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文名篇 | 《陋室铭》网课实录逐字稿

2022-07-28 11:27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卷首语:读《陋室铭》,读刘禹锡,我们看到了知世故而不世故,看透人性却不宽恕人性,眼前黑暗而内心明亮,终生豪气干云,终生铮铮硬骨,终生通透敞亮的性情人生。

同学们好,老师们好,朋友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的课题,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是我今天的讲课地图。

悟课:“讲课地图”的形式呈现授课的内容,从刘禹锡的“超爽人生”到“超爽诗路”,从刘禹锡“超爽人生”本钱到刘禹锡“超爽人生”反思,提纲挈领、思路清晰。从而让学生对授课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对,读《陋室铭》,读刘禹锡的诗,感觉就一个字:爽!好一个爽字了得。这家伙,一辈子快意恩仇,快意心情,活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恣肆汪洋。他跟柳宗元一样倒霉,但他的人生,没有《江雪》的那样的肃穆与寒冷,我们只感觉花红柳绿,生机盎然啊!关于《陋室铭》,学界的争论非常多。一是《陋室铭》到底是不是刘禹锡所作?第二,众人皆知的关于《陋室铭》的那些和当地行政长官斗争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这一次备课,我也好好地研究了一下刘禹锡的生平,我的感觉是:第一,《陋室铭》是刘禹锡所作的观点,还不能完全站得住脚。第二,那些故事,很大可能应该是喜欢刘禹锡的后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是我,我也愿意为刘禹锡写出这样的剧本。但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详细的考证。我这样想:哪怕是没有《陋室铭》,研究刘禹锡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况且,《陋室铭》的整体风格,还是跟刘禹锡的个性特质非常切近的。我就把这篇文章,放在刘禹锡的整个人生中来讲,尽可能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刘禹锡。在唐诗的河流中,刘禹锡,属于中下游的诗人代表了。上游,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上游,李杜孟王——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中下游,刘柳元白韩-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大唐诗文化的脉络一直蓬勃,这真让我们自豪。刘禹锡们,虽然生活于江河日下的中晚唐,但他们的光辉,映照了渐渐日暮途穷的大唐。诗歌啊,从某一个层面上,撑起了一个时代的门面。刘禹锡牛啊,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大家看看图片。【投影图片】

中唐这几位主演中,元稹常常被人叫做“渣男”,有恶名。白居易呢,晚年因为蓄养歌妓,也被人编排了很多故事。韩愈与柳宗元呢,简直太完美,好像是画中人。只有刘禹锡,最鲜活,最可爱,优点缺点都鲜明,最像老顽童,讲起来,最有趣味儿。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刘禹锡跟柳宗元一样,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妈妈也跟柳宗元的妈妈一样,是名门望族范阳卢氏家的姑娘。所以,刘禹锡一生下来,也是含着金汤匙的啊!刘禹锡字梦得,这名字就告诉了你这个天才的来历。有一天,他妈妈告诉丈夫说:“我昨日晚间做了个梦,梦见大禹赐给了我们一个儿子。”没过多久,卢氏果然怀孕了,并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刘禹锡爸爸是就引用《尚书·禹贡》中的名句:“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思就是“大禹治水成功,尧帝赐给了禹一块美玉”。所以,儿子就叫刘禹锡了。这就是“梦得”的意思。刘禹锡,是家中的独子,万千宠爱在一身啊。

来,我们先循着刘禹锡的一生的步伐,来回顾一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刘氏诗词。
第一个坐标:长安(扬州短暂为父亲丁优)刘禹锡19岁就到长安了。19岁,就结识了韩愈、柳宗元等一批一流的文友。二十二岁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同年,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二十四岁时通过吏部拔萃科考试。这真的太不容易了!在唐代,“五十进士”都是幸运的啊。我听到了比他们大五岁的韩愈在哭:高考,他可是连续考了四次啊!博学鸿词科更困难,后来是通过曲线救国才正式成为了大唐公务员。23岁,刘禹锡结婚了,媳妇是河东裴氏,也是高门望族。媳妇儿叫雅卿,听名字就温润美丽,郎才女貌,幸福得很啊!刘禹锡被授以太子校书之职——就是为太子推荐阅读书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认识了陪太子读书的王叔文,两人一聊,哇,三观相合啊,都恨死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都想热血沸腾大干一场重振大唐雄风啊!于是,一拍即合,成为了战友。然后,继续升官,30岁不到,做到监察御史了,进入大唐权力中心了。刘禹锡的青年时代,就是对这个名句的证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刘禹锡的人生,一个字,爽!这个时期,这两首诗,最能代表他的心情。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再然后,就是惊悚而短命的“永贞革新”了。

这一段,我讲《江雪》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今天不再啰嗦。总之,唐顺宗只在病床上当了七个月皇帝,就被逼退位了,唐宪宗登基。这下好,靠山没有了,唐宪宗又恨死了他们。于是,赐死的赐死,贬官的贬官,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当时,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那一年,刘禹锡,33岁。我们老家有一句古话,是说我们女人的:女人三十三,好像破船过烂摊。意思是说33岁这年,女人不好过。没有想到,不好过的,还有刘禹锡啊!

第二站,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一带。

朗州生活的特点:第一,发水灾,刘禹锡一家,很久没房子住。水土不适,经济落后,语言不通。第二,第二个贤良的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了二子一女,小的还在摇篮中。鳏夫刘禹锡,苦啊!老婆死了,老娘还在,80岁了,得伺候。苦啊!

关键是,宪宗下诏:那八个坏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意味着,只要宪宗不死,刘禹锡这群人的前程,基本完蛋。于是在朗州,刘禹锡一困十年。

但是,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就在这个时候,公元814年,著名的爽诗《秋词》诞生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其二)

接着,最爽最爽的《浪淘沙》也诞生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其八)



日子虽苦,但很会过日子的刘禹锡,适应得还好,苦中作乐,依旧一个爽字了得!

第三站,长安。

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了。抓住一个宪宗心情好的机会,朝中朋友又放了大招,刘禹锡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长安。农历二月,正是桃花初开之际,姹紫嫣红,美好得紧啊。于是,那首著名的爽诗第一名——《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诞生了,围观的人,就是刘禹锡朋友圈的大咖人物: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玄都观桃花是很好,那又怎么着?还不是俺老刘走之后才栽种的?!嘿嘿,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你们这帮家伙,别看一个个人模狗样的,我呸!那是因为俺老刘没在,有俺老刘在,哪里轮得上你们作威作福?!你们这群人呀,跟这轻薄的桃花,是一样一样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很快,他就因这首诗再度被贬,而且连累了朋友们。
唐宪宗再次下旨,柳宗元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一代,当时可没有遵义会议,落后得像原始社会一样啊。柳宗元觉得这太惨了啊,刘禹锡老母亲都八十了,那么远的地儿,肯定得走死啊。于是,就跟皇帝求情,愿意把柳州让给刘禹锡,自己去播州。皇帝感动了,于是重新安排了刘禹锡去连州,就是现在的广东连州  。两个好兄弟洒泪而别,也写了很多好诗,我就不说了啊虽然痛,也是爽痛,绝不不拉须摆带的,去就去!
第四站  坐标 连州(广州连州)刘禹锡在连州刺史这一任上干了四年多。这段时间的特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深入群众,大干快干,政绩非凡。要细细说起来,感天动地。连州市现在还有一座刘禹锡纪念馆。这难道不爽吗?刘禹锡在广施仁政的同时还不忘记与民同乐。《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名句诞生了: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送曹归越中旧隐》)我看这个句子,经常被高考中考用来出题。刘禹锡,爽啊!

第五站,柳州。他没有在这个地方做官,但必须作为重要坐标说一说。公元819,刘禹锡的母亲以九十高龄寿终正寝。他辞去官职,回洛阳为母亲丁忧。刚到衡阳,又传来另一件令其难以置信的事——柳宗元病逝了。刘禹锡悲痛欲绝,在冬日阵阵的凉风中,为他洒泪写下了一篇肝肠寸断的祭文: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呜呼子厚!此是何事?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连悼词,都是慷慨淋漓,读起来让我们感觉有一种很痛的爽啊!刘禹锡亲自去柳州,为柳宗元操办丧事,然后,把柳宗元的两个儿子接到身边,悉心教导,视如己出,并且,抚养成才,其中一个,后来还考上了状元。爽不爽?我们养自己的一个孩子都吃力,刘禹锡却能把人家的孩子培养成了进士啊!这时,唐宪宗驾崩。刘禹锡的转折又来了。丁忧期满。经元稹的推荐,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

第六站,夔州。夔州,是现在我们重庆的夔门一带。巴山蜀水,好远好远的啊。这个时候,刘禹锡已经50岁了。年龄超过现在的我了。在夔州任上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勤政爱民、抚养柳宗元遗孤、刊印柳宗元遗作外,刘禹锡干了一件有趣儿的事情,他创造出了一种别具情采的全新诗体——《竹枝词》。这些竹枝词,真的太好啦!【播放歌唱】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我觉得,我的巴山蜀水,有了这样的音乐,简直不能太爽!如果是当代,刘禹锡不死,小虫啊,方文山啊,都没有他们什么事儿。

第七站:和州。和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这个阶段,著名的《西塞山怀古》,问世了!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是咏史词,我读来,也叫一个爽。因为实在通透啊!刘禹锡在和州时,干了一件大事儿,当时和州正值百年未遇的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刘禹锡三过家门而不入,投入了抗旱工作。然后,《陋室铭》的故事,就发生了。这样,关于《陋室铭》的两个版本,我都讲讲。大家都很喜欢的版本是这样的:他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本来刘禹锡应该住衙门三室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立刻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走至江边,看到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炸了。小人阴暗的心理再一次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铺开宣纸,转瞬间,《陋室铭》挥洒而就。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我个人觉得,这个版本更靠谱:为了改善民生,刘禹锡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冒着危险向皇帝进言,尽可能免去更多的赋税。因为太忙了,所以他执意不住府衙,而是依土山傍浅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自称“陋室”。在他艰苦努力下,和州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非常大,他的“革新”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此,他借“陋室”而抒怀:【播放《陋室铭》朗读】在今天马鞍山市和县,依旧有刘禹锡“陋室”的纪念堂。我之所以觉得这个版本更靠谱。一是当时刘禹锡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官途不畅,但早已名满天下,而且家世显贵,粉丝遍布全国,一个小小的县官,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地为难一个大众男神,那肯定不讨好啊。第二,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也完全没有必要搞得这么行为艺术地和当地知县作对。除非他实在脑袋不够用。第三,这个故事中的对联虽然很有豪气,但是对仗很不工整,意思也很粗糙,不像刘禹锡这样的大才子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包括多年前的教参都认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了“安贫乐道隐居避世”的思想。这是我完全不认同的。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在《更美语文课》中去查看我的《 <陋室铭><爱莲说>》的整合教学的课堂实录。早年啊,我的主问题是:刘禹锡是陶渊明一伙的,还是周敦颐一伙的?经过细读,我们会在《陋室铭》中发现很多矛盾,而所有的矛盾,都在指向一个事实:不管是在刘禹锡的文字中,还是在他的实际生活中,他都不希望过什么“安贫乐道隐居避世”的生活,他一直积极入世,一直热爱生活,一直渴望在官场大展拳脚,一直热爱“白丁”,并且从来在“白丁”们的底层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正是“白丁”们,滋养了刘禹锡的艺术生命。总之,和州的刘禹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禹锡,他天天案牍劳形,天天和老百姓泡在一起,应该没有时间调素琴阅金经。“德馨”是真的,他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向往是真的,他牢记孔子之经典之问“何陋之有?”更是真的。他忙成那样,哪有时间和策知县打架啊!这也就是我更倾向于《陋室铭》不是刘禹锡所做的原因。和州的刘禹锡的爽,不是来自于和小人斗争,而是来自于事儿做得漂亮的爽。理解吗?一个人把工作做到极致了,那才是自我评价最高的时候啊!
第八站:扬州。虽然是途经扬州。但扬州很重要。最伟大的诗歌就要诞生了!且听我说:公元826年,刘禹锡和州任期将满,在老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再次得到回京的圣旨。路过扬州之时,应淮南节度使的邀请出席宴会,席间与辞官漫游的白居易不期而遇。这两位多年的老友,已经鬓发苍苍,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啊!
白居易说:白某在朝中时日较梦得稍多,长安满目繁华,贵人遍地,百官僚属不计其数,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刘梦得?白居易说到动情处,以筷子击盘而唱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烟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说,梦得兄啊,我太为你的遭遇愤怒了!老天爷对你不公啊!可是,诗一到刘禹锡的笔下马上就不一样了。于是,注意了注意了,那首伟大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横空出世了:刘禹锡击盘和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这辈子,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只写这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足以青史留名了啊!这句诗为什么好?好就好在:在白居易的眼中,刘禹锡这二十三年很苦,可是,刘禹锡说: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啊!你说这刘梦得,是不是够爽啊!爽得白居易都倾倒了。后来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这两个字啊,还是白居易给刘禹锡的呢!又是一个爽啊!

第九站:南京(途经)

(途经)在从和州返回洛阳的路上,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大家都无限喜欢,人人读出了共鸣的《乌衣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是个人都能读出来,刘禹锡对大唐王朝的担心啊!但这担心,也还是透着爽,洞明世事,洞明历史之爽。

第十站, 长安接下来,又是大家熟知的桃花诗的故事了。困居洛阳半年后,刘禹锡回到京城。春天,又到了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刘禹锡策马来到玄都观外,信步入门,只见杂草丛生,没有一片人影。而那当年满天飞舞的红花,如今却连树也已不在了。于是,他又忍不住生发感慨: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心中郁闷之情一吐为快啊,爽不爽,是很爽啊!但小人很快告状了。他们说:刘大叔,你还在嘚瑟啊。朝中老皇帝老臣子,死的死散的散,你得意啥呢?你也太不谦逊了吧!对故人,你也太不厚道了吧。结果是,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又被弹劾。无奈又在好朋友裴度的帮助下,得到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职。虽然博得虚名无数,但毕竟一生最想干的重振大唐雄风的事儿,都没法干成了。    

第十一站 :苏州

公元830年,刘禹锡被外调,以六十一岁的年龄出任苏州刺史。注意注意,又一首伟大的诗歌要问世了。苏州的刘禹锡,跟在和州连州一样,继续鞠躬尽瘁。这个时候,曾任浙东观察使的李绅途经苏州,递上帖子来拜访。李绅李绅,还记得吗?就是那个写“锄禾日当午”的李绅,席间,李绅邀舞女助兴,非常妖娆啊。刘禹锡见作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诗的李绅如此奢侈,不由赋诗道:

高髻云鬓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赠李司空妓》


李绅曾当过司空(负责水利、营建方面的工作),这里是说李绅见惯了这种大排场,而刘禹锡见之却非常不忍。“司空见惯”这句成语,从此不胫而走。呵呵呵,我们刘禹锡,是能够写出成语的人。爽啊!发个牢骚就成成语啦!
刘禹锡在苏州,实在干得太漂亮了,浙西观察使王璠在苏州看到刘禹锡杰出的政绩后,在考课中将他列为“政最”——相当于政府绩效考核最高等。这是和平时期大唐地方官员极少能得到的荣誉。朝廷特加褒奖,赐刘禹锡紫袍、金鱼袋,以示荣宠。与朝廷所加紫金鱼袋相比,苏州百姓对刘禹锡的爱戴,才是令他最为欣慰的奖赏。刘禹锡离开苏州时,苏州百姓夹道相送,哭声震天。此后,老百姓自发建起了三贤祠,以供奉曾为苏州做出巨大贡献的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千年来,香火不断。爽不爽啊!
第十二站:汝州刺史汝州(现在的河南省汝州市)略说
第十三站  同州刺史。略说
第十四站  洛阳注意注意,虽然刘禹锡已经很老了,但是,千古佳句,又要来了。一日,白居易邀刘禹锡聚会。他命人将新作《咏老赠梦得》提前送到刘禹锡家里。诗中写道: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见白居易热泪盈眶,宽慰道:“乐天何以如此悲伤?生老病死,乃天之道耶。既是天道,你我又何须伤怀?老则老矣,却仍可当家国事,岂不闻魏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诗?那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畔时,不过也是你我如今之岁数。”说罢,和诗一首:


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看看看看,小伙伴们,白居易的诗名一贯更大于刘禹锡,但如果单就这两首咏老诗而论,刘禹锡的胸襟和气度远远超过白居易了。
爽啊!一直爽到老,爽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七十一岁。但洛阳,毕竟是最后一站了。公元842年秋日,刘禹锡病逝于洛阳家中。悟课:我们说研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但能如此全方位的解读一个人,这需要我们老师大量的阅读和原始积累。了解的多,才能解读的深。君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刘禹锡的生平典故、诗词歌赋、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信手拈来,干货满满。



刘禹锡的一生,刘禹锡的诗文,个性实在太鲜明。如果选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爽。如果选一个短语概括,那就是:不忘初心。如果选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我已出走半生,不,我已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个家伙,大家评论,一个典型的:摧不跨、压不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知世故而不世故,懂了套路却不被套路,看透人性却不宽恕人性,眼前黑暗而内心明亮——终生豪气干云,终生铮铮硬骨,终生通透敞亮!一辈子,都在放飞自我啊!网盘这么说吧,他的好哥们柳宗元的一生,像一首千回百折的咏叹调;而刘禹锡自己的一生,像一首激流勇进的进行曲。确实,活得不憋屈,不压抑,不妥协,那叫一个爽啊!这样的快意人生,哪个不羡慕!但是,我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们啊,我们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消受得起这样的爽吗?且听我说说我的感受。到底凭什么,刘禹锡可以拥有这样的爽人生?
超人的绝世才华超级健康的身体超级坚定的三观
第1, 超高的才华。这个前边说了。不再赘述。才华足够高,那就可以睥睨小人,玩“无限游戏”。如果你的才华根本撑不起的你的任性,那就洗洗睡吧。规规矩矩听话比较好。
第二,身体好。这简直太太太太重要了!熬到最后的人,才可能是胜利的人啊!刘禹锡熬死了唐代八个皇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如果他熬不过唐宪宗,后边的好戏都没有。柳宗元活到46岁,韩愈活到56岁,元稹活到52岁,苏轼活到64岁,杜甫58岁,王维60岁,白居易活到74岁……短寿,其实是人生最大的缺憾。有一种说法,如果李贺长寿,那“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可能不是李白,而是李贺了。成就,其实是时间成就的!笑到最后,才会爽到最后!刘禹锡妈妈也活到了90岁。看来他们家有长寿基因。我们也好好锻炼身体吧,给儿女们做好榜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自己,幸福生活100年。不是没有可能哟。
第三,价值观坚定。一个有清晰价值观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一个三观摇摆的人,在自我内在的逻辑上就总是无法自圆其说。所以,这种人,自己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所以,常常纠结,常常提不起放不下。刘禹锡的人生,绝对不算完全的成功。他的超世之才,绝顶风流,最后还是被时代辜负了,被皇帝老儿辜负了,当然,也被自己辜负了。他的个性中,有明显的缺点。这个,我放在最后说。我想先说的,是因为价值观的清晰坚定而带来的刘禹锡这的眉清目秀的人生,选择清晰坚定的人生。
1.对国家:对百姓,对自己的为官之事业,刘禹锡从来没有摇摆过: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步,他总有目标,总有原则。只要老百姓需要,他就可以全情投入地做事儿,管他大官,还是芝麻小官儿。他都心静如水,他都激情洋溢。一个心中有崇高使命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永远双脚踩在大地上。他的人生,必将经历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美好过程。而这样的人,必定对生活一往情深。
2.对自我:刘禹锡也基本没有摇摆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进入刘禹锡自己的那个体系中,才能够理解他。否则,你就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已经人到中年的刘禹锡,已经人到老年的刘禹锡,按道理说,他饱读诗书,他历经了那么大的磨难,应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生命了,怎么会写出那么轻率的两首桃花诗,给自己,也给朋友们带来了巨大麻烦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情商太低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但,这就是刘禹锡的价值观:我就是我。不管如何,我就是要做自己,必须做自己!读他的诗词,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个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唯我独尊的浪漫主义情怀。我读佛经,据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大概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保持本我更重要。人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唯独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心。我觉得,这就是刘禹锡那种唯我独尊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注脚。刘禹锡的骨头硬得很,他的身上传递出来的那种“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争都不屑”的大格局,非常真实。读刘禹锡的史料,我发现,他不是没有低过头。跟韩愈一样,跟柳宗元一样,被贬之后,他们都曾向京城求救,但是,求救归求救,他们从来没有下跪过,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过。他们的底线,非常清晰。这一点,跟中唐的王维比较起来,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绝不妥协的倔强气质。所以,我从来不同意简简单单地把“儒释道”三通轻轻松松地安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三个,最最重要的精神支撑,还是“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勇敢。
比如,当王叔文丁忧,革新集团陷入危局时,刘禹锡的夫人薛氏欲借自己父亲薛謇出任殿中侍御史入朝谢恩之际,为刘禹锡走宫中宦官薛盈珍的门路,以脱离王叔文一党,目标是可以留在朝中任事。虽说岳父是宫中巨宦薛盈珍的族人,但是刘禹锡不愿迎合薛盈珍,更不屑“大丈夫能屈能伸”之论,以“折腰摧眉,壮士不为”之辞,严拒岳父的援手。这下你就知道了吧,为什么刘禹锡要在《桃花诗》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不吐不快了。刘禹锡的逻辑是什么?我要做自己!我就是要做自己!我就是要用才华和这个世界对抗!你可以战胜我,但是,你打不败我!来吧来吧,所有的狂风暴雨,都来吧,看我弄死你们!刘禹锡胜利了!他不仅熬死了八个皇帝,也熬死了所有政敌。他71岁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他笑傲江湖,睥睨政坛上一帮胡子都还没有长明白的年轻人,开心地哈哈大笑:我什么都不要,但最后,我什么都得到了。我这一生,值了!爽爽爽!好一个爽字了得!我这段时间重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重点读《泥步修行》。我感觉,刘禹锡的胆儿大,来自于他的“破惑”,在某种程度上,他破了“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潮流)之惑”“仇之惑”,乃至于“终极之惑”,因此获得了天地元气的加持,故能活成了这般快意人生的模样。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去读读这本书。悟课:追忆刘禹锡的一生,从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诗词歌赋、他的为人处世,对他的性格和命运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反思和追问,反思自己生命的过程,使生命安顿,追求教法和活法的相融,这就是青春语文哲学。
今天讲到这儿,我突然发现,可能刘禹锡有一个“惑”没有破,那就是“仇之惑”。对政敌,他心中还有气。否则,不会写情绪那么激烈的桃花诗。这个问题,我下去再思考一下。今天读王开东老师写刘敏涛的“放飞”,我很有共鸣。也许,刘禹锡也是这样的“叛逆中年”。开东文章里写到:刘敏涛说:“善待自己和善待生活需要一点儿理想主义,加上恰如其分的以自我为中心,两者结合起来,那就会形成一种优雅而丰富的气场。”刘敏涛彻底放飞自我,媚眼和白眼横飞,自由和自我齐放。哪里有什么适度?哪里有什么束缚?刘姐这里只有彻底的解放!这是一种极度的自信,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C位”这个词,任何一个演员或者歌手站在舞台哪个角落,都应该会发光。所以,无论我在舞台上站在哪里,永远都是“C位”。刘敏涛从解放到自由,再从自由到放飞,这是一种超出世俗常规的审美,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重构。这种价值重构犹如一道闪电,猛然唤醒了年轻人的价值期待,唤起他们的自我觉醒和自我重塑。她是光,是电,是唯一的神话。懂得这一点,我们就理解了为何后浪们一致推崇她。这个用来解读刘禹锡的任性,我觉得,也很合适。
插播一个广告吧,张译老师朗读的下面这首诗,完全告诉了我们的答案:刘禹锡,为什么能够活得那么爽。
【播放张译朗读视频《献给青春》】


最后,我想立足于当代,客观地说说刘禹锡的“爽”,刘禹锡的任性。我们必须要问他:老刘啊!你自己倒是觉得活得爽啦,但你妈妈觉得活得爽吗?你两个老婆觉得活得爽吗?你的两儿一女觉得活得爽吗?你的同事们觉得跟你在一起,爽吗?还有,你青年时代的那些宏图大业,如果他们也有灵魂,他们觉得爽吗?……我觉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无论如何,以刘禹锡之才,他完全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十岁的时候,王叔文就赞他有丞相之才啊!但因为年少轻狂,中年依旧轻狂,他没有能够在最好的年龄,成为国之重器。时代辜负了他,他,也辜负了时代。没有赢家啊!二十四年的贬谪生涯,也给他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如果刘禹锡母亲泉下有知,妻子泉下有知,我想,她们会是有委屈的。总之,借这堂课,我想说,同学们,朋友们,当我们怀念刘禹锡,纪念他,赞美他,欣赏他的时候,请也告诉自己:刘禹锡的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他没有管好自己的嘴,不管怎么说,都不算真正的酷。人到中年,而没有忍辱负重的担当,图一时口舌之快,无论如何,都不是最高级别的酷。我只能说,刘禹锡是个诗歌的语言艺术家,也是个生活的艺术家,但是,他没有学会好好说话,没有学会如何在职场上关注更多人的情绪,平衡各种关系。他太莽撞,也太任性了。但因为才华实在太高,所以上帝为他留了一扇窗。我们呢?我们本就庸碌,如果也这样保持中年刺儿头的形象,等待我们的,没有爽,只有“枉”,冤枉的“枉”,枉然的“枉”,枉过一生的“枉”。真性情这个东西,消费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我有那个本钱吗?苏轼男神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每每自省,我都很惭愧。我想,唐代的刘禹锡未必不懂后代苏轼说的这个道理,但本性难移,实在难以做到啊!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在追《清平乐》。我时间不够,只追了个开头。但我看宋仁宗,身为皇帝,实在做到了太多隐忍,太多委屈。所以,他才成为了一个公认的好皇帝。以皇帝至尊,尚且要忍耐,尚要退让,何况我们?
《拾遗》上有一篇文章《永远不要鄙视那些跪着挣钱的人》。我懂!永远不要嘲笑他们谋生的方式有多艰难!永远不要嘲笑他们挣扎的样子有多难看!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啊!悟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啊,刘禹锡亦是。君姐总是因其“打通教法和活法”的追求而让她的课充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苏轼”的话,到《清平乐》的热播,再到《拾遗》上的文章,都有君姐自己思考的痕迹,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活力、青春的语文人的生命状态。她把自己的生命特质,深深烙印在了她的语文课堂上,带给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思考。最后,再听歌唱吧。感受这个诗歌老顽童的魅力。
【播放《陋室铭》经典咏传唱歌曲】
同学们,朋友们,谢谢陪伴。再见!关上电脑的时候,请诚实地问一问自己吧:刘禹锡的超爽人生,我要得起吗?

语文名篇 | 《陋室铭》网课实录逐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