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西方文化差异渊源【王德峰】

2023-02-16 13:53 作者:颜辞you  | 我要投稿

1、近代史100年,中国向西方学习了什么? 选择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源于西方代议制的国会 选择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 从五四运动开始,引入民主、科学、哲学等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 100多年的学习,对中国的进步有重大意义,带来了现代化、工业化,也带来了市场的原则和资本的逻辑,剩余价值规律也随之生效。 带来了两个问题: 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即从一个物质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所以才会有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国策,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基础。 并没有因为资本逻辑的引进而形成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之间也无法按照理性做基础的契约原则打交道,演变为了普遍的信任危机。 所以,才出现国学复苏和被再度关注的现象。 2、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会被抹除? 资本诞生于欧洲,生存方式是自身的增值。停止增值,就意味着资本死掉了。 意味着把全世界人的消费看成是它的市场,把整个地球的资源看成是资本的原料。 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征服非欧洲民族。 从而各民族告别孤立发展,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史。 资本逻辑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 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理性的概念, 所以即使引入了市场经济、资本的逻辑,只是把其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社会生活的基本范式仍然是传统的,靠的是民族的伦理精神。 矛盾产生 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 接受西方体系的80、90后,一度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中国人只是一个种族的概念 知识和学问体系: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体系来自西方,只有中国历史、语文里面涉及中国文化,大学的学问体系中国学占比更少。 业余生活:欣赏西方艺术品,看西方的好莱坞大片和书,吃肯德基、麦当劳,穿西装革履 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崇拜、向往西方,觉得那里才是自由世界,最好的社会。 但是,Culture Shock仍然存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中国人也会更加爱国。中国人仍旧是中国人。 3、《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划分,划分依据是宗教 基督教文明:西欧国家,天主教或新教都属于基督教文明 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地区 东正教:俄罗斯是核心国家,希腊、土耳其也算 中华文明:儒教 日本文明:孤独的文明,公元300年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了儒家和佛家,但是没有学到道家。日本的国土狭长,并不适合道家思想,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 拉美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文明区。 *儒家不是宗教,中华民族是很少的一个无宗教文明。 4、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之一,汉语。 语言是什么? 从科学角度来看,是一套符号工具的系统,用词语给外部事物贴标签,然后组成句子,保存和传达信息和知识。 “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有语言,所以有世界,大地、山川、河流、星辰、万事万物。其他动物没有语言,所以动物只有环境,没有世界。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基本理解、最基本的生存情感,都包含在语言中,具有的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母语给予的。 同样的基督教徒,中国人信教,可能是要上帝帮助儿子高考成功,但是上帝要做、能做的是,拯救你的灵魂。 语言积淀和保存了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一种语言的消逝是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逝。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汉语词语没有能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 例,《道德经》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的文本,但其实是翻错了的,母语为汉语,同时精通西方语言的人也难以完整表达其中的含义和境界。 例,缘分。今天在这里认识你,真是缘分啊。我认识你,是没有预先计划的,有偶然性。但是我们的认识又发生了,也有必然性,因为是500年修来的必然性。缘分包含了一对对立的范畴。 例,各种西方的文字被翻译成中文,会遇到直译还是信雅达的问题。纪伯伦的《我曾经7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直译版本,第二次, 当我看见她在腿残者眼前跛行而过时。 传播更广的版本,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5、《金刚经》的三句义与西方实体论 佛说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有一个世界,都不是世界,所以称它为世界) 世界存在,但并不是以实体存在的,是由“缘起性空”组成的, 例,佛家的观点中,矿泉水瓶没有实体性的存在,自性本空,没有自己的本性,但却由各种条件(因缘)汇合起来组成。 “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组成的家庭,我在这个家庭长大,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个Family应该永远存在,00年我母亲去世,06年我父亲去世,这个家庭不再存在。” 曾经没有,将来也会没有。但是缘起是真实的,所以称它为世界,世界是一系列缘起。 西方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宇宙观,会不断追问世界成立的实体基础是什么。 分子的基础是什么,原子的基础是什么,原子核的基础是什么,夸克是什么…… 例,还是矿泉水瓶,按西方的观点是基本粒子组成的(但是如果伴随着矿泉水瓶的回收再利用,构成的基本粒子还在,矿泉水瓶已经消失。只关注当下的状态) 恋爱时,心目中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丈夫或妻子,这个美好的愿望构成了如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即实体。但是没有谁是天生的丈夫或妻子,丈夫和妻子是交互性关系,缺了一方就没有另一方。生了一个儿子,同时儿子也把我们作为父亲或母亲生出来了。 6、补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释迦牟尼的宇宙观” 色即是空 一粒种子萌芽了,种子就没了;芽继续成长,长成了成熟的植物,芽也没了;植物后来结出果实。 金戒指是金子、金碗是金子、金项链是金子。 原先的树木,后来腐烂了,变成肥料,又变成了树、花、草。 这些都是色,它始终守不住自己。它不是自身,它没有自性。比如玻璃杯,需要玻璃的材料、工匠的制作、制作的目的,这些都是缘,各种条件合成了杯子,缘一散,杯子就没了。 色即是空,即没有什么东西保存的住。 空即是色 色从空里来,所以空不是无,叫以空为体。 金器可以融化掉,但它总以金的形式存在;树木可以腐烂,变成肥料,但也会有基本粒子的存在。 空总是以色的方式呈现。 与蔡志忠理解的"色与空"的比较 7、中西方实体观念差异的原因 根源来自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是广大的内陆国家,很快从游牧生活转入到农耕文明,开始长久的定居生活,自然村落中人与人的血缘关系可追溯。可以用亲族关系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中国儒家、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学在宋明结合,共同形成中国文化精神,没有一家有实体观念 西方文明的发端,是爱琴海文明(路径依赖) 多岛屿的地理环境,部族为了寻找更好的自然环境会不断的殖民到另一个岛屿 不同部族间的和平共处需要统一的社会秩序,只能依靠契约。 但是人定的契约,可以被破坏,所以需要构造神的世界,用神的秩序、道德来规范人间的秩序。早于西方哲学,宗教已经分出了现实世界和神的世界。 宗教religion,本意是人与神之间订立的契约,要恢复它。人类的罪恶来自人破坏了人与神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惩罚,重建这个契约叫宗教。 苏格拉底、柏拉图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理性语言中,神的世界叫理念世界。 8、理念世界如何理解 例,什么叫锤子?我们认识到这是一把锤子,并不在于它的外部特征,而是心中本有了锤子的理念,每一把具体的感性的锤子都是对锤子理念的分有、模仿。我要把图钉敲到桌子上,通常我使用的锤子不在场,我就可以用手表把图钉敲进去,手表一定不像锤子,但是我仍把它当锤子用了,因为心中有了锤子的理念。同时,手表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锤子的工作,锤子也不能完成液压锤的工作,每一个感性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构成的,而这些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这些缺陷决定世界应当被改造。 改造事物,让它更接近于理念,产生进步。 9、改造带来了什么? 同样吃一个鹌鹑蛋,西方人面对盘中的食物,举起手中的刀叉,是主体面对客体,解剖分析完吃下去,叫主体消灭客体,“技术的原则”;中国人用筷子叫艺术,用筷子完成一次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文化中发展不出西方的技术,我们改造自然物的方法是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原则是艺术,“手工艺” 西方则根据资本的要求,用技术改造自然。柏拉图的理念论得到了最充分体现 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比如泡泡糖,无法在体内完成代谢。 比如白色污染,比如氢化植物油(动物奶油不够用,所以在实验中创造了人造奶油 再比如,核能,核能的利用有一个前提,被绝对安全的利用,人不能以为自己在理性的武装之下就可以不犯任何错误。面对福岛核电站的泄露,人类无能为力。 柏拉图主义,有重大的成果,但也包含了巨大的危险。 现代社会秩序也不再按照宗教的法则来建立,而是理性的、平面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秩序可以带来效率。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最高发展程度的民族,但是始终需要靠天吃饭,受制于自然界。而通过技术的运用,可以不靠天吃饭。 西方文化特征是柏拉图主义,“真理在彼岸,以彼岸改造此岸”的观念,对非欧洲国家产生广泛影响。 10、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儒道佛都是无神论的,在民间的信仰方式中才取得了神的形象、神的地位。 佛教为例:拜佛、拜菩萨,烧香、许愿、还愿,仿佛在拜神。 梵文Buddha被翻译成中文,含义是佛,本意是觉悟者。 普通人修佛到了第一境界叫阿罗汉,第二境界叫菩萨,再往上就是佛,释迦摩尼也是普通的人 佛性不是神性,每个人都具备,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每年年初的拜佛,可以彼此互拜,因为人皆有佛性” 11、禅宗第六祖——惠能 完成佛学革命: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禅宗真正的奠基人。将佛学从士大夫文人圈子中解放出来,深入百姓内心。 佛学中国化的意义:惠能之后,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大量佛学词语进入汉语,觉悟、业力、因果、意识、境界、心心相印等。成为了表达生命情感、表达人与人的关系、表达某种价值的基本词汇。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任何一个人,哪怕犯下很大的错误,佛性还在。只是他现在迷了,没见到自己的佛性,要么没有悟,要么顿悟,”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刀一放下来,顿悟了,就成了佛。 《六祖坛经》中神秀与惠能的偈句:第五祖弘忍法师要选择衣钵传人,让弟子各写一个佛偈,表明自己的悟境。 神秀的偈句,生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法师看到了让众弟子每天都要背诵,有大利益,但是私下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当时是舂米的扫地僧,是文盲,不会写字,听到了神秀的偈语,自己也做了一手,让别人代写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帮他写偈语的人初闻要代写,不屑一顾,说“你这獦(gé)獠(当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到舂米房舂米去吧“,惠能回应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mò,埋没)意智。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 弘忍法师看到了,脱下鞋擦掉了偈句,说“亦未见本心” 两者的境界对比 神秀的偈句,我们本有明镜般的心,但是处于尘世中,需要不断修行,勿使惹尘埃。远离现实人生,远离人民生活,远离众生之烦恼。这种做法在佛教中叫“自了汉”,是小乘的境界。 要见佛性,要进入菩提之智慧,前提是看到人世间的烦恼,因为烦恼和智慧都来自我们的本心。本心要起念,起了妄念,叫烦恼,起的不是妄念,就叫智慧。众生之烦恼,正是智慧产生的地方。 神秀把烦恼和智慧对立了,惠能则是把两者的对立无掉了。所以惠能的境界比神秀高。但是无不等于什么都没了。(对应弘忍法师的评语,亦未见本心) 弘忍法师给惠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顿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执着、停留,住相。相,把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分出高低贵贱,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相是存在的,但高档昂贵的LV包并不能让普通背包脱离包的本质,一介之布衣也可以与一国之领袖相谈甚欢。 神秀的偈句住了干净的心,也住了外部世界的尘埃,执着于干净,容不得他人有过错,“眼里揉不了一点沙子”,净相不可住,善相不可住。 --"用心若镜" 惠能的偈句做到了空相,空了之后,“而生其心”,即自本心,佛性。本质清净,本无生灭,能生万法(法,即事物)。 空相≠空心,心中要有念头,如果心一点不动的话,那石头肯定做得更好。起了妄念产生的烦恼,以及克服烦恼的努力,就是天道的体现。 神秀与惠能的补充 神秀入门时间早,跟随弘忍法师的时间也比惠能长,可悟性不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跟着老师学习,也只能写出正常人境界的句子来。这样勤拂拭的做法符合了儒家思想,也符合发展规律,所以被当时的皇帝--武则天奉为帝师。 神秀所在的北禅宗是贵族化的,拥趸也多是士大夫阶层,惠能所在的南禅宗是平民化的。 修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渐悟,一种是顿悟。渐悟属于“从因到果”的路径,循序渐进,慢,但便于理解,起点低,适合大多数人;顿悟是“倒果为因”,起点即站在佛的角度看问题,快速,但难得。 12、儒道佛论道,没论出西方的两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天道在人民生活中,不在彼岸世界,”道不远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放在第一篇,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人之学,即不做小人做君子。 ①明德,是每个人生来就本有的天地之性(孟子讲的仁心四善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但是人还有器质的一面,即肉体的一面,要饮食、要男女、各种趋利避害的要求,会把明德遮蔽掉。所以需要明明德,重新呈现,”复性之工夫“,即儒家讲的修养。 ②人之初,性本善,即明德;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生活的习惯、方式、环境造成了差异,把本有的明德也遮蔽了。 ③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观点,人本有的是原罪,通过信仰上帝、侍奉上帝,等待上帝对有罪的灵魂的拯救。 ④如何明明德?在亲民。亲民是明明德的途径,进入和体察人民生活,正确领会在人民生活中体现的天道(宋儒朱熹,批注为新民,是不合适的,新为改造之意) ⑤止于至善,做人要有目标,身体力行,达到最高的完善。 比较西方柏拉图主义,真理就在人世之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人世间,不能离开世间去觉悟,离开人世间去寻找最高的智慧,就像在兔子身上找到不会存在的角一样。 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做基础,才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在禅宗的思想里,处处会读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需要看能否通过儒道佛的语言来进行表述。 中庸的第1段第1部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天性,是从天道下贯而来,遵循天性就是人的道,(类似道家的道法自然,也被理解为儒家认可的正确的做事方式),但是我们并不是少数的圣人,所以需要教化、修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道,片刻都不能脱离的,可以脱离的,就不是天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什么都没人看见,有时候会肆意妄为,有时候会因为自身认知有限,产生误读,所以做的事情人家看不到,要慎重,做的事情没传出去,要恐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3、中西方思想的另一个差异,接受生命情感的真理,不是理性逻辑的真理。 中庸第1段第2部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全部的生命情感,都在心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了,并且恰当不过分,就叫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是我们的生命情感,喜怒哀乐。不是理念、世界,也不是现在认为的自然规律。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恰当的表现出来,那么天下的生活就和天道一致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人民的生活达到了中、和,那么天地的关系是正的,万物都有了生机。 中国有哲学,中国无宗教。中国的哲学并不是给出理性规则,而是塑造我们的生命情感本身,使得我们抒发生命情感的时候,都中节。 西方哲学对人生、世界的理解,是逻各斯(logos,理性)中心主义。第一等级是理性,第二等级是意志,第三等级是情感。 孔子评价《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诚也,性情之正。正确的运用生命情感,可以驱使我们去行动,并且让行动的结果是带来幸福和和谐。 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情感之中,不是恰好拥有了一份欢乐或一份悲哀,而是当我欢乐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欢乐,当我悲哀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悲哀。而不是我有一个冷冰冰的、与情感无关的心灵的实体,此刻处于悲哀的状态,然后我把这个状态排除掉。(心灵实体是柏拉图的理念,将悲哀的情绪去除的理想方式,是通过直接排除的方式实现;中国哲学则认为,我就是我所表现的情感) 生命情感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我们的心,如果心正了,就是佛家叫的本心。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用力之所在,是我们生命情感的规范和升华。   14、中西方哲学之差异 阅读方式的不同 西方科学或者西方哲学的阅读,需要梳理概念、讨论概念与概念之间包含不包含关系、或者逻辑上的推演。 如果按照西方的阅读方式读中国哲学典籍,当成理论的书,而没有把其当成人生教科书来看,会产生误读,成为了scholar学者。 理想的中国哲学阅读方式,能够感受到法喜。先“关掉手机”,读典籍读到某个部分,心中喜悦来了,一下子在生活的某一方面看透了,通了(不是理智的通,而是生命感受的通),把小我放掉,仿佛融入宇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一个范畴推演,每一步逻辑上都是严密的,无可指责。又因为人无法长时间保持理性的清晰,所以逻辑学看久了也有助眠的作用,小孩子闹,不睡觉,就给他看逻辑学吧 : ) 训练方式的不同 西方哲学,锻炼头脑,彻底且周密地训练理性思考。所以西方教育以理解做前提,通过推理演绎,哪怕小孩子也能学会高数。 中国哲学,滋养心灵,涉及到种种生命情感,没有那份感受,就读不懂那一段。所以国学传统从小抓起,不要求理解,就要求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中西方真理的差异 中国哲学的著作,文字表达充满了形象、比喻、例证、暗喻等,有文学的价值。古代圣人不经过推理,直接把所见说出来,叫直觉的真理。 西方哲学是推理的真理。 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一个推论A要成立,要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和小前提所用的概念中有一个中间性的概念,叫周延(概念的包含);这个推论A的前提来自前面一个推论B的结论,再往前找,还有一个推论B的前提是另外一个推论C的结果。 假如每一个推论的前提都是另外一个推论的结果,无穷追溯,总会找到一个推论,前提不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这个前提就是哲学。 中国哲学给出的全是哲学的前提。 15、举个栗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就是对这个世界直观的判断,可以不断的向后推演。 道,是事物,万事万物;反,是道运行的规律;弱(不强势、不急躁、顺其自然),更有助于道的发挥。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永远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总是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过程中,到临界点返回,循环往复。 推论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进而演化成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智慧,在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候,对未来保持着信心,因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一定在前面;在最辉煌、最得意的时候,保持着必要的警觉。 推论②:为人处事的两条通则 如果要得到一个事物,就要从它的反面开始。 要强大,必须从弱开始 要高,必须从低开始 如果懂道家思想,出场的时候,现在叫低调,极其低调;然而更多的是高调出场,惨淡收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城市武装力量强大,起义困难,就从防守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始。 要长久的保持一个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能力包容它的对立面,它很快要结束。 资本主义要长久存在,必须包容其对立面——社会主义。比如失业的人,脱离了生产过程,经济学家不再讨论资本运动之外的人,所以这些人在社会中还存在但是在经济学家眼中不存在了;没有货币来源,他们不再用货币获得生活资料,这一点和市场原则相违背。失业的人要继续存在,只能发起暴动,资本主义所需的和平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所以必须要承认在生产过程之外的人。所以资本主义必须包含社会主义。 学业要成功,必须包含困难。 “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敌人是我们的老师。” 16、道家和儒家的相辅相成 道家,不教道德标准,不讨论善恶,只教如何自由、自在一点。所以只有道家会变得奸滑。 儒家,指明了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保证做事是正当的。因此想用好道家,要以儒家为前提。 还是反者道之动为例,如果要打垮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捧它,让它很快的得意起来,完蛋的日子就快了。“欲擒故纵”,“捧杀” 17、中西哲学之比较,追问的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根源来自中西方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的来源,是地理环境导致的社会秩序的不同建构原则,中国在血缘关系上形成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秩序的原则。这些原则最后归于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君臣的价值是君臣有义,君仁臣忠。今天没有君主制,但是可以把整个中华民族看成君,每个人都是它的臣,中华民族通过自我更新,获得一种新的机会,大家仍然忠诚于它。 父子的价值是父子有亲,亲不是单向关系,否则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子是交互性的关系,父慈子孝,是亲情。孝这个字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 夫妻没有血缘关系,价值在夫妻有别,互补。夫妻共命运,但各司其职,形成一种感情。 这种男女之感情,西方不懂,词汇中也没有,西方讲感情,只有一个词love,结婚前I love you,结婚后还是天天I love you,不太现实。而且这个句型存在主体面对客体的问题,你是我的一个对象,我告诉你I love you。 中国传统的爱情,“你这个俏冤家”,“你这个杀千刀的”,舍不得离开你,但是又恨你。刚刚还手牵着手,花前月下的,吵了一架,各自心里很难过,还硬着呢。第二天等他来个信息,一直不来,心里恨呀,终于信息来了,温言软语来了,恨完全没了。 中国人讲人生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交互性的,a被b做成了,b也被a做成了;西方人则有主客体之分,先有了a和b,然后I made a decision,love you or 不love you。fall in love是很好的,跌进去的,后悔还来不及。 什么时候后悔来不及,结婚了。爱情也是一个事物,所以结婚之后会发生一次重要的改变,反者道之动,爱情一定走向它的反面,婚姻。爱情结束了,转变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很伟大,中国人用恩爱来形容,英语同样找不到对应的词。一日夫妻百日恩,交互的、双方的事。 中国人强调人生价值的5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是我们人生意义的实现,缺一不可 不能没有你的民族和祖国,叫君臣 不能没有父亲母亲 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是遗憾的事,叫丁克族(来自英语,Double Income No Kids,Dink)。资本文明的产物,大家都喜欢生孩子,但是现在成本比较高,自己都搞不定,所以选择当丁克。 有的人主张终身恋爱不结婚,可以做这个选择,但是缺少了五伦中的恩爱。而且一辈子恋爱,需要不断的转移目标,每当爱到一定程度走向婚姻了就拜拜,有的人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要奔向恩爱的。 兄弟、姊妹之间的价值在于长幼有序。独生子女政策来了之后,体会不到这种宝贵的价值 还有一份没有血缘关系做基础的,叫朋友,朋友之间的价值叫朋友有信。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因为朋友意味着可以进入对方的private space,我进入你的私人空间,叫闺蜜。西方人说,闺蜜什么意思,这不是侵犯我的隐私吗?我愿意你侵犯我的隐私,我就想讲给你听,你不听我难过。闺蜜的基础是信任,我讲给你的话,你不到处说,当然,朋友有信还包括其他方面。 中国人的幸福感,或者说人生价值落实的地方在于,在人生舞台上赢得一些成功,上告慰父母,下带来孩子光明的未来,身边丈夫或妻子因此得到快乐和欣慰。亲情、友情、恩爱(不只是爱情),这几种情同时具备,在儒家看来就是完美的了。 18、西方推崇的人生价值的完美,是自我价值实现。现在我们也很强调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以后,如果脱离了五伦,是否还有幸福感?西方人可能会有,因为他们早已被拖出家族,个人独立。 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将西方人拖出家族。 耶稣说,凡是在我身边来的人,如果他不憎恨他的父母,不憎恨他的兄弟姐妹,他就不是我的门徒。 耶稣还说,抛弃你的家园,抛弃你的土地,跟我走,我们是上帝的选民 把个人从家族中拖出来,纳入到团体,这个团体叫教会,于是欧洲人被教化成团体的个人。 一个孩子出生,有他血缘上的父亲,然后很快经受洗礼,有了第二个父亲,叫教父,然后父亲和儿子一旦在教会就不叫父子了,叫教友。 作为中国人,仍是希望自己属于周遭最重要的那些人,即五伦,需要这种关系的存在,也需要这种关系达到它理想的状态,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追求。 19、站在当代,重返中国古代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儒家在古代被中央专治政权用作意识形态,巩固王权,宣扬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但是也要看到儒家的多面性,其中包含的人生境界、哲学道理面对当代课题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所以要学会做区分,有了这种区分,才能读到《大学》《中庸》中的道理,不能因噎废食。 第1篇提到过,语言是一个对世界的理解框架。我们再用古汉语说话,那么如何定义现代汉语? 曾经或者一直有学者,不断用西方概念来纠正我们说话的含义,称其为带来进步,实际是在铲除我们的精神家园。 例,我跟你说要讲道理,你绝不会误解成我在说你不讲理性规则,违背了理性的法则,你一定认为我在指责你怎么会如此违背人之常情。 所以,汉语永远是汉语,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西方语言的一种表达式,汉语的生命力全在民间对她的用法上。 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仍存在病症,但是将来中国之市场经济仍然会保持中国特色,它应该会,也一定会展现出积极的方面。 中国文化精神一定形成对资本逻辑的限制,并且为扬弃资本逻辑准备好精神要素。中国人不会彻底用资本的语言和市场的语言来说话,将会学会把它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现在都在用市场的语言说话,而且说到家里了。例,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实际是,孩子扫地了,给他5块钱,又把碗刷了,再给5块钱,在家里就让他体会到雇佣劳动,背离了热爱劳动的初衷,是异化的。 再比如,两个人去民政局登记结婚,民政局官员首先恭喜今天喜结良缘,然后说,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有必要的法律知识,因此我向你们提出如下建议,其中有一条建议是,是不是应该搞一下婚前财产登记。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潜台词,今天的结婚,是为将来离婚做好准备,看似来结婚,其实是来签合同的,规定有效期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资本逻辑、市场原则充分发挥作用。 日本作为西化更早、更深入的东方国家,也没有成为清一色的西方式经济。资本逻辑在日本,生长在日本文化的土壤中,反映了日本文化精神。所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经济危机,西方对于日本的每一个预测都落空了。为了抵御危机,企业不解雇员工,员工自愿降低工资;同行之间本来是激烈的竞争,危机时都选择合作,同舟共济。 重返中国古代思想,重建中国文化,就是在重建中国人对生活的基本理解和人生态度。不管我们怎样地向西方学习,展开市场经济,我们还是要,也终究会把我们的市场经济变得健康和正常起来。     整理这份讲座的初衷是为了培养自己对历史观感的缺失,以及修正对国学的错误认识,没想到在增加了解的过程中,逐渐串联起了其他的内容,原本这一系列是作为国学启蒙的,后面打算继续扩充,成为建立自己史观的第一步。最后,分享一句很贴合自己当下状态的话,“当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时,什么在你眼中都是钉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渊源【王德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