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天津味道(一个普通大学生高三时的写作水平是什么样的)
谈到天津,很多人会想到狗不理包子、麻花、相声、租界。这些的确是天津的特色,但要品天津味儿,还得老实做一次天津人。
最初了解天津是源于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夫》。通篇充满天津感觉的文字,引发了我美好的幻想。刷子李、争甄一口、好嘴杨八,这些作者笔下的“奇人”个个都身怀绝技。只觉天津人爱面子,大大咧咧,“艺高人胆大”。书中的天津,街边挂满招牌,街上有艺人表演,围观群众喝彩声伴着叫卖声,时不时有人力车夫拉着某位老爷一溜儿烟跑过。我便开始对“天津卫”有了一丝向往。
后来到天津求学,才发现天津与想象中一点儿都不一样。道路宽阔,车水马龙,路两旁是茂密的绿植,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本已做好准备接受当地人的天津口音,结果发现人人都是一口普通话。那个想象中地方特色异常明显的天津立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发达、发展迅速的天津。是啊,天津紧邻首都,面向渤海,向来是政治经济及文化要地。随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天津作为第一批开放城市之一,以迅猛速度发展的,早已不像从前。天津在我心中变得方方正正,不再是那个说话总要拖长音的天津。
在天津求学几年,我对天津的看法一直在改变。现在想遇到个本地人不容易,基本都是如我一般的他乡客。一次坐“滴滴”,司机是个本地人,善谈的很,我俩便聊了一路。司机说早些年经济还没有现在好,都出去打工,看着外地挖煤聚财的大老板,心里是又羡慕又嫉妒。现在回到家,做司机也能活的滋润。还有楼下摊煎饼的大妈,摊上煎饼的时间能从生活琐事讲到实时政治,我常感叹于天津人的交往能力。
现在我再看天津,更像是一个新与老的集合体,老一辈的东西在这里安然自居,新的东西也毫不客气搬来落户,二者互不干扰,和谐共处。天津味道不再那么简单,文化的沉淀,历史的发展,政治的革新,人民的性情,把这些都拌在一起,一股脑灌下去,在吧嗞吧嗞嘴回味一下,天津的味道还是难以摸透。
(翻书柜时找到的,是一次作文练习,要求写天津印象,觉得扔了可惜,就姑且发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