组成的球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星会因太阳的热力而使表面物质升华,这些升华了的物质就是日后的流星体。当地球的运行轨道与彗星轨道相交时,流星体受地球地心吸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燃烧,而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们看到的流星雨了。


之所以叫“英仙座”流星雨,是因为从地球角度来看,流星来源处在“英仙座”附近,英仙座流星雨只是以人们观察视觉感受来命名的,并非真的跟“英仙座”有关,人们看过的其他星座流星雨也都是这样命名的。


02

结合三次飞掠数据

NASA科学团队绘制出木卫三的新红外图


结合 7 月 20 日的三次飞掠数据,NASA朱诺号航天器的科学团队近日制作出了一张木卫三(Ganymede)的新红外图。这些地图数据是通过该航天器上的木星红外极光测绘仪 (JIRAM) 仪器观测拍摄到的,通过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提供了关于木卫三冰壳和下面液态水海洋组成的相关信息。




JIRAM 旨在捕捉从木星内部深处发出的红外光,探测木星云顶下方 30 至 45 英里(50 至 70 公里)的天气层。




小编简评

朱诺号木星探测器是NASA“新疆界计划”实施的第二个探测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已于2006年发射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2011年8月5日,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点火升空,开始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1月13日,朱诺号打破依靠太阳能提供能源的探测器最远航行记录,当时它距离太阳约7.93亿千米,相比较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只有约1.5亿千米。


7月5日,美国“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成为迄今人类距离木星最近的航天器。在它之前,“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尤利西斯”号、“伽利略”号等8个探测器都曾造访木星。


03

NASA的“蜻蜓”号

将寻找土卫六上的生命迹象


据外媒报道,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Titan)是太阳系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 NASA正计划在2030年代中期派遣一架旋翼机。现在,这个“蜻蜓”(Dragonfly)任务背后的科学团队已经概述了它的科学目标和目的,其中寻找生命迹象是重点。



土卫六与地球十分相似--它有厚厚的大气层,而且是我们所知的唯一一个有液态湖泊、海洋、雨水和河流的地方。关键的区别是,这些湖泊里装的不是水,而是液态甲烷和乙烷。因此,土卫六可能是奇怪的外星生命形式的家园,它们使用与地球人不同的生物过程。


2019年,NASA选择了“蜻蜓”号任务来探索这个奇怪的世界。该任务将包括一架飞行器,就像目前与“毅力”号探测器一起探索火星的Ingenuity无人机的放大版。


而现在,“蜻蜓”任务背后的科学团队已经概述了其目标和目的,其基本主题是生命--具体而言,土卫六是否真的、已经或可能以某种形式承载生命。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到了一些可能的前生物化学的标志,例如有机化合物和分子,它们类似于那些被认为存在于早期地球上的物质。因此,该飞行器将通过研究土卫六全球甲烷循环、大气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可能与有机物混合的地方,来调查这些条件是否适合生命的发展。



不过在可能得到答案之前,科学家们仍需等待一段时间。“蜻蜓”号将于2026年发射,直到2034年才会到达土卫六。这项研究发表在《行星科学》杂志上。


小编简评

土卫六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后发现的第一颗卫星。其表面温度为-179.16 ℃,公转周期15天22时41分24秒。


04

美国“天鹅”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携超4吨物质飞往国际空间站


当地时间8月10日晚,一枚安塔瑞斯火箭搭载史上最重的“天鹅”号货运飞船从维吉尼亚州发射升空,将超过4吨的有效载荷运往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被命名为NG-16,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自2014年以来向国际空间站开展的第15次补给任务。



这艘“天鹅”号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运送了3719公斤的科学设备和物资,还搭载了空间站新型太阳能电池板等其他设备,有效载荷超过4吨。


火箭升空三分钟后,一级助推器与上面级分离。不久之后,有效载荷整流罩脱落,“天鹅”号货运飞船由上面级提供动力,顺利进入初步轨道上。飞船将在两天后抵达国际空间站,然后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对接到位。


NASA宇航员梅根·麦克阿瑟(Megan McArthur)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2日上午6点10分左右捕获这艘飞船。飞船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大约3个月的时间,之后脱离空间站并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燃烧殆尽。


 “天鹅”号货运飞船上搭载了一部全新的二氧化碳过滤器,还有3D打印机新配件以及相关的3D打印材料。


小编简评

“天鹅座”飞船(“天鹅”号)是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因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而正在开发的无人驾驶补给飞船,是借由安塔瑞斯火箭来将飞船运送至国际太空站所在轨道以补给物资。2008年2月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选中轨道科学公司为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的另外一个合作伙伴,并与之签订了空间法案协议。


05

NASA:小行星Bennu

在未来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据外媒CNET报道,从NASA的一个航天器对小行星Bennu搜集的数据显示,小行星Bennu在未来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颗太空岩石在22世纪近距离经过地球,人们也对其高度关注。



该任务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Bennu进行跟踪、研究甚至取样,以更好地了解它未来穿越内太阳系的路径。他们发现这个直径1700英尺(518米)的太空巨石在未来撞击我们的星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略高,但仍然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小编简评

贝努(Bennu)是一个威胁近地天体且非常神秘的小行星(101955)。2018年12月10日,奥西里斯-REx探测器在贝努小行星上发现了水痕迹,这些水分被“锁”在贝努小行星的粘土中。


“贝努”赤道的直径约为500米,在太阳周围旋转的速度约为63000英里(101389千米)/小时。每隔6年当它穿过地球轨道时,人们能从地球上看到它。


06

NASA在新学年到来之际

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趣的挑战和教学资源


据外媒报道,目前离美国学生返校只剩几周时间,NASA宣布将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使其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教育意义。该航天局经常与公众分享有趣的项目和教育内容,包括从模拟游戏到太空"护照"等。



NASA已经详细介绍了它的免费资源,供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2021 - 2022学年使用,此外还有几个学生挑战项目,向青少年开放。例如,有针对6-12年级的NASA TechRise学生挑战赛,其任务是让学生团队设计和建造在亚轨道飞行中发射的实验品。


与此相呼应的是"火星任务"学生挑战赛,其目的是让教师帮助带领学生完成登陆火星任务所涉及的设计、建造和发射过程。该航天局还有一个"太空旅行者"卡片游戏,帮助学生学习设计航天器,以及免费提供"火星2020"STEM工具包。



小编简评

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NASA。NASA不仅专注太空宇宙探索研究,而且也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儿童有关太空天文等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设有专门针对学生和教师的NASA教育项目,其中关于学生也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


07

俄宇航员9月将进行12小时太空行走

将科学号实验舱的线路连入国际空间站主体


据俄航天集团消息,俄罗斯宇航员9月将进行12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从舱外将科学号实验舱与星辰号服务舱的输电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俄航天集团早前发布消息称,俄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基和彼得∙杜布罗夫将于9月2日和8日执行太空行走任务。


俄航天集团发推文称:“第一次出舱活动将持续6个半小时,定在9月2日进行,探索号研究舱的舱门开启时间初步定在莫斯科时间当天的18时35分。俄宇航员的第二次出舱将在6天以后进行,持续5个半小时。”



科学号实验舱7月21日发射,于8天后的7月29日与国际空间站俄舱段的星辰号服务舱对接。据此前消息,科学号实验舱将在6到8个月的时间内逐渐融入国际空间站主体,期间宇航员将需要完成最多10次太空行走,完成各种线路和管道的对接,安装气闸和辐射换热器等。



小编简评

俄罗斯航天员奥列格·诺维茨基多次进出空间站,是个资深的航天员,在网络上也是个小网红。前些日子,由于国际空间站飞行姿态偏转,引发了很多关注,当天奥列格就在社交媒体上让粉丝“不要担心”,底下获赞无数。


后续经过地面与空间站宇航员共同努力,关闭“科学”号实验舱发动机,与空间站对接的俄“进步MS-17”货运飞船和“星辰”号服务舱的发动机共同启动,使国际空间站飞行姿态恢复原状。这一事件没有危及空间站内宇航员安全。


08

印度GSLV Mk.2运载火箭发射失败

EOS-03卫星无法入轨


8月12日消息,今日上午8点13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使用GSLV Mk.2运载火箭发射EOS-03地球同步轨道静止卫星,点火后起初比较顺利,但第三级(低温燃料级)点火后出现故障,ISRO负责人遗憾宣布任务失利。


有媒体查证称,这是印度自2017年首次发射失败,连续14发的成功纪录戛然而止。


据悉,按照一般设计,第三级点火主要用于积攒水平速度,抬高近地点,是决定卫星最终能否准确入轨的终极一环。



在发射前,ISRO曾将EOS-03称作最先进的地球观测卫星,其设计任务有三个,近地实时成像、监测自然灾害和短期事件、获取农林业光谱特征等。



这是运载火箭GSLV第14次发射,之前其最广为人知的战绩就是2019年成功将印度的月球探测器Chandrayaan-2(月船二号)送入轨。不过月船二号登陆器最终登月失败,目前剩下轨道器还在正常运行。


此次失利不知道会对ISRO后续的空间任务造成什么影响,按计划,EOS-04大概9月份发射(PSLV火箭),年内还将试验全新的SSLV火箭。




小编简评

这次的GSLV马克II运载火箭原本是要在2020年3月份发射,由于各类的原因,一直拖到2021年8月12日才进行发射,不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印度的GSLV马克II运载火箭火箭是多灾多难,在2017年也出现过发射失败。



09

Nauka意外推动事件

对国际空间站的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据外媒报道,7月29日,拖延已久的俄罗斯科学实验舱Nauka自动跟国际空间站(ISS)对接,这是空间站近15年多来的重要里程碑,休斯顿和莫斯科的任务控制中心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在几个小时内,令人震惊的是,举办庆祝活动显然为时过早,因为ISS在轨道上遭遇了近25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灾难的时刻。



尽管事故的直接原因仍在调查中,但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NASA可能会重复一些导致挑战者号(Challenger)和哥伦比亚号(Columbia)航天飞机及其机组人员失踪的失误。另外,由于政治压力似乎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只有具有严重政治影响力的独立调查才能扭转安全文化的任何侵蚀。


由于国际空间站远远超出了俄罗斯地面站的覆盖范围,并且由于苏联时代的全球跟踪船队和中继通信卫星环绕世界的网络早已废弃,而且更换行动缓慢,甚至没有人知道Nauka正在启动推进器,直到NASA发现ISS的方向发生了轻微但越来越大的变化。



小编简评

根据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 表示,日前国际空间站发生的意外是因为Nauka 的软件程序错误所引起的。但小编认为,其实软件程序都是小问题,而是在问题出现后,应对能力不够。目前,美国方面已经开始对事件的开始调查。


10

波音公司Starliner太空舱发射计划

因阀门问题再次延迟


当地时间8月13日,美国波音公司表示,由于推进系统的阀门仍存在问题,该公司的Starliner太空舱的第二次无人飞行测试将推迟至少两个月。此次飞行测试原定于2020年12月实施,目标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但波音公司多次推迟了飞行测试。


最近一次试图发射是在8月3日,然而在发射当天的准备过程中,波音公司发现太空舱上有13个推进系统阀门没有打开,导致该公司不得不再次推迟发射。



波音公司工程师目前已成功修复成功其中9个阀门,但波音副总裁约翰·沃尔默(John Vollmer)表示,有必要将太空舱带回公司进行进一步调查。目前波音公司正与制造阀门的公司合作,确定问题出现的确切原因,并分析可能的预防措施以及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人员表示,此次飞行测试已不可能于8月份实施,预计将被推迟到10月中旬。



小编简评

轨道舱,也称太空舱,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本期动态来源:

快科技、腾讯网、网易科技、cnBeta、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央视网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