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致兰花(上)—蒲公英和兰花

2023-02-12 22:14 作者:大猫在吗  | 我要投稿

引言:非常感谢您能点进这篇文章,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让您更加认同自己。


验证测试

认知体系的特征:

  • 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即使完成了自己设立的目标,也只会获得短暂的快乐。

  • 经常反思自己,哪里哪里做的不够好;被别人夸奖时会怀疑。

  • 对于不理解的事物,有着非常执着的求知欲。

  • 习惯性的去要求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纠正”的目的。

  • 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除非用非常确凿的证据打过来。

  • 在思维、想法、行为各个方面都有一个行为标准在约束自己。

互联思维的特征:

  • 大脑类似于一个“互联网”,收集并存储了大量的信息,信息过多导致了思维具有互联性。表现为在思考一件事时,会不自主的联想到其他事。

  • 跳跃性思维,经常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造成了碎片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拖延。

  • 周期性情绪波动;情绪起伏很大。

  • 有时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无法自拔。

  • 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但经常三分钟热度。

  • 犯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陷入“自省”的状态,之后还会隔三差五的回想。

测试结果:如果您多数符合上面描述的特征,请您继续看下文下文将为您揭示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如果您没有符合上面描述的任何一个特征,即可退出此篇文章。


一、体系、认知体系、掌控欲和互联思维


引言:体系和互联思维是一种先天性的特质,因个人天赋各有所异,个体的特质也存在不小的差别。认知体系是后天形成的,故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具有独特性。


(一)、体系、认知体系和掌控欲

引言:体系的概念是,以自身为中心画圆,以自己的主体视角俯瞰客体,并在这个圆内给万事万物通过理性和感性的概念来理解。在这个圆内只存在理性和感性,导致了其中的理性是绝对的,感性也是绝对的。

理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感性是「爱」,「爱」是一切动力的来源。

体系中的理性和感性,不是绝对对立的存在,而是合二为一的整体。

在体系的影响下,作为个体的自我在成长中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认知体系。

在认知体系中,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一切都要在自己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去探索并理解。所以个体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上建立起自己的三观、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准则、人生的规划......等。

认知体系和体系同样是基于理性和感性合二为一的产物。在认知体系中,理性和感性共同协作就可以达到「掌控」的效果,而「掌控」这种能力本身就可以维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因此个体会产生渴望「掌控欲」的愿望。


1、体系


(1).绝对理性的表现

  • 语言特点:语言往往表现为叙述性的或单向性的语言为主,缺少互动性、分享型或交流性语言;描述一件事情时,需要对应的“参照”,如果缺少就会产生逻辑缺陷或陷入无法表达的困境;喜欢文字交流;喜欢自言自语。

  • 性格特点:固执,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除非用非常确凿的证据打过来;较为偏执不喜欢被约束。

  • 强迫思维:在行动中,需要理解当前的事物,如果不能经过这个程序,就不能进行下一步;解题时,如果理解不了其中一个步骤的原理是什么,那么这个题就做不下去。

  • 缺少情感:大多数时候是面无表情,没有情绪的;遇到事情时,自己会思考该表现出什么情绪;害怕当面交谈,眼神会闪躲不能直视。

  • 刻板行为:行为模式刻板,一些爱好和行为习惯,可以保持很久。

  • 整理:对自己在意的事物,有精神洁癖,还会不断的整理;有一定程度的洁癖。


(2).绝对感性的表现

  • 高共情:很容易感动,有时会完全接收别人的情绪,共情别人所有的感情,心疼别人。

  • 同理心:很在意别人情绪,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多想很多导致自己无限内耗。

  • 情绪化:周期性情绪波动;情绪起伏很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但也容易产生幸福情绪。

  • 重感情:对情感的感知很灵敏,非常渴望被爱;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流获取安全感。

  • 高敏感:有很强的自我调理功能,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劲,就会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文字、音乐以及流眼泪去舒缓释放,在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会对自己进行开导。

  • 环境: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晴天温暖,就会不断的产生积极的情绪。阴天下雨,就会不断的产生消极的情绪;很容易感受到氛围,不适氛围会产生焦虑,适宜的氛围会产生动力。

(3).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理性的思考需要建立逻辑关系,并进行大量的运算。而感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从起始到结果,是一种直觉。

体系是理性和感性合二为一的整体,那么理性就可以引导感性,提高正确性;感性就可以辅佐理性,提升功能性,二者相辅相成。

所以体系就是一种极致的运算。


2、认知体系


(1).认知体系的特点

  • 观察: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然后总结经验。

  • 分类:喜欢分类,有些科学的东西会用自己的理念解释,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不理解的事物,会给它们命名。

  • 定义:只有找到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解释之后才会对一个事物定义;但会怀疑自己的定义,尽管很难受。

  • 判断:会以高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但会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只是不会认同,同时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 独特:追求一种独特性,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自己的认知是无可替代的,很享受和别人不一样的样子。

  • 思考:在思考时会不自觉得代入对方视角,在那一刻自己将“成为”对方,去理解对方的做法以及思考。

  • 理解:能理解所有人,从而产生了无处不在的观点冲突,即便可以选择无视,但还是会影响到自己的主观判断。

  • 心墙:感觉心里有堵墙,不信任现实里的人;与很多人都隔着一层“屏障”。

(2).认知体系的表现

  • 善于质疑:无法控制的去质疑一切不理解的事情;喜欢质疑,例如会问“为什么一加一就是二,为什么是二,我写个三表达二的意思不行么?”还总是往相反的方向想。

  • 理想化:总是对现状不满,总是认不清自己;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即使完成了自己设立的目标,也只会获得短暂的快乐。

  • 高要求: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求别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符合自己的体系,已达到“纠正”的目的。

  • 社交面具:在生活中需要带“面具”,所谓面具就是伪装或模仿别人,来立一个人设;针对不同人的会定制化,喜欢演戏给对方,会有意无意的,展现给对方他想知道的样子;只有在认可的人面前才会卸下“面具”,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 情感问题:在一段关系中很容易疏远别人;在一段关系中,总是无法控制自己质疑一切有关的事情,质疑对方会不会背叛或离开,质疑对方的目的......等;如果对方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就会渐渐疏离对方;喜欢用极端的逃避/斩断的方式,结束关系。

  • 强迫行为:喜欢追求完美;需要仪式感;时常整理常用的工具;认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做到。

  • 善于嫉妒:好胜心强,不想输给别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嫉妒是动力的源泉。

  • 社交特点:掌控欲的存在导致了社交困难,同时也缺乏交往技巧,使得社交很消耗自身能量,更喜欢独处。被称为社恐;能正常向外社交,但懒得去维护人际关系。

  • 分享欲强:喜欢科普,很享受给别人科普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时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兴趣。

  • 自省心理:经常反思自己,哪里哪里做的不够好;被别人夸奖时会怀疑。

  • 交流特点:与别人交谈时,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喋喋不休向对方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擅长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内心活动。可是不善于回应,尤其表达感情会害羞;喜欢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流,对以外的人没有交流的欲望或甚至有点抗拒。

  • 道德感强:荣辱廉耻心太强,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羞愧难当,实际那些小事对于他人微不足道;同时对一些社会现象非常看不顺眼。


3、掌控欲


(1).掌控欲的表现


掌控欲的表现方式是掌控感得失


在认知体系的界限内,个体就会获得“掌控感”。超出认知体系的界限时,个体就会失去“掌控感”。

在生活中个体会追求对行事的掌控感、对生活的掌控感、对社交的掌控感...等,如果缺失了这种掌控感就会对正在做的事产生逃避的心理。


(2).掌控感的表现

  • 表达中:在拥有掌控感时,表达能力很强,因为逻辑思维很清晰;在没有掌控感时,表达能力很弱,会支支吾吾或直接表达不出来,所以索性就不表达,会被别人看作内向。

  • 生活中:缺少掌控感时,会对当前要去做的事情产生逃避心理。喜欢寻找自我独处的环境并沉浸其中,这样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因为拥有掌控感。

  • 社交中:在参与社交活动时,经常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就会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没有掌控感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内耗,从而导致了他们终止或回避了社交活动。他们只是为了回避社交所带来的内耗而非社交活动本身。

  • 行动中:内心规划好的事,不能被打断。例如,我要去干嘛,一旦出现意外去不了,就会很难过,会陷入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的状态中;喜欢掌控着事情走向,一旦失控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也就是暴力倾向,语言或者肢体暴力。暴力倾向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自己。


(二)、互联思维


引言:互联思维就像是一张“网”,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都能被“捕获”并储存下来。之后在用到的时候就会自动连接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有时会连到一些“负面情绪”并陷入其中。

互联思维与人脑默认网络的有关系,每个个体的人脑默认网络的发育各不相同,会表现出或轻或重的特征。


1、互联思维的本质


互联思维源于人脑默认网络的“异常”

默认网络是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功能网络,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情绪控制和动机驱动,还与内脏运动存在着联系。

科学研究表明部分人的默认网络的功能/结构连接模式出现了“异常”,他/她们的大脑精神活动是无休止的,就像是“开关”出了问题,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同时还伴随着自发性的脑活动模式,也就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


2、互联思维的表现

  • 跳跃式思维:在思考一件事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其他事;经常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造成了碎片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拖延。

  • 注意力问题:要么不集中要么过于投入,集中不了注意力时,会控制不住的满脑子乱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会特别极端地专注,可以忽略掉周围环境的变化;注意力切换困难。

  • 三分钟热度:无论对方是事物还是人,容易腻,讨厌重复。

  • 自控力不足:有时会十分烦躁,坐立不安;好像无时无刻都有一部分身体在活动,很难保持在一个相同的状态。很难在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自制力弱,对于感兴趣的容易上瘾。

  • 工作记忆差:有时调用记忆会发现记忆消失了;经常在日常活动中丢三落四;自我恢复能力强,能很快的从不开心中走出来。

  • 好奇心较重: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但容易半途而废。

  • 联想能力强可以从一个点去联想到很多记忆或事物;喜欢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里,美好的幻想都能让自己非常兴奋和激动。

  • 收集信息:对待感兴趣的事物,会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它们的相关信息。平时还喜欢阅读、浏览新闻、看视频等收集的信息的方式;对于一件特别想知道的事喜欢去调查信息。

  • 经常回忆:会记忆声音、语气、情绪......等;过去的经历时不时的会以片段式的在脑中浮现,忍不住回忆,反复咀嚼,感受情绪。

  • 脑内声音:幻听,有时能听到回忆里的声音和想象里的声音,例如,下课铃声、自己的名字、手机提示音......等。


(三)、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关系


1、相辅相成的关系


互联思维喜欢收集并储存信息,认知体系喜欢分析并整理信息。

也就说互联思维和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联思维可以更好的收集并整理信息,认知体系可以更好的分析并串联信息。

互联思维拥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就可以让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快的整理好关键信息,并运算出最优的解决方式;体系拥有极致的运算能力,就可以让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快的搜集好大量信息,并串联成完整的逻辑关系。


2、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影响

  • 矛盾:常常常处于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它的矛盾中,虽然拥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还会不可控的拖延。经常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到,但是一想到以前不好的经历就会怀疑自己,然后就陷入了负面情绪。

  • 焦虑:阶段性的感到焦虑;事情没做完会焦虑,无所事事时也会焦虑;当感到自己付出和回报完全不对等时,就很怀疑自己,容易自暴自弃。

  • 感观超载:在复杂的环境中会感到烦躁,惶恐。例如,在嘈杂或刺激的声音下,会焦虑不安;对听觉 、视觉、触觉、温度...等敏感。

  • 行为习惯:恋旧,哪怕东西已经没有用了还是舍不得扔掉;时常会清理信息,例如,删除信息,不常用联系人,痕迹等。


二、人性、蒲公英和兰花


(一)、人性

引言:人性是什么?有人说那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有人说那是一种善与恶交织成的“欲望”。

无论那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可以确认的是,人性是一种「需求」。

虽然我们很难去给人性下结论,但是我们很容易去给人的「需求」下结论。

人的需求分为三种: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


1、物质需求

人作为经验层面上的肉体动物,人是自然是一部分,有作为自然生物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如有食欲、性欲、超利避害、超乐避苦等属性,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这是人的现实的一种生存方式,属于物质生活过程。

这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生活过程都是理性的表现,理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精神需求

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自身的内在精神活动,人的内在尺度要求人不能如自然界其他动物那样仅依靠本能而生存,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这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亦即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是人独有的精神生活过程。

就人的生存方式来说,有人为了信仰而生、为了信仰而死;有人为了他人而生、为了他人而死;也有人为了金钱而生、为了金钱而死。

人们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让自己的生命融入他人虚构的意义,以这种消解自我的方式换取前进的力量。

这种将对象视为主体的超越性对象的过程都是感性的表现,感性是「爱」,「爱」是一切动力的来源。


3、社会需求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人的思维,人的语言),人的生活也具有社会性(我们生活中的家庭,朋友,师生关系),人的生产活动也具有社会性(我们为了生存与发展,从事劳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社会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的身份在社会中确立,真正的社会联系是人。


社会是人与人各种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就像是一张由无数「关系」形成的巨网。而「关系」是被人所编织的意义,也就是让自己的生命被动的融入了他人虚构的意义。例如:父母期望孩子学习好,孩子就会努力去学习来达成父母的期望,而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期望。

社会这张巨网中包含着无数「关系」所编织的意义(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类自身,那就是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个人的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就像是天平的两端,随着个人的成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社会需求的“砝码”就会逐渐增多。所以说社会的需求大于个人的需求。


4、总结


当人的需求完全由社会的需求决定时,所有的概念就都越来越脱离“个人”,社会的需求就会趋于统一并且完全稳定,成为了定格化的产物。

这种定格化的产物没有前进的力量。

当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放大,这个道理其实再明显不过——

主动锁国的人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日新月异;英勇的祖鲁战士,也终究无法战胜机枪的无情火舌。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社会始终都在前进,且源源不绝?

因为部分的人的个人需求大于社会需求,并且通过个人需求来促进社会需求前进。


(二)、蒲公英与兰花

引言:通过人的「需求」我们可以得知,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是正常的,我们把这种社会化的个人称为“蒲公英”。

体系和互联思维是一种先天特征,体系「强化」了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互联思维为辅,使得这种「强化」应用到现实中。

这种「强化」可以使一个人的个人需求天生大于社会需求,至于能否一直保持个人需求大于社会需求的状态,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体系。我们把这种拥有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人称为“兰花”。

1、蒲公英

思想:蒲公英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文化与环境的总合,同时按照社会规训行事。

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法律、伦理、风俗和其他由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习惯、能力等构成的复合体。

社会规训是多数人的“暴政”,此处的社会规训并不具任何真理色彩,其只取决于大多数人。

蒲公英不需要追求「真理」,因为社会或群体都不需要「真理」。


思维:蒲公英的大脑默认网络是有“开关”的。在大脑待机时,蒲公英的大脑默认网络才会“启动”,也就是活跃起来。

人脑默认网络是当一个人不关注外部世界,大脑处于清醒的休息状态时,例如在做白日梦和思维游移的时候,默认的模式网络是最常见的。但是,当人们在思考别人,思考自己,回忆过去,规划未来时,它也是活跃的。当一个人没有参与任务时,网络会“默认”激活。

蒲公英的思维是张弛有度的,能够较为轻松的跟随一个目标并达成。  


自我:蒲公英自我的主要职责是完成社会的生活设立的目标。

蒲公英完成目标的这一过程,由于社会生活就是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个体与群体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融入群体对于蒲公英来说这是必须的。

蒲公英注重群体,因为他/她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完成群体目标之上的,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同时群体等级也随之上升,导致了蒲公英的等级观念较强。

即使有时会完成不了社会生活设立的目标,自我认知也不会清零,也就是不会动摇他们的自信。


2、兰花

思想:兰花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信息与环境的总合,同时依照自己的认知体系行事。

所谓认知体系以自身为中心画圆,以自己的主体视角俯瞰客体,并在这个圆内给万事万物通过理性和感性的概念来理解。

在认知体系中,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一切都要在理解、在自己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去探索。所以个体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上建立起自己的三观、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准则、人生的规划......等。

兰花需要追求「真理」,因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世界需要「真理」。


思维:兰花的大脑默认网络一直是“启动”的状态,无论大脑开机或待机,它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他/她们的大脑精神活动是无休止的,就像是没有“开关”功能,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同时还伴随着自发性的脑活动模式,也就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

这种思维就像是一张“网”,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都能被“捕获”并储存下来。之后在用到的时候就会自动连接之前接收到的信息。这种极具互联性的思维称为“互联思维”。



自我:兰花自我的主要职责是完成认知体系设立的目标。

完成目标的这一过程,由于认知体系需要「掌控感」,个体在群体中有时会失去「掌控感」并产生逃避心理,所以融入群体对于兰花来说是不必须的。

兰花注重个人,因为他/她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完成自己认知体系的目标之上的。完成一个目标紧接着还有下一个目标,加入群体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导致了兰花的等级观念较弱。

而且兰花当完成不了认知体系设立的目标时,自我认知会清零,由自信转变为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然后陷入「思维反刍」中,过度回忆起过去的失败且糟糕的经历,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混乱和自尊心的失衡。

「思维反刍」是兰花内耗的主要表现形式,内耗过多会使自我产生一些较为极端的想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蒲公英和兰花的区别

蒲公英和兰花都有「人性」,但是蒲公英没有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所以兰花相比于蒲公英是一种「强化」,但这种强化是有代价的(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每一个兰花的认知体系都是独特的,导致了兰花的认知体系容易与社会规训产生矛盾。

无论是蒲公英的社会规训还是兰花的认知体系都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更多的是非“错”。

世界上很多事物不是对错,而是是否合适

认知体系与社会规训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认知体系的理论往往是空泛的,所以需要多经历多体验多思考,一步一步让自己的认知体系更好与现实相结合,使得适合自己的环境的越来越广,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二)、兰花的本质和名称由来

1、兰花的本质


体系和互联思维就像是一种「代偿」,以降低某些能力(例如:社交、表达...)来换取某些能力(例如:分析、思考...)的强化。


兰花的每一个体都是如此,具体一个方面更突出就会有其他的方面代偿。


也就是说体系和互联思维共同造就了兰花的天赋。


而认知体系是基于人建立的,即具备可塑性和成长性


体系、互联思维和认知体系是一个整体,于是在三者的组合中诞生出了一棵“天赋树”。

这个棵“天赋树”可以充分发挥体系、互联思维和认知体系的作用,同时具备成长性。


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兰花个体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天赋树”,逐渐成长为一个多面型的人才,来取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兰花的情商天生普遍低于蒲公英,但是兰花可以通过强大的思考能力,学习并伪装成群体中受欢迎的人,在与更多人的相处中不断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情商。


2、蒲公英和兰花名称的由来


从植物个体上,蒲公英的形态较为特殊,一个个体凝汇而成小群体。这个群体就是蒲公英,所以用蒲公英指代社会性强的某类人。


从植物个体上,兰花没有花蜜却似有花蜜,它们经常模仿其他花朵花蜜的颜色来吸引昆虫,但实际上花朵没有甜甜的蜜汁。


兰花还会通过伪装成昆虫的“小巢”、把自己装扮成某种雌性昆虫......等各类逼真的外形来达到成功授粉的目的。


而且兰花散发的气味也是吸引雄性昆虫的重要秘诀,它们能准确模仿特定昆虫的气味来吸引雄性的昆虫传粉者。


兰花的这些奇异的吸引方式是来源于天生的随机的基因突变。这类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的个体就是兰花,所以用兰花指代善于伪装和富有天赋的某类人。


尾言

此文后续请看文集内的:致兰花—认知体系和致兰花—兰花的环境

开篇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12个特征,可以很准确的辨别人群的中的兰花,只要有3条以上(包括3条)的特征,就可以判断她/他是兰花,准确率为90%以上。

致兰花(上)—蒲公英和兰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