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MSS41反坦克步枪,无托结构,紧凑小巧的单兵重武器
一战后坦克工业蓬勃发展,不同的装甲思想催生了种类丰富的坦克型号,在这种大背景下,反坦克技术也在自我完善,鉴于当时的坦克防护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反坦克步枪一度成为重要的武器系统,欧洲多国都先后研制了这种武器,其中就包括捷克MSS-41式反坦克步枪。

为了加强反坦克步枪的威力,往往采用更高膛压的方法发射穿甲弹,这样就势必走上枪支结构强化导致重量和尺寸增加的道路,过于笨重的枪支不便于士兵使用,如何在威力和便携性方面平衡,成为考验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早在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武器公司的设计师就开发了几种反坦克步枪原型,但是捷克军队似乎没有采用它们,反倒是捷克被德军占领后,武器公司开始秘密地为党卫军研发反坦克步枪,MSS-41就是其成果,它本质上是在以前的原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武器。

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反坦克步枪,MSS-41具有很多独特的设计,首先它使用德国7.92毫米穿甲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整体重量,全枪空重只有13千克,在单个士兵的携行能力范围内。在枪支结构上,它采用了无托设计,这种结构降低了整体尺寸,更利于携带和作战使用。

它的全枪长度只有1339毫米,其中枪管长1100毫米,枪口处安装了一个单室制退器,可以适当降低后坐力,不过射手仍然难以承受,于是在后方抵肩位置增设了软垫,并且上方有一个向后伸出的小枝,射手可以用它搭在肩膀上完成直立或跪姿射击。当然了,在枪管中段位置也有可折叠双脚架,士兵可以用它进行卧姿射击。

弹匣插口位于枪支握把后方,略微向枪体左侧倾斜,关于弹容量的说法有不太一致,各类文章中有5、6、10发三种,不过考虑到子弹本身尺寸不大,且枪支为栓动操作,就算是10发弹容量也并不奇怪。该枪采用不可调式机械瞄准具,在500米处归零。
穿甲能力是反坦克步枪最重要的性能指标,MSS-41使用的7.92×94毫米弹药,让它能够在100米距离上击穿30毫米装甲,在300米距离上击穿20毫米装甲,在同级别武器里应该算是不错的,超过了芬兰采用20毫米口径的L-39反坦克枪。

不过和大部分反坦克步枪一样,MSS-41并没有使用多久,更何况它原本就是党卫军偷偷摸摸下令生产的,在制度上不合规矩。早在1941年时,MSS-41就被认为不太适合反坦克作战,到1942年8月则彻底停止了生产,包括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