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

2021-12-18 08:4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

《文物季刊》 1994年01期 郭淑英(山西省博物馆)

1953年太原东太堡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当时由太原市文管会收集,之后,这批文物移交给山西省博物馆收藏。1962年高礼双同志将东太堡发现的部分陶器和骨器在《考古》第9期上作过简单介绍。1980年东太堡第二次又发现陶器群,除省考古所将部分器物发表外,还有一些陶器未予发表。鉴于东太堡出土器物之典型,且被学术界所关注,故将两次出土陶器和石器中未发表者作一详细介绍,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

高领鬲1件(59.B.276)。夹细砂灰陶。圆唇,侈口,高领,袋足较肥,实足较瘦长,领部素面,腹与足饰浅细绳纹。口径13.8、高22.3厘米(图一,1)。

单把鬲3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夹细砂灰陶。圆唇,侈口,矮领,袋足,实足尖。其中有的有捆绑的凹槽,领部素面,腹与足饰浅细绳纹,唇部同一足上方置察耳,(S.3197)口径6.1、高10厘米(图一,2);(S.3194)口径8.2、高12.8厘米(图一,3);(5 9.B.27 9)口径8、高12厘米(图一,4)。

甗1件(59.B.277)。夹细砂灰褐陶。尖圆唇,敞口,领微束,上部呈深腹盆形,腹侧置两个鸡冠耳,腰部外贴一周附加堆纹,内部外凸隔棱。下部袋足较肥,足跟瘦长且有捆绑的凹槽痕迹,通体饰细绳纹,口径16、高22.8厘米(图一,5)。

盆2件(59.B.1032)。泥质灰陶。圆唇,口沿外侈,弧腹,平底,通体素面。口径16、高8厘米(图一,6);(59.B.777)夹细砂灰陶。小平底,侈口,束颈,肩部外鼓,下腹内收,颈部素面,腹饰细绳纹。口径14、高8.5厘米(图一,7)。

单耳罐1件(S.3195)。夹细砂灰陶。尖圆唇,敛口,鼓腹,平底,腹侧置器耳,颈部素面,腹部饰浅细绳纹。口径8、高9.8厘米(图一,8)。

单耳杯1件(59.B.278)。泥质灰陶。圆唇,沿外侈,束颈,鼓腹,平底,腹侧置鎏耳,器表饰不清晰的方格纹。口径15.6、高11.1厘米(图一,10)。

侈口罐2件(59.B.280)。泥质灰陶。圆唇,沿外侈,颈微束,鼓腹,平底,颈部素面,肩饰一周楔形点纹,腹饰竖浅的细绳纹,口径9、高11.1厘米(图一,9);(S.3196)泥质灰陶。圆唇,沿微外侈,束颈,圆鼓腹,平底,颈部素面,腹饰细绳纹,口径9.8、高9.6厘米(图一,11)。

石斧5件。形制基本相近,整体呈梯形,上窄下宽.通体琢制,刃部磨光。其中(59.B.775)顶宽4、刃宽5、长16、最厚4厘米(图二,1);(59.B.607)顶宽4.6、刃宽6、长16、最厚3.5厘米(图二,2);(59.B.567)顶宽3.8、刃宽4、长9.6、最厚3厘米(图二,3);(59.B.569)顶宽4、刃宽6、长14、最厚3.6厘米(图二.4);(59.B.568)顶宽4、刃宽4、长14.2、最厚2厘米(图二,5)。

东太堡岀土的这批陶器和石器,两次均未经过科学发掘。从整个遗物看,有的可能出自墓葬,有的可能是遗址之遗物,然而遗物的时代,不会有太大出入,可视为一批相同时代的遗物。从陶器形态看,东太堡高领鬲与游邀H129高领鬲基本相符七只不过前者无鑿,后者有器,前者高锥形足,后者高柱形足。高领鬲还同白燕第4期的高领鬲(7127〈30〉:2)基本接近③,这说明它们在时代上也基本相当。矮领鬲与东下冯(H41:40)和(H501:13)鬲相似,都是单耳成,领有高矮之分,裆以上为罐形。所不同者.是前者口沿无鑿,后者有的有小零。另外,实足跟较长的高单耳鬲和飢是晋中一带常见的夏时期的器物,在白燕遗址和忻州游邀遗址中均有发现,根据它们的地层关系与器物形制,初步定为这批文物为夏时期晚期早段。东太堡岀土的深腹盆和单耳罐,侈口罐等同其它地区发现的同类器区别较大,不属同一文化系统。因此,它们应该是反映了晋中一带地方特色。

关于东太堡这批遗存的文化性质,有的同志认为应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气有的同志认为应是二里头的不同类型K无论其为文化或类型,不难发现东太堡遗存有其独自的特征。

但因东太堡遗址缺乏正式发掘的地层关系,且出土文物较少,尚未能反映这类遗存的整体文化面貌,就目前所知,这处遗址已不存在,最后确定这一考古学文化仍需在晋中地区进一步做更多的工作。

(参加此次调査的有王万辉、海金乐、王勇、宋建忠。)

执笔 宋建忠

绘图 畅红霞

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