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再也回不去的童谣吗?
说起童谣,长大以后,我便渐渐觉得,很多童谣都可能是——用现在的语言来叫——【阴阳怪气】的歌,譬如说,大家很熟悉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还有笼目歌。当然,千里草也许是王允一伙故意作出来散播的。话说回来,我想起印象中还是有一个小时候没看出问题的,长大后才细思恐极的童谣:《落雨大》。歌词是这样的: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仔细构想一下情景,就会觉得有点脊背发凉。
“落雨大,水浸街”,就是一句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情景,就是滂沱大雨。
“阿哥担柴上街卖”,字面意思就是下大雨了,阿哥把柴抬到街上叫卖。很多小伙伴不理解,为啥下大雨还要去卖柴?因为旧社会没有烘干机,也没有暖气,下雨卖柴是为了让人烤火烘干衣物,也可以取暖。而这句歌词同时也反映了阿哥的经济情况,打柴的本来就是底层劳动人民,而下大雨了,大家都躲避不及,可阿哥还是得为了生计冒雨卖柴。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首歌本意应该是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的。
接下来就到了奇怪的地方。“阿嫂出街着花鞋”,结合场景就觉得怪怪的,下那么大的雨,连街都被水淹了,为啥阿嫂还要上街?上街也不是问题,可为啥还要穿花鞋?对于旧社会的穷人,花鞋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就算可以自己绣,可如此漂亮的鞋子,都只会是浓重的日子才会舍得穿。而这种大雨天,阿嫂出街大可以穿布鞋或者草鞋。当然,懂粤语的小伙伴会说,这是为了合音律,可广州话在这句歌词里,草鞋和花鞋都是可以合律的。而且我反倒觉得草鞋更加符合音高的变化,因为它有个上扬的声音,恰好符合了这两个音的音高变化。
再看下一句“花鞋花袜花腰带”,咋眼看是没什么问题,穿花鞋,穿花袜,当然也可以戴花腰带啊。可是,如果再把场景想细一点呢?这像不像是一个顺序,先花鞋,然后花袜,然后慢慢往上花腰带……
接着就有了“珍珠蝴蝶两边排”。珍珠是富贵的象征,对于穷人来说,就是生计,而蝴蝶象征美好的事物,更多是想象中的美好事物的意象,譬如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珍珠蝴蝶两边排,是不是暗示两者不可兼得呢?
那阿嫂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我不愿把故事想得那么黑暗,或者说绿。我始终觉得,这首歌的调性应该是反映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和受尽压榨,所以,就算是过分解读,我也偏向于如下解读:
这首歌隐喻了一个故事:
阿哥下雨买柴,说明家里穷。阿嫂被迫无奈,不得不用另外一些手段赚钱,穿花鞋表示要把身子装得光鲜亮丽一点,去迎合“市场需求”。然后,你可以想象着阿嫂含着泪,叹着气,面对着压迫,褪去花鞋,花袜,最后花腰带的情景……珍珠,是钱,说到底,对于穷苦人民来说,就是生计;而蝴蝶,正是美好和自由的象征。所以,这里就是开放式结局,让读者思考,珍珠蝴蝶两边排,究竟是金钱和美好自由兼得,抑或是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要“两边排”,说明阿嫂牺牲了美好,换来了生计?
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把故事推向高潮,从而爆发出强烈的控诉。
其实,如果说单单是想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把歌写成“正能量”,那么这首歌完全可以只修改三个字: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家中绣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这样修改以后,音律没有问题,也能和上一句构成文学上的呼应,一个在街上,一个在家中,而且同样能写出阿哥阿嫂生活艰苦,但不同的是更多地赞美了他们艰苦却努力地生活着,阿哥下雨天卖柴,阿嫂则在家中替人绣花鞋花袜花腰带,通过劳动,换来了生计和美好生活,于是珍珠蝴蝶两边排。这样不是更好更正能量吗?
然而,无论是我记忆中,我妈的记忆中,肥肥的记忆中,肥肥的妈妈的记忆中,还有我查到的资料,东山少爷改编的歌里,歌词都是“阿嫂出街着花鞋”。我只能理解为,这并非对劳动者的赞美,而是同情劳动者的遭遇,并且对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行了控诉。因为不要忘了,旧社会根本没有“正能量”的说法。
所以,感恩现在我们的生活,感谢国家,感谢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