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故宫看苏轼展之前,你最好知道的事~(上)

2020-09-27 18:35 作者:你好历史旗舰店  | 我要投稿

随手写写,希望大家十一长假去故宫看这个展时,能对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有所理解~


故事发生在四川眉山

 

27岁的苏洵是当地的一个富户,他这一年得子,家庭幸福美满。

于是他觉得再去挑战下科考,但依然没有结果。就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在这之后,他除了每年去考试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嘉佑二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考试,而这场考试,在汴梁城汇聚了初中生的“阅读并背诵全文”的大部分人员

 

在汴梁做官的王安石

主考官欧阳修

带着儿子来考试的苏洵

这一年的两对“双子星”

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曾巩、曾布两兄弟

 

这年苏轼苏辙双双高中进士,因为这个来自四川小城的孩子文笔和欧阳修的徒弟曾巩太像,所以欧阳修误判以为是徒弟的卷子,就避嫌给了个第二名。

四川一个小城的孩子跟北京重点高中的学生一个水平,有种东西叫天分啊

 

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后,紧接着却是母亲去世的消息,苏轼不得不守孝三年。

 

三年后,苏轼回来参加了制策考试,这个考试是考比较务实的条令。又考了第三名,但这个第三名含金量更高。因为制策考试一二名是给圣人的,都是空着以示尊敬。

老好人宋仁宗给苏家兄弟的评价是“给儿孙选了位宰相之才”。

 

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分开去做官,第一次面对别离的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又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结果几年后打击再来,陪伴身边的妻子去世,还没来得及面对这个变化,又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再次辞官的苏轼回到了家乡,将妻子葬在父母旁边,并在这个小山坡上种满了松树。

有时候悲痛是无法表达的,这份悲痛直到十年后,苏轼才敢提笔写出下面的句子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三年后,苏轼回到朝廷任职史官,仁宗英宗都不在了。宋神宗看着风雨欲来的国家形式,开始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对于变法有自己的建议,但神宗给了他一个体面的结局,“你去杭州当个副市长吧”。

 

这年苏轼36,杭州还不是那个充满故事的杭州。写诗、逛景、研究美食,杭州是座富庶的城市,但因为苏轼,它有了灵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苏轼快乐吗?未必。西子湖的故事背后,37岁的苏轼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当年和弟弟去考试,双双高中何等风光,觉得致君尧舜根本就是轻松的事情,结果现在在这里虚度光阴。这首词,像不像在北上广打拼的“曾经的少年们”?

 

虽然苏轼对新党不友好,但朝廷还是不希望这样的人才闲着,于是北上送去了穷困的山东密州,也就是现在的潍坊/诸城,在这里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不过这是苦中作乐的面子。

事实上的生活是“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作为一方长官,一年四季吃野菜。

但生活总要继续,在密州的家里,他看着天上的明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但人生就是这样尴尬,每当苏轼觉得自己可以“乘风归去”时,罗网就来了...

 

“乌台诗案”,北宋最著名的文字狱。新党因为苏东坡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找上了他,希望通过交友广泛的苏轼牵连出一串人。话说一个省级干部被迫去找野菜吃,日子确实过得不好啊。

苏轼被召回京城,并且下了监狱。苏轼自知可能难逃一死,于是跟家人商量好,如果今天是砍头的日子,就在饭菜里加一条鱼。


谁料这天是亲戚送饭,不知道这个约定,给添了条腌鱼


去故宫看苏轼展之前,你最好知道的事~(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