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ACG作品的“蜜汁操作”那么多?
(转知乎sigamaW deltaEk,已授权)
想先讲一个故事:
三十多年前,有一个东大的大学生,他也发出了类似的疑问,从5岁他开始就追了《假面骑士》,觉得“现在”的特摄“蜜汁操作”越来越多,这届特摄作品的制作人和编剧真的不行等等。
于是在毕业之后,他抱着:我上我也行的想法,去入职了东映,然后成功加入了其中。
在他入职一年之后,就担任了一部特摄作品的制片人补的职位,而这部作品一反该系列作品的常态,大胆创新,最终这部作品拯救救了该系列濒临腰斩的危机。巧合的是,这部作品的编剧和他一样也是个临危受命的年轻人,这是他和这个年轻人第一次“会师”。
之后的两年,他又在该系列作品中直接担任了副制片的职位,这两年里他也做过一部因销量甚微“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特摄作品......
在他制片生涯开始的五年之后,终于拿到了一个主制片的机会,虽然只是一个冷门特摄,却是自己人生意义上真正的处女作。阴差阳错的是,这部作品的编剧,还是五年前的那个年轻人。
然而,这次的第二次“会师“却又是因为商业销量不利,企划的四个季度被活生生砍掉了一个季度,作品面临着草草收尾的命运。
改变这个结尾的是那位编剧,像五年前那部作品一样,又一次在最终回抛给了观众一个”惊世骇俗“的结局。
这一年,那名大学生日后的理念对手,也开始担任了一部系列作品的主制片,并一干就是三年,而这三年中,那名大学生没有再担任制片工作。
他或许是在考虑,是谁”杀死“了它的处女作?
他的理念对手,拼命用艺术性争取观众,用他20世纪最后一部作品复活了一个系列,而它的接档作同时也是一部周年制片的任务,交给了这名大学生。此时他已入而立之年。而这部作品的编剧,又是那个10年前临危受命的年轻人,两个人第三次的”会师“,成了他们合作的巅峰时刻。
他或许想不到,这部纪念作品是他最后一部得到一众好评的周年作。
这个系列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都是由他主制片,或许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再像处女作那样商业上扑街,他把商业的种子大力播撒在作品中,结果,他的策略卓有成效。商业上的大成功,让整个系列得以完全复活。他也和那位编剧完成了第四次“会师”,而这次的作品评价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祸根,可能也是在此时埋下。
新世纪的第五年,他的理念对手制片了一部作品,而过度追求艺术化导致商业疲软的局势,又让这部作品面临着路线更换的问题,因此,他的对手被东映开除,这部作品又让他接替下去,而这也是他和那个编剧完成的第五次”会师“。就此,他与那名对手的理念之争,以他商业化方向的路线获胜为终。
之后,他又制片了三部系列周年纪念作,但质量却是如过山车一般疯狂下滑,与此相反,IP的整体商业收入却是连连走高。因此观众们咒骂他,把一切烂活的黑锅全部甩给给他,因为,他已是”东映高层“——电视放送部总部长。
他制片出道30年后,回归原点,回到了当年他梦开始的地方,背负着拯救该系列的任务,开始了他在这个系列作品中第一次担任主制片的任务。但观众们不对他的”出场“抱有希望,几乎都认为他会”毁掉“这个摇摇欲坠的系列。而最终结果,还未能见分晓......
他曾说过:“我们制作的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一次访谈中有人问他,您到底想做怎样的作品?
”纯粹的作品吧......"
这个大学生名为白仓伸一郎,那名多次和他“会师”的编剧便是“敏鬼”——井上敏树。


有人说,这是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
但是很遗憾,“恶龙”自始至终都还活着。
别小看了资本方和电视台的巨大力量,也别太高估了创作者的掌控力。
资本方和电视台可以轻松干涉剧情走向,剧情流程——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不入资本法眼的作品,他们可以轻松砍掉你的放送时段和档期,哪怕你的作品质量再高。创作者大多也不是抖M,你骂他他就觉得爽那种,谁也不想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但是资本方就是要拿创作者当挡箭牌和观众打太极,顺便恰了观众的钱。
《时王》剧情混乱,有骂白仓的,骂“敏鬼”的,从来没有见过骂朝日电视台和万代的,而事实就是电视台人员确实有干涉剧集内容的行为,试问资本家和创作者谁更懂制作作品?
想想敏鬼他老爹的结局,你就会知道资本方+电视台能毁掉一个人真不是假的。
“《超1号》我们要更换风格,你必须给我们写子供到弱智的剧情,写不出来有你好果汁吃的嗷~”
老魔王怎么写,把自己灌醉了然后写的!《超1号》之后老魔王就此封笔,郁郁而终。给东映特摄乃至电视剧倾尽毕生心血的脚本家最后竟栽在电视台的手里,莫不是最大的讽刺。敏鬼在《喷射人》里那段结成凯之死不仅是致敬他老爹的人设,不也正是用这个荒诞结局照应他老爹令人唏嘘的结局吗?
该骂敏鬼吗?当然了,但是也正是该骂,才证明了敏鬼还是那个敏鬼,从81年到91年到01年再到现在的21年,他还是那个“地上最自由的脚本家”。他还是那个会用个人风格放飞自我的“大先生”。若有一天敏鬼的作品变得一杯白水索然无味,那便是步了他老爹的后尘了。从某个角度来说,敏鬼或许才是真正的“屠龙少年”。
身兼高位的白仓也不是老年痴呆,他最明白自己与其说是创作者不如说是“打工人”。他也点明了文艺作品商品化的趋势。“纯粹的作品”正是表明了他也想屠掉资本这条 ‘恶龙 ’,做真正摆脱商业的艺术作品。
但是,他的老对手高寺成纪的失败已经告诉他:艺术性已经无路可走,《空我》的成功,已经是不可能复刻的传说。
想“活着”,要么被资本的“恶龙”杀死,要么归顺“恶龙”之下。
白仓只是选择了后者,而老圆谷和“恶龙”死磕到底,然后凉凉了。
他也没给自己负责方面的失误(编剧分配不当等问题)开过脱,接受了这项错误带来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观察OP中的staff表,制片人一栏,你会发现,电视台派的制片人永远高在东映制片人的前面。
为什么?不言而喻。
三大特摄中,奥特系列是赔上曾经的半条命,凭借体量小,绞尽脑汁和恶龙斗智斗勇。骑士则是归顺“恶龙”后同其妥协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战队则是快要被“恶龙”咬死,于是派白仓这个曾经的“屠龙少年”来和”恶龙“拉锯战。
说到底,题主自己心中也有答案,“是谁的任务吗?”
是的,就是资本方安排的“大人的任务”。
“马踢警告”“XXX的事情不用你们知道这么多”不是白仓嘲弄观众的话术,而是对观众的无奈劝告。
你们只是观众/玩家,庞大的资本方与制作组的善与恶,对与错,又怎么可能真正讨论清楚呢?
虽然只是在特摄区域的管中窥豹,但由此推广到动漫与游戏上,虽然背后又是各色各异的故事,最后总还是殊途同归,回到这句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