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为什么翻译成伦敦呢?来自中国的高级黑。玩文字游戏?华夏是西方祖宗的祖宗。
英国伦敦为什么翻译成伦敦呢?来自中国的高级黑。玩文字游戏?华夏是西方祖宗的祖宗。
作者渴死之水。
“伦敦”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已不可考,但一定是在鸦片战争后,因为之前人们连英吉利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伦敦了。
至少在咸丰十年同文馆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已经将英国首都称为伦敦了,此后至今一直没变,而其他译名却变了很多。
比如法国在那本教材里译为勿滥死,后来改成了法兰西,美国译成美立根,后来改成美利坚,可见“伦敦”这一译法,深受当时中国人的欢迎。随着中国教育方式的改变,中国人不再学习周礼了,“敦伦”一词也逐渐被遗忘,“伦敦”已成了高贵的象征,但在鸦片战争时代的人看来,这就像在古墓中挖出一只夜壶,却当成了宣德炉那样的宝贝。
如今随着中国的复兴,中国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外国学习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后要是英国人普遍了解了“敦伦”的原意,不知他们情何以堪。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日下,婚俗混乱。周公为了整饬民风,亲自制定礼仪。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且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七个环节被合称为“婚义七礼”。
为了让人明白这七礼如何执行,周公带着妻子一起演示了一遍。但是等到演“敦伦”之礼时,妻子却拒绝了。按照周公的解释:敦伦,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之理,於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这一礼仪,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在众人面前做这些事,周公的妻子实在抹不开面子,便拒绝了。值得注意的是,“敦伦”一词专用于夫妻之间,与情人之间的交合,是不能用的。
周公很苦恼,如何指导新婚夫妻呢?有一天,周公见儿子伯禽在摆弄几个葫芦瓢,试图将两个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个葫芦。此事给了周公灵感,第二天,他便将士人叫到了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在讲到“敦伦之礼”时,周公拿出了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做比喻。
未分之前的葫芦瓢,就如同混沌,浑然一体。但剖开之后,就会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重新合为一体。而仪态就是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如此,才能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葫芦在婚礼上的意义
从此之后,葫芦瓢就成了新人婚礼上的礼器。用一根绳子拴着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人合体为一。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表示男俯女仰,子孙延绵不绝。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公制定的婚礼仪式已经被很多人废弃。孔子重修《周礼》,认为“敦伦”不太适合出现在正式的典籍中,便将其去掉,只剩下“六礼”。
但民间结婚时依旧在使用葫芦瓢当礼器,孔子又顺民意将葫芦瓢收入礼书,称其为“合卺”。而“合卺酒”,就是我们后世熟悉的交杯酒。那两个葫芦瓢,成为了装酒的器具,所以不算正规礼器。那古人为何要在结婚时喝“合卺酒”呢?主要是因为两位新人婚礼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而酒就是用来给他们漱口的。
由于最早讲这方面内容的是周公,他又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所以古人同房才会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而这个礼,就是婚礼中的第七礼——“敦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